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解决

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092 浏览:106153

摘 要 :分析目前大学生价值观现状,了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主导价值观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 :大学生 价值观 现状 解决对策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生存方式、价值观日趋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价值观冲突.作为知识分子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是促使国家兴旺发达的人才资源.大学生的价值观状况不仅直接决定他们的自身发展,也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1.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

1.1 自我中心日趋明显,自我价值意识增强.许多青年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在处理社会关系时过分追求自我满足,个人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大转折,他们逐渐习惯在本位主义的驱使下处理个体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有的学生甚至将个人价值取向凌驾于社会价值取向之上.有的学生在消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其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受到诸多消极因素干预,致使其行事自我,对个人价值看得非常重要,其价值取向甚至一度脱离社会价值取向,具体的行为表现有:无视道德和法律法规,对人冷漠、纪律性差,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来考虑问题等等.

1.2 崇尚实用主义的倾向日渐突显.青年学生对既定的教育模式普遍存在逆反心理,而且由于社会阅历的缺失,他们对社会现象的认知比较片面,因而过于看重眼前利益.“拜金主义”“拜物主义”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盛行.而现代教育体制下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越来越贴近现实,而且比较看重将来的发展.


1.3 开放与竞争、效率与公平意识增强.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逐渐开放化,他们更加关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多数青年学生都能认识到,只有坚持能力训练,不断完善增强自身实力,才能通过公平的竞争实现人生价值,这使高校教育工作者倍感欣慰.

1.4 价值发展过程的不稳定性与不成熟性.与复杂的社会环境相比,青年学生所处的校园环境简单很多,大多数青年学生的思维模式比较单一,而且趋于感性化,对社会生活的认知还不够全面,自控能力不足,而且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因此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往往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通过实践锻炼,青年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逐步深化,相应的思维模式也趋向理性化.但是由于受青年学生的各种龄期特点的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尚不成熟.

1.5 价值水平上呈现不平衡性与差异性.不平衡性、差异性是指青年学生在我国农业、工业、知识经济共时态存在背景中的不均衡发展与不同层次的价值观的观念冲突,其中包括同一群体内部差别、民族差别、男女差别、年龄段差别和区域性的差别.如区域差别包括城乡差别、内陆与沿海差别、普通城市与对外开放城市的差别都不可避免渗透到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中.同一群体内部,男女差别、家庭背景差别、成绩高低的学生差别.

2.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归因分析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因素始终是复杂的、多样的.本文认为不完善的市场经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最重要的三个因素.

2.1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使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接受了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极大地激发了青年学生的探索热情.但同时由于大部分高校尚未健全配套的管理体制,加之大学生普遍缺乏严格的自控能力,致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频频遭受社会不良思潮和不健康文化的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泛滥,这必然导致部分学生价值观扭曲,并且有可能出现“价值评判偏差”.

2.2 网络文化的不断冲击.当前,互联网在学生群体中已非常普及.当代大学生特别是90后大学生是互联网的主要应用群体.网络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域,使其增长见识.但信息的开放对心智发展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诱惑性和冲击力,面对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很容易造成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

2.3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当代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令人忧虑的弱点,这是造成其人生价值观取向上出现问题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处于青年初期的大学生的普遍特点是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虽然生理已经成年,但心理还不够成熟;完成高考任务后,很多人认为从此前途有了保障,不再刻苦学习,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优越,未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被家长过分娇宠,这使他们不可避免地在人生价值观方面出现种种弱点,如只讲索取、不愿奉献、自私自利等.

3.解决目前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教育对策

面对目前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在分析造成现状原因的基础上,需要采取有效策略加以解决.

3.1 开展正确的价值取向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政治转型和文化转型交织递进,由此引发了经济发展快速化、社会竞争激烈化、社会关系复杂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化,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极大冲击,大学生频繁调整价值尺度和价值取向的趋势日渐明显.面对大学生价值活动的新问题和价值取向的新情况,必须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价值取向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坚定大学生的政治立场、政治信仰和政治观点.

3.2 实施科学的合力导向教育.所谓的“合力导向”就是文化导向、价值导向和信念导向之间的合力教育.文化导向坚持传统文化的导向作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价值导向坚持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和相互促进,增强大学生对长远利益、全局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正确认识;信念导向坚持正确理想信念的导向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3.3 营造积极的价值观教育环境.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来引领大学生价值观的自我认识、自我分析和自我建构.校园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结合体,按照表现形态可以分为精神层文化、物质层文化、制度层文化和行为层文化等.精神层文化主要指大学精神、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理念等;物质层文化主要指大学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建筑物、教育教学设备和设施等;制度层文化主要指大学办学、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固定规则、制度和办法;行为层文化主要指大学主体的行为规范和表现.这些文化形态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形成有效合力共同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影响. 3.4 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价值观培养不仅要发挥理论教育的作用,也要借助实践教育的开展.通过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来促进大学生健全心智、完善人格、正确理念的形成发展.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灵活性、实际性和直接性的特点,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一方面能够了解社会、体察民情、感受民生,另一方面能够培养价值选择意识、心理和能力.因此,高校需要做好校内和校外两种实践教育活动,校内就是积极开展科技文化艺术活动、社团活动和勤工助学活动;校外就是积极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进社区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等.通过校内外实践教育活动的有机结合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