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德内尔的中国情结

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034 浏览:18567

一代王者 瓦尔德内尔

□杜文杰

悉尼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后,孔令辉仍称瓦尔德内尔为“乒乓王者”,并以能打败这位他最尊敬的对手而感到自豪.

法国著名杂志《队伍》评选的100位本世纪最佳运动员中,榜上唯一姓“乒”的只有瓦尔德内尔.

1983年世乒赛上与蔡振华交手,创下28比30的纪录和属于他自己的瓦尔德内尔时代.

17年中,他经历了郭跃华时代、江嘉良时代,马时代和如今的孔令辉、刘国梁时代,打败过几乎所有的中国超一流选手.看瓦尔德内尔打球,有时就像是欣赏艺术.比赛时,他开始好像漫不经心,发球时眼睛根本不看对手而是仰望天空.然而,当球落台的一瞬间人们便会吃惊地发现,球会凭着他丰富的想象力而变幻出各种不同的旋转弧线飞向对方球台.行家认为,瓦尔德内尔良好的心理素质有一种无形的威慑力,这往往比他的技术更可怕.德国的《明镜》周刊将瓦尔德内尔比喻为“乒乓球运动的莫扎特”,称他除了有精湛的技术外,还有思想灵活这张制胜的王牌.

瓦尔德内尔与一般的世界冠军很不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的王者只属于他.

我这辈子与中国有缘

1965年10月2日,瓦尔德内尔出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他从5岁就开始练球,10多岁时就成了瑞典乒坛的苗子.

当时,瑞典虽有阿佩伊伦等名将,但整体水平还是无法与中国相比,于是,瑞典人想了一个好主意:派几个“苗子”到中国“取真经”.少年瓦尔德内尔便成了东渡的两个“小和尚”之一.

1980年4月,上海举办了“上海国际乒乓球邀请赛”.在这次国际邀请赛上,瑞典队派出了“两大两小”4位选手.“两大”是名将:本格森、阿佩伊伦,“两小”:瓦尔德内尔、林德.

当时,还没有太多的人把两个“娃娃”放在眼里,可谁都没有想到,“小瓦”的初次登场就让日本队惊出了一身冷汗.

那是在瑞典队与日本队的比赛中,削球高手、世界名将高岛与瓦尔德内尔对阵.打到3局后,高岛开始发慌,削、拉、抽、扣,十八般武艺用尽,就是“打不死”对面那个只有1.5米高、满脸稚气的“毛孩子”.他拼命地削,把所有看家本领都使上了,最后才勉强以3:2的微弱优势胜出.

邀请赛结束后,瑞典队向中国国家体委提出,留下林德和瓦尔德内尔在中国上海接受训练,希望中国教练能指导指导他们.

当时中国与国际间的交流并不广泛,人们的心态也比较保守,没人敢对这个问题拍板.但毕竟还是贤达人士多,徐寅生就是一个.他认为,中国队一枝独秀并不是一件好事.别人老是打不过你,就会渐渐远离乒乓球,最终退出,到那时,没人与你“玩”了,你再称霸有啥意思.再说,不让对手提高,自己的技术也提高不了.你强我更强,才会让乒乓之花在世界上永远开放.

由于有了这种思想,瓦尔德内尔、林德和一名瑞典教练才留在了上海乒乓球队.瓦尔德内尔便有了一位中国老师――蒋时祥.大名鼎鼎的现国家乒乓球队女队总教练陆元盛、我国第一个获得女子乒乓球“大满贯”的曹燕华、为中国队在第43届世乒赛上夺冠立下汗马功劳的削球手丁松等,全出自著名乒乓球教练蒋时祥门下.

我在中国找到“杀手锏”

当时,“小瓦”很淘气,训练中的鬼点子特多,但没有林德勤奋.作为一名有丰富经验的职业教练,初与两个孩子接触,蒋指导觉得瓦尔德内尔日后会有大出息.

蒋指导当时带上海队上午练习技术,下午是“多球”训练.瓦尔德内尔与林德在队里与其他队员一样训练.

“多球”训练是当时中国队的独创发明,也是中国乒乓球训练的秘密武器.凡是接受过“多球”训练的中国队员,技术无一不来一个飞跃.这就是“真经”,瑞典人瓦尔德内尔成了为数不多的受到“真传”的幸运儿.

蒋指导发现,在“多球”训练中,瓦尔德内尔在接发球时,他的球感简直是太好了.训练时林德要卖力得多,当时他要比瓦尔德内尔高许多,力气也大,还常常私下里向蒋指导求教技艺.可无论林德怎样刻苦努力,蒋指导都觉得林德打不了多长时间,他认为林德打球缺“脑子”.

毕竟是两个孩子,贪玩是天性.当时林德和瓦尔德内尔住在上海静安宾馆,训练场却在体育馆.两人上午到体育馆训练,都是乘车来而下午回宾馆却是一路跑回去,这段路足有7公里之多.当时很多人对这一举动不解,后来才恍然大悟:上午坐车是节省体力,保持充沛精力训练.晚上跑回宾馆一是为了节省车费,二是可以乘机训练耐力.

两个“毛孩子”刚进入上海队接受训练时,成绩并不突出.林德在与其他中国队员打比赛时,能排名,瓦尔德内尔则差得更远了.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林德的排名升至第4位,瓦尔德内尔排到七八名.

瑞典方面与中国有关部门签定合约为一个月.30天到了,那名教练要带着两个孩子回家了.

当时,蒋指导为瓦尔德内尔作了这样的评价:他天生就是打球的“料”,他打球靠智慧,有一套自己的思想等他把乒乓球中的搓、摆、挑、撇、挡、弹、拉和反拉,以及只有直拍选手才能做到的“切”运用得得心应手,创造性地把直拍一球技艺移植到横式握拍上.他的发球动作看似与别人差别不大,但其内涵却极丰富:旋转大、落点变化大,且动作过于隐蔽.一般人一个动作最多能发出四五种不同旋转的球,而瓦尔德内尔能发出七八种.

蒋指导有一种可怕的预感:“今后,谁与瓦尔德内尔打球,也许是非常非常遭罪的事情等”

我以“对垒中国”为殊荣

一切都被蒋时祥言中了.

瓦尔德内尔从上海学成回国没几天,恰逢世界少年乒乓球冠军赛举行,他代表瑞典国家队参战,过五关斩六将,终于荣登冠军宝座.这是他得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世界少年乒乓球冠军.从此,他一路“摘金夺银”,十几年时间里,夺得了数不清的世界冠军和第一名.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大满贯”的乒乓球男子选手.

后来,他成了中国队的“头号敌人”,与中国几代顶尖运动员对垒了十几年.

中国队在萨格勒布第36届世乒赛上囊括全部金牌,连5个单项的银牌也收归帐下,让整个世界都瞠目结舌.也许是这个“空前绝后”的纪录深深刺痛了瓦尔德内尔,在新德里第41届世乒赛上,他率领的瑞典军团抢走了最热的一块金牌――男团冠军.这对于有着江嘉良、陈新华、陈龙灿、韦晴光等著名选手的中国队来讲无疑是一个重创.接着,瓦尔德内尔率领瑞典军团竟然蝉联了第 42届世乒赛男团冠军,把思韦斯林杯一“占”就是6年之久.这对于拿惯了奖杯的中国队来讲,真乃奇耻大辱!

原来是一枝独秀的“乒乓之花”现在完全变成了东西方对抗,由中国队一统天下的乒坛格局被打破了.

到了第43届世乒赛.“不见不散的冤家”狭路相逢在最后的决赛中.一方是占据奖杯6年之久的瑞典队,另一方是由王涛、马、丁松组成的新生代球员,他们已整整沉寂了6年了,卧薪尝胆,准备与瑞典队决一死战.两强相遇,都是勇者,最后谁胜完全是个人技术的发挥:王涛的横拍快攻结弧圈,反手攻击速度令人猝不及防.几乎濒临灭绝的削球技术由于丁松创造性的加进了凌厉的进攻,这一切都使瑞典队目瞪口呆,中国队不仅重新捧回了阔别6年之久的奖杯,并囊括全部7项冠军――此举让瓦尔德内尔看傻眼了.他自然不会善罢甘休,他开始把中国的这一批年轻选手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其中,刘国梁被看成重中之重.

当时刘国梁只有16岁,第一次“出道”就用直拍反打的绝招把正如日中天的瓦尔德内尔拉下马.在以后的6次交锋中,刘国梁6战6胜,乒坛上有“瓦逢刘必败”一说.刘国梁年轻,日后一定是瓦尔德内尔最大的威胁,所以破译刘国梁是瓦尔德内尔的头等大事.

最终的研究结果,瓦尔德内尔认为,刘国梁打球是靠前三板技术制胜,但他的弱点是正手空档,作为直拍形选手刘国梁很难弥补这个漏洞.

瓦尔德内尔找到了刘国梁的“死穴”,“复仇”的机会到了.1992年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上,瓦尔德内尔夺得男子单打冠军.


此时,瓦尔德内尔成了中国选手最难对付的对手.他与几代中国顶尖选手对垒从不吃亏,他成为中国夺冠路上的最大障碍,但中国乒乓球队也很感谢这位对手,是他迫使中国乒乓球水平要更高,要培养更多的人才,要发明更多的“秘密武器”.

在悉尼奥运会参赛之前,瓦尔德内尔就放出话来,希望在单打决赛中能与中国队相遇,无论王励勤还是刘国梁,或是孔令辉,碰上谁都行.

当时全球的内行人都预测刘国梁击败瓦尔德内尔的可能性最大.谁知在半决赛中,两人早早相遇了,几个回合下来,早已找到“法宝”的“老瓦”干净利落“干掉”了刘国梁.

这把中国队逼上了绝路,年轻的孔令辉必须战胜“老瓦”!果然,两人的决赛成了20世纪乒坛经典之战.

2000年9月25日,这场比赛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瑞典国王与王后亲临赛场给瓦尔德内尔助威.

两人前4局打成了2:2平,空气似乎要燃烧起来了!孔令辉突然以10:1领先.这不是孔令辉超水平发挥,而是蔡振华专门为“老瓦”准备的“”,他让孔令辉改用反手发球,打“老瓦”的软肋.这样,瓦尔德内尔就吃了大亏,等打到20:13时,眼看大势已去的他崩溃了,他漫不经心的最后一击,使金牌挂到了孔令辉胸前.

尽管“老瓦”输了――输得很悲壮,但全世界的观众都为他鼓掌.中国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这样评价他“是最值得中国人尊敬的对手”.

奥运会闭幕后,瓦尔德内尔从悉尼直飞中国,来到成都参加中国“西部论坛”大会.在参会者中,他是唯一的体坛名人.由他在瑞典注册的OS公司与一家法国跨国企业正致力于中国西部大开发建设,瓦尔德内尔是以一名“商界人士”参加“西部论坛”的.他说他还没有退役的打算,还要在下届雅典奥运会上与比孔令辉更年轻的中国选手作殊死较量.但他又表示要做点生意,为退役做准备:“我会经常来中国,来成都,我将成为一个西部牛仔等”

(张志军摘自《人物周报》)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