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专科医院介入科护理人员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和防护

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050 浏览:24876

[摘 要 ] 本文分析肿瘤医院介入科护理人员属感染乙肝的高危人群的原因及其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针对医院相关部门对特殊科室医源性感染的预防重视不够,提出相关建议,希望给予人性化关怀,健全职业安全制度,促进医疗职业安全.

[关 键 词 ] 介入治疗;乙型肝炎;;危险因素;防护

[中图分类号] R594[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b)-068-03

随着肿瘤研究的进展,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在肿瘤临床治疗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尤其对肝癌的治疗最常见.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乙型肝炎病毒(HBV)与原发性肝癌有一致的特异性的因果关系,肝癌患者HBV标记阳性者可达75%~ 90%.

1介入科护理人员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

我院的介入科2006年6月~ 12月收治的210位病人中,其中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为189人,占总数的90%.对所有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乙肝血清学检查,其中178人患慢性乙型肝炎,占总数的85%;11人患慢性丙型肝炎,占总数的5%;由于特殊的工作环境及工作性质,护理人员要经常与乙肝或丙肝患者及患者使用的物品、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接触,而且由于工作的关系,护理人员精神压力大,超负荷的劳动量使免疫力低下,所以我院的介入科护理人员属乙肝病毒感染高危人群,其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及其他意外感染

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据报道,有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传染[1],80%以上的临床护理人员都有的经历[2、3],时,只需0.004 ml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如果感染源患者血液检查为HBeAg阳性,感染概率为27% ~ 43%.因此,护理人员感染HBV的机率是相当高的,是感染HBV的重要因素,而且将会对受伤者产生负面心理影响.

的发生与工作任务重、精神紧张且压力大、技术操作不熟练、工作态度、对的认识不足、未按正确操作规程进行、怎么写作对象为肿瘤病人、特殊病区护理的复杂性等因素有关.对认识的不足是导致不断发生的重要原因.可以发生的环节:①抽吸药液配制药物及加药时.②处理污染的注射器、输液器取下针头时.③注射后用双手重新套入针帽.④收集废弃的一次性医疗用品时.⑤拔针时.⑥传递注射用具时.⑦病人躁动导致操作配合中被其他操作者刺伤.其他意外感染包括:①介入治疗术前备皮过程中被污染的刀片划伤.②介入治疗术中被污染的导管及导丝刺伤.③术后拆绷带被污染的剪刀划伤.④污染的血液直接接触皮肤伤口.⑤接触了污染的敷料或病人的其他物品.⑥抢救和护理操作时,频繁接触到病人的血液、胃液、痰液、胸水、腹水、尿液、粪便等.

1.2 护理人员自身防护意识薄弱

我院介入科由于未被列为传染科室,护理人员并未充分认识到乙肝病毒的传染性,未正确树立预防的观念,而护理工作中存在很多的传播因素,如测生命体征、注射、输液、血标本的采集、心电监护、引流胸腹水、大小便的清理、整理床单位、尸体料理等,这些护理活动都离不开护理人员的双手,而大多数的护士都不习惯于操作时戴手套,操作前后不注意规范洗手,洗手后又习惯性地用工作服擦手,导致手部卫生不良,这些潜在的危险因素就会直接或间接引起HBV感染甚至引起院内感染.2003年全国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医院感染为接触性感染,由于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病原体而造成的医院感染占30%[4].由此可见,部分护理人员对手部卫生的重要性及意义认识不够,缺少关注手部卫生的自觉性.


1.3 护理人员身心压力过大

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也不可避免地引入竞争机制,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怎么写作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优胜劣汰是必然的趋势,部分医院在改革中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惜将护理的人力成本和必要的物质成本一减再减,使得护理人员配备不足,工作负荷重、身心疲惫.同时,护理人员在单位,在家庭的多元化角色,承受来自病人、家庭、社会及心理多方面的压力[5].而我院介入科的护理人员需长期护理肿瘤病人,且有可能被传染上乙肝、丙肝等血源性传播疾病,生命的脆弱、易逝,疾病的威胁、伤害,责任的重大都给护理人员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

1.4 消毒因子的影响

为了防止医院内的交叉感染,日常的消毒是必不可少的,如:器械、空气、地面、台面以及自身的皮肤消毒,使得护士要经常接触到各种消毒因子,消毒效果可靠,但这些消毒因子会对人体的皮肤、呼吸道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紫外线对人体眼睛、暴露的皮肤引起灼伤;臭氧可使人中毒,5~ 10 mg/L可引起脉搏加速、头痛、疲倦,停留1 h以上可致肺水肿,以致死亡.甲醛是一种灭菌剂,对所有的微生物都有杀灭作用,却有致癌的作用,还可引起过敏性皮炎,不宜用于空气消毒.2%碱性戊二醛具有广谱,高效杀菌作用,WHO推荐它作为肝炎消毒剂,却对粘膜有刺激,可引起过敏、皮炎、结膜炎、鼻窦炎等.乙醇经常用于洗手或皮肤消毒,可使皮肤干裂.含氯消毒剂中的氯气对人体有毒,可刺激皮肤和粘膜,使人流泪、咳嗽,严重时可致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各种消毒因子在不同程度上都对机体有损伤,护理工作中往往强调增强消毒效果而忽视了安全防护.

1.5 职业安全管理缺乏系统性

医源性感染是当前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严重影响医疗护理质量,而易感人群的大量增加和新的危险因素及介入性操作等诊疗措施的实施,使得医院感染问题日益突出.医院管理部门虽然已建立部分职业安全相关制度,但是对有关,避免血液传播性病原体感染的培训尚无明确的硬性规定,没有确定培训内容,未制定常规的系统模式,未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未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而医院建立的相关报告制度流于形式,很多护士并不了解按正确程序报告的意义.目前,我国对卫生人员的职业暴露,职业安全的研究基本集中于防范措施,尚未对职业感染传染性疾病的责任、医疗费用及保险赔偿等问题予以明确界定[6].

2介入科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防护对策

2.1 及其他意外伤害的处理及相应的防护对策

由于护理工作琐碎、繁忙、紧张,因此护理人员既要讲究速度,又要稳重沉着,遵守操作规范,严格处理好污染的注射器等锐利物品,以防伤及他人.应充分认识的危害性,避免手和其他部位不被锐器所伤.若不慎发生及被其他锐器所伤,应严格按以下程序处理:①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血液,同时在流水下不断冲洗伤口,用肥皂水洗手,然后用3%碘伏消毒液浸泡3 min,待干燥后包扎.②立即报告护士长,填写详细意外事故报告,上报医院感染科.③若锐器接触的是乙肝患者的血液,抽血测乙肝两对半,在24 h 内及1个月后各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支;乙肝免疫球蛋白对疫苗无干扰,有效期为2~ 3年,属被动免疫;也可注射乙肝疫苗,在受伤后72 h以内注射,注射时间间隔为0、2、6周,每次注射量为20~ 40 μg,此种方法可在2个月内出现血清抗-HBs阳性,免疫性强,保护率高,属自动免疫.

护理人员应主动增强锐器伤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行为,禁止用双手重新回套针帽,禁止用手去掉注射器针头,及运输或传递未盖帽的针头;注射器使用后立即丢入锐器收集盒中等,接触污染的注射器、针头、穿刺针、及胃管、尿管等,尽量减少被刺伤的机会,若不慎发生锐器伤应立即进行积极有效的处理并上报医院有关部门.

2.2护理人员应重视自身防护

充分认识乙肝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传播知识,正确树立预防的观念,结合工作中存在的传播因素,在护理过程中正确贯彻其预防措施.护理工作后一定要彻底洗手,最后用消毒液浸泡数分钟,然后用肥皂水及流动水冲洗;采集血标本时血液不要溢出注射器或标本瓶、管之外;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病人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尽量避免在工作中损伤手部皮肤,因为人体的皮肤粘膜稍有破损,接触带有乙肝或丙肝病毒的血液、体液,就有被感染的危险性.而其中手部清洁是防止医源性感染最重要的手段.在一些国家,洗手仍被作为护理“金”标准.而严格的洗手是自身防护措施中最基本、最简便易行的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的手段.洗手的方法可分为6步,用清洁剂认真搓掌心、指缝、手背、手指关节、指腹、指尖、拇指、腕部,时间不少于10~15 s.每次护理活动前后都要认真洗手,必要时泡手,选用消毒纸巾擦手.洗手包括:单纯肥皂或洗涤剂洗手和手的消毒.在无明显污染物的情况下洗手和使用快速的醇类消毒剂揉搓双手都是可靠的选择.有效的手部卫生可减少护理人员直接或间接接触病人所致的医源性感染,保障病人和护理人员的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最终使病人、医院、社会共同受益.

2.3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心理疾患的产生

为了减少心理疾患,减轻心理压力,工作时护理人员要有良好的心态及奉献精神,学习自己缓解紧张情绪,重视与病人沟通的技巧,不断改善工作条件,合理设计工作流程,创造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注意合理饮食,均衡营养,经常进行体育活动增强自身免疫力,适当参加一些健康的学习、娱乐和文化活动,减轻工作带来的压力,使自己能够身心健康地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

2.4 消毒因子的防护

消毒因子的防护是针对消毒因子的危险存在而言,应正确地掌握和使用消毒因子的作用范围,做好自身防护,应用紫外线空气消毒时,要防止其直接对人体照射,监测时要戴防护镜;使用臭氧灭菌时要离开;配置含氯消毒剂时避免吸入,要有个人防护;使用甲醛消毒物品时,不可用自然挥发法,消毒物品应用灭菌水冲洗再使用;接触戊二醛浓溶液时应戴橡胶手套,防止溅入眼内或皮肤粘膜上.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减少消毒因子对人体的伤害,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和操作规程,充分利用各种屏障、防护用具和设备,减少危险行为,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同时也可以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2.5加强职业防护管理

医院管理者应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与方法,站在护理人员的角度研究加强职业防护的制度,重视特殊病区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对医护人员提出高要求的同时,要给予人性化的关怀,为护理人员建立健康档案,每年体检一次,对HBsAb阴性的护理人员注射乙肝疫苗,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防护相关知识培训,公布与有关的感染数据及与发生有关的高危护理操作的数据,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意识,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大力提倡安全操作并进行督导,从根本上减少职业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机会.医疗卫生工作作为一个高风险的行业,职业性健康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建议将卫生部门的职业病、职业伤害及职业保险作为职业研究课题,出台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以保障卫生工作者的权益.

3.小结

乙肝和丙肝是危害全人类的传染病,护理工作者是感染的高危人群,我院介入科护理人员须加强有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注重自我保健及防护意识,规范和遵守消毒隔离制度,也希望医院管理部门能针对存在的问题给予足够重视,建立完善的制度,使医源性感染得到控制,使维护人类健康的医护人员的健康也能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路连芳,孙惠娟,杨团镇,编译.所致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预防[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1999,18(11):506.

[2]刘小欢.致寒性脓肿1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1):864.

[3]任小英,刘义兰,王桂兰,等.635名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调查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3,16(2):9-11.

[4]张流波,沈瑾.手部卫生与感染的关系及促进策略[J].中国护理管理,2007,7(1):78-79.

[5]曾凤屏.感染科临床护士职业暴露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9):1568-1569.

[6]李映兰,李丽.临床护士调查及职业安全管理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6,21(2):52-54.

(收稿日期:2007-05-16)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