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唐诗宋词选修课的教学定位与策略

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120 浏览:108396

[摘 要]专科与本科的唐诗宋词选修课,在教学定位上应有所区别:专科重在鉴赏,本科重在研究.与此相应,针对专科的教学策略,在目标上,应以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为旨归;在内容上,应以名篇佳作为载体;在方法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循言、象、意体验涵咏,纵横比较辨析深化,从而建构起教学策略的科学链条.

[关 键 词 ]专科 唐诗宋词 选修课 教学定位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134-03

唐诗宋词是学术界研究的重镇,也是各高校开设专修或公修的热门课程.新时期以来,各种唐诗宋词选本、教材大量涌现,层出不穷.如张明非主编的《唐诗宋词专题》、《唐诗宋词专题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尚永亮主编的《唐宋诗分类选讲》,王兆鹏主编的《唐宋词分类选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等,就是近年高校中较流行的教材.但学科常识告诉我们,即使同一门课程,由于专科和本科层次的教学定位不同,就会由此导致其教学策略的差异.笔者多年从事古代文学和唐诗宋词选修课教学,对上述问题曾作过一些思考,愿抛砖引玉,向同行请教.

一、专科唐诗宋词的教学定位

教学定位,是指不同课程或同一课程不同层次在教学中最适合的位置.唐诗宋词选修课,无论鉴赏或研究,都是文学接受中的一种精神活动.但不同的是:“文学鉴赏,是指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通过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而形成的认识、体味、玩赏的审美活动”.[1]它包含着鉴别和欣赏两个方面的内容.而文学研究,则是以文学及相关内容为对象,探索其性质和规律的一门学科.正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说:“研,摩也.”“究,穷也.”因此,鉴赏和研究虽然同属接受者的精神活动,但其对象和要求并不尽相同.鉴赏的对象主要是作品,而研究的对象除作品外,还涉及作家、流派、思潮、历史、考证等.故无论从深度和广度,研究都要比鉴赏活动要求的程度更高更广.郑振铎说:“鉴赏是随意的批评与谈话,心底的赞赏与直觉的批评,研究却非有一种原原本本的仔仔细细的考察与观照不可.”[2]因此,鉴赏是研究的基础,而研究则是鉴赏的提高深化,从这个角度来说,鉴赏是一种以审美为依归的精神活动,而研究则是一种超越鉴赏而具有丰富学术含量的科学活动.

正因为这样,唐诗宋词的选修课在专科和本科层次上的教学定位是应该有所区别的.专科学生起点较低,古代文学教学时间少,一般只有200学时左右,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历史长河的把握不够深透,学习的作品也偏少.就目前普遍使用于非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册)来看,唐宋诗共选119首,其中唐诗94首,宋诗25首,唐宋词共选39首,其中唐五代词11首,宋词28首,诗词合计才158首.同时,教师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课时的限制,只能选择其中小部分作品进行分析.由于学习视野的浅窄,专科唐诗宋词选修课的教学要达到研究层次困难较大.但本科不同,学生起点比专科生高.古代文学教学一般都在300学时以上,至少比专科多出100个学时.而且本科作品选,无论是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还是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作品选》,其所选的唐诗宋词数量都要比于非的多得多.以朱东润的为例,唐宋诗共选268首,其中唐诗190首,宋诗78首,唐宋词共101首,其中唐五代词18首,宋词83首,诗词合计369首.无论是唐诗或宋词,其选篇目都比专科的多出一倍以上.而且本科院校除了与专科院校同样开设《文学概论》以外,同时一般还开有《古代文论》、《西方文论》、《中西文论》、《马列文论》、《美学》、《当代美学》、《中国美学史》、《西方美学史》等必修或选修课程,这样,就为唐诗宋词的研究打下了比较坚实的文本和理论研究基础.而专科,以上课程则往往付之阙如.因此,同样是唐诗宋词选修课,专科定位在鉴赏而本科定位在研究是比较合适的.目前不少专科院校开设的是《唐诗鉴赏》、《宋词鉴赏》,而本科院校开设的是《唐诗研究》、《宋词研究》等,循名责实,其称呼本身就是对其课程定位的最好说明.当然鉴赏和研究只是就其侧重点而言.事实上,在鉴赏的过程中必定会包含一定程度的研究,而研究的部分内容也必须以鉴赏为基础,它们之间虽有比较明确的界限,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我国浩如烟海的诗话、词话,则往往既包含着鉴赏,又包含着研究的内容.从南朝钟嵘的《诗品》到近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莫不如此.斯为学界共识,兹不细述.因此在鉴赏与研究的问题上,不必僵死地划定楚河汉界,而要根据学生和老师的实际情况而灵活掌握.在总体定位不变的情况下,其鉴赏、研究的尺度可以有所侧重或位移.同时,如果是非中文专业的唐诗宋词公选课,即使是本科,我们认为,也还是把它定在鉴赏层次较为适宜.

当然,唐诗宋词选修课的开设,跟师资有莫大关系.有些老师根据自身研究特长,向学生开设“唐诗宋词格律”、“唐诗宋词创作比较研究”,甚至是李、杜诗或苏、辛词等的研究也是可以的,但这些无论是对专科或本科院校,无论是对师范或非师范专业,都只是唐诗宋词教学中的特色课程,缺乏普遍的可比较性.

二、专科唐诗宋词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教学定位目标所制订的方案.专科唐诗宋词教学既然定位在鉴赏上,那么其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方法都应有自身相应的要求.具体来说有以下三方面:

(一)在教学目标上,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为旨归

鉴赏是在一定美学思想指导下的审美精神活动.康德说,鉴赏判断不是知识判断,“从而不是逻辑的,而是审美的”.[3](39)因此培育学生的审美水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成了唐诗宋词教学的核心目标.

当然,说鉴赏判断不是知识判断,并不等于说鉴赏不需要知识.事实上在唐诗宋词教学中,文字训诂、历史典故、诗词格律这些基本常识是必备的,否则鉴赏就寸步难行.但仅有这些知识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疏通文义也并不等于鉴赏.鉴赏除了一般知识的体认辨析之外,其根本落脚点在审美上.而且与其他文体相比,唐诗宋词最富审美情韵,所以更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和认识诗词的形质之美.所谓形美,是指唐诗宋词体现出来的技艺之美,包括语言、韵律、结构、表达等要素.所谓质美,是指唐诗宋词内容中表现出来的美学价值,包括情美、象美、意美、境美等要素.因此,以知识为基础,以审美为旨归,以形质之美为相似度检测,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这是专科唐诗宋词教学的必由之路. (二)在教学内容上,应以名篇佳作为载体,最好以类相从

唐诗宋词的教学目标,既然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那么选择文质兼美的作品来教学,这自然是情理中事.歌德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4](32)因此,只有选择名篇鉴赏,取法乎上,树立崇高的审美规范,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目前开设唐诗宋词教学的高校,对教材内容处理方式大体有二,一是按时代先后编排,以名家名篇为主.如中山大学彭玉平教授,从1995年面向全校开设“唐宋词名家欣赏”公修课,先自编讲义,于1999年出版《唐宋名家词导读》(广东人民出版社版),从盛唐李白直到宋末张炎,共选唐宋词45家,作品195首.另一种是以类相从.其中又可以细分为二,一是以类相从,史论结合,如武汉大学尚永亮教授主编的《唐宋诗分类选讲》、王兆鹏教授主编的《唐宋词分类选讲》等.另一类是以类相从,以名篇为主,如刘怀荣教授等编著的《唐诗宋词名篇导读》(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版).以时代先后名家名篇和以类相从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前者有利于集中学习某一作者的作品,有利于点的深入探析,而不利于面上的展开,且古文唐宋段,如作家生平、创造概况等有不少内容已学过,容易造成部分讲授的重复.后者有利于在面上的展开,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某一类题材的特点,拓展知识结构,但又不利于个体作家的集中深入探究.笔者从2003年就给专科学生开设“唐诗宋词鉴赏”选修课,对以上两种方式都先后做过尝试,最后确定打破按时间先后选择名篇的做法,自编讲义,按题材将唐诗宋词各分为13类,用宏取精,以名家名篇为主,由点线向条块面上深化延伸,收到较好效果,并于2013年出版了《唐诗宋词分类简析集评》(汕头大学出版社).当然,对教材的任何处理方式,都有其局限性,但作为专科选修课,以名家名篇为主,应该成为最我们的最佳选择.

(三)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主体审美体验,循言、象、意纵横比较,辨析深化

审美体验,是指学生在对作品动情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生成新的意义的生命活动过程,是身之体之,心之验之.唐诗宋词鉴赏说到底是要通过学生主体的审美体验才能实现,没有体验,就没有鉴赏.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学生的审美体验融贯在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合作探究,从而把握各种作品异彩纷呈的美,真正做到“识深鉴奥”,“欢然内怿”(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语言是诗词特殊的审美符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一基本元素,披文入情,让学生从容涵容,悉心体味,领会其美,在此基础上由意象进而把握意境.袁行霈指出:“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中国古典诗歌.”[5](132)可见,鉴赏古典诗歌,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意象入手.对此,蒋寅先生从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做了进一步分析:“诗人的审美经验通过艺术思维完成意境营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将诗性经验意象化的过程,所谓窥意象而运斤是也;读者鉴赏则相反,是通过个别意象的解悟逐步领会意境的完整构成”.[6](28)可见抓住语言,从意象入手,进而把握意境,确是鉴赏唐诗宋词的有效路径.

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深化.黑格尔说:“每一方只有它与另一方的联系中才能获得它自己的[本质]规定.”[7](254)唐诗宋词鉴赏亦复如此.这种比较,一方面是作品比较,另一方面是接受比较.作品比较可以是同时或异代.如同样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鲍照《拟行路难》(其六)和李白《行路难》(其一),在意象处理上就有写实递进和象征跳跃的不同.同样是相会,李煜的《菩萨蛮》(花明月暗)和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在格调上就有低俗清雅之别.总之,“阅乔岳以形培,酌沧波以喻畎浍”.(刘勰《文心雕龙.知音》)通过比较,就能更好地凸现双方的各自特点.同时,接受比较只是前人的理解,并不能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这是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的.


唐诗宋词选修课的开设,是我国当代大学生继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承传中华文化精华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大学生审美水平、研究能力,优化人文素养基础的重要工程.在大力弘扬国学教育的呼声中,尤其是在加强教学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探索唐诗宋词选修课的教学定位,并由此确定其教学策略,不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更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但是,任何的教学定位与策略都不是铁板一块,随着时代变化和教改实践的深化,其内涵必然会有所更新发展.本文所谈,只是教学实践中的点滴粗浅体会,希望得到同行专家的批评指正.

[ 注 释 ]

[1] 鲁枢元主编.文学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龙协涛编.鉴赏文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 康德,宗白华译.判断力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4] 爱德曼,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5] 袁行霈.中国诗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6] 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3.

[7] 黑格尔,贺麟译.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