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重温美术片

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946 浏览:142461

中国美术片创造的辉煌正在远去,而美术片中的民族化因素却值得传承,这成为中国动画走向世界的前提.

5月8日,中国老一辈动画家、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张松林于上海病世.知道张松林的中国人并不算多,但成长于60-80年代的中国人却几乎都能记得他的动画作品――《没头脑和不高兴》.

有两个孩子,叫“没头脑”和“不高兴”.“没头脑”做起事来丢三落四,总要出些差错.“你这没头脑,大起来可怎么得了!”这句动画片《没头脑和不高兴》里的经典台词,与“没头脑”设计的“没电梯的摩天大楼”、“不高兴”扮演的“打不死的老虎”一起,成为几代中国观众难忘的童年记忆.

张松林早年就读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岁开始投身动画电影事业.这一年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百业待举,百废待兴.这一年,张松林参加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工作,任动画上色员,参加了动画片《小铁柱》的上色工作.一年之后,他便被提升为动画员,担任《小猫钓鱼》、《采蘑菇》等动画片的动画工作.

张松林的勤奋与专业水准得到了认可.1954年,张松林负责为中国水墨动画创始人特伟导演的动画片《好朋友》担任原画设计工作.随后,他又为中国动画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万籁鸣导演的动画片《野外的遭遇》和《大红花》担任原画设计工作.

在此期间,中国动画美术片正在其特有的民族形式,展现出东方魅力.195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木偶片《神笔》获第八届国际儿童影片节儿童娱乐片一等奖,并获得多项国际大奖,成为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中国美术片.《神笔》的成就既是对新中国动画事业的肯定,也意味着中国动画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民族风格移植到动画制作中的中国动画学派开始享誉海外.

从动画上色员、动画员到导演,张松林一步一步、稳打稳扎地花了近10年.1959年张松林开始担任导演工作,导演了《蜜蜂与蚯蚓》、《小燕子》两部动画片.1960年,张松林调至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担任动画系副主任,并首次创办大学专科的动画教育.《宝莲灯》导演常光希于1960年入读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动画系,张松林是他的班主任,《没头脑和不高兴》则成为他们的毕业作品和启蒙老师.

常光希向媒体回忆称,《没头脑和不高兴》就是我们的起点.”

从这个班里走出来的,除了常光西,还有《葫芦兄弟》、《猴子捞月》的导演周克勤,《火童》的导演王伯荣,《黑猫警长》的导演之一范马迪.他们已然成为中国动画学界的中流砥柱.

不过,学生的成就已经是20年之后的故事.上世纪60年代,是张松林创作的巅峰期,1962年导演《没脑袋和不高兴》、1964年编剧《半夜鸡叫》都成为计划经济年代所能体现民族性与文化性的极致.也许,我们不应苛求艺术家样样出精品,能够产出1-2件经典之作,便已经是对那个年代的上好交代和奠念.

经历“”之后的80年代,中国动画界重新活跃起来,以周克勤、常西光为代表的新一代动画导演开始迸发出创造力.张松林也在尝试创造新的民族动画《奇异的蒙古马》、《阿龙和利利》等等.不过张松林的80年代的动画艺术成就已经不足称道.而90年代之后,中国式的动画美术片便再难有昔日的辉煌.90年代之后,中国大陆逐渐放开对国外动画片的引进限制,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近水楼台,先得商机,率先进入中国.先进的动漫技术与市场化的制作手法,让中国美术片相形见绌.


这让张松林颇为闹心.从创建动画学院到成立中国动画学会,退休后的他一直为动画教育事业劳累奔波.2006年,张松林在接受采访谈到中国动画的现状时,曾经语重心长地说过:“我们动画片的剧本数量和质量都存在问题.”

中国美术片创造的辉煌正在远去,而美术片中的民族化因素却值得传承,这成为中国动画走向世界的前提.而张松林的贡献在于为新中国培育了一批当今动画界的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