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中国人追捧过的外语们

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470 浏览:18901

最近,关于“英语退出统一高考”的消息又传得沸沸扬扬.媒体援引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的话称,2017年英语不再被列入统一高考科目.虽然顾明远很快辟谣,说这是媒体误读,“一切要以相关部门公布为准”,但事实上,早在去年12月,教育部网站披露的部分高考改革总体方案细节中,已经确定了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多次考试的方向.

其实,在中国人举国学习英语之前,还有一些外语在中国被热烈地追捧过,热衷程度并不亚于英语.每一次对语言的追捧,都跟历史息息相关.

2008年,外教正在教授留守儿童奥运英语.奥运,导致了中国最近一次大规模的英语热潮―2001年申奥成功后,北京还曾组织10万名公务员分期分批学英语.

中国人最早开始接触英语要追溯到1664年建立第一个通商口岸,在语言不通又急需交流的情况下诞生了“洋泾浜英语”,也就是夹杂了本土特色的混合英语,尤以上海为盛.从流行歌曲就能看出地域特色:“翘梯翘梯请吃茶(tea),雪堂雪堂请侬坐(sit down)等红头阿三开泼度(keep door),自家兄弟勃拉茶(brother)”.可以说,中国最早的民间英语学习是出于经贸需求的自觉行为.


第二次战争之后,中国开始把英语当成正规外语教授,主要是认识到英语作为西学工具的重要性.到了民国时期,英语教学已经贯穿小学到大学各个阶段,有学者统计,部分教会中学外籍老师比例达42.9%,有的学校甚至高达100%.

1949年后,英语被正式纳入高考制度,但到了50年代前期,随着中苏关系升温,一股“俄语热”在全国刮起.据统计,仅在建国后头两年,全国即开办了12所俄语专科学校,还在57所高校设立了俄语专科和俄语训练班.东北的所有中学,北京和其他城市的中学也都开设了俄语课.

相比之下,现在各大高校普遍开设的英语专业,在当时则被列入“小语种”行列因为它被看作“帝国主义语言”.新中国早期的英语教材,也是从苏联引进的.

“俄语热”一直持续到60年代中苏关系紧张,才大幅降温,陷入低潮.

中国人还曾经热衷学习过一门高冷的语言:世界语.

它是由波兰的柴门霍夫博士发明的.他认为人类需要一种民族语言之外的交际语言,于是他吸收其他语言的长处创造出了世界语.大约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语从俄国、日本和西欧传入中国.

五四时期,蔡元培、鲁迅、周作人、胡愈之、巴金等都是世界语的拥趸.蔡元培出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后,通令全国师范学校选修世界语课.

抗战时期,世界语的传播因战乱而停滞,但新中国成立后又重新恢复了生机.1950年,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成立.1982年,教育部下达文件重申世界语可以作为第二外语,并规定大学毕业生、研究生报考或干部考核,世界语可以作为第二外语科目.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同北京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联合举办八期高等院校世界语教师进修班,为78所大学培训了132名教师,这些教师回校以后大多数开设了世界语课,如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

只是,推广世界语,是希望能跟世界各国通畅地交流,加快摆脱闭塞的时代阴影,融入世界,但世界语不论对哪个国家,都是一门外语.时至今日,会说世界语的人已经很少了.

随后,前所未有的英语热席卷全国,一直到人们担心英语太热,冲击了下一代对本国文化和语言的学习.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