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涵要求的招生计划分配模型构建

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390 浏览:95120

[摘 要 ]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编制工作应主动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新形势,基于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要求,以构建招生计划分配模型为有效途径,科学合理编制招生计划.

[关 键 词 ]招生计划 分配模型 意义 思路 程序

[作者简介]陈琳(1975- ),女,重庆人,成都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四川 成都 6101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改革高考计分方式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CJF13030)、成都学院2012年校级教改一般立项项目“以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的招生形势与录取方法的改革实践”(项目编号:cdjg201204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1-0033-02

我国在经历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以规模扩张为显著特征的外延式发展之后,已逐步走上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是实现内涵发展的基本要求.”为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一般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应在规划编制、宏观调控、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各个方面对上述基本要求予以贯彻落实.招生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源头”工作,理所当然地应该为实现高校的内涵发展而有所作为.

一、科学编制招生计划的重要意义

在国家层面,高等教育招生计划是落实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调节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节奏,提高质量的重要手段;在高校层面,招生计划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宏观调控来实现学校对各二级院系注重内涵式发展的促进和引导.因此,科学合理地编制高校招生计划,不仅是保障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体现教育公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能直接影响高校办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组织、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高校招生计划的编制是一个综合考量的过程,既要考虑满足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又要考虑学校自身整体的办学条件和招生容量;既要考虑经济社会对人才的数量和结构需求,又要考虑学校自身的培养能力和支撑条件.可以说,招生计划编制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着高校的发展和效益,关系到高校怎么写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符合度和贡献率.

同时,由于招生计划直接决定着高校办学规模,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收入,特别是财政拨款收入.通常情况下,高校中各二级院系的办学规模也直接影响着其办学收入,因而不论是高校自身,还是其所辖的各二级院系,均对招生计划有着不同程度的强烈追求,这也是当下存在盲目“要计划”“争计划”,贪多求大,攀比规模的原因所在.面对新形势,科学合理地编制招生计划,努力促进高校按照内涵发展的要求,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当招生计划与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办学质量等因素捆绑在一起的时候,招生计划才能由“数字”变为“杠杆”,才能发挥出导向作用,从而推动高校办学条件的明显改善、学科专业结构的有效优化、教育教学质量的切实提高.

二、构建计划分配模型的基本思路

作为高校招生计划制订和执行的职能部门,在编制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时,如何贯彻国家宏观教育方针,落实分校招生计划的指导思想,体现学校办学定位之下的年度工作重点,是一个既复杂又关键的问题.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和真实情况,笔者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建立校内分专业招生计划分配测算模型,力求形成招生工作与专业建设的联动机制,积极引导校内各二级院系转变关注热点,加大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关注度和投入度.构建计划分配模型旨在通过高校内分专业计划的编制,一方面通盘考虑学校事业发展的整体需要,科学设定各二级院系的招生规模,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招生计划在促进学校学科专业布局与发展中的杠杆作用,切实保障学校科学宏观的顶层设计落到实处.具体来说,要坚持“三个关注”“四个落实”,全面贯彻“加速转型、重点倾斜、适当奖补”的原则.

1.在计划分配模型参考因子的选取上坚持“三个关注”.即关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关注现代高等教育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要求,关注社会大众对举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诉求.

2.在计划分配模型各因子权重的设定上坚持“四个落实”.即坚决落实学校确立的办学定位,坚决落实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坚决落实学校的年度党政工作要点,坚决落实学校制定的学科专业布局规划.

3.在工作推进中强化加速转型.充分发挥分专业招生计划与各二级院系办学规模、各专业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作用,让分专业招生计划由简单数字变为调节杠杆,发挥其导向作用,旨在建立一种招生与专业建设之间互相作用、互为促进的联动机制,推动各院系摒弃“惯性扩招、贪大求全、固守专科理念低层次发展”等错误观念,切实实现学校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的快速转型.

4.在实际测算中强调重点倾斜.充分参考学校发布的《年度专业建设质量报告》,以各专业办学条件、生师比、质量工程建设情况、学校重大教学改革项目实施情况、报考率、报到率、就业率为重要考核依据,对办学条件优、办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区域需求大的专业实施倾斜.

5.在测算结果使用时采取适当奖补.对计划分配模型结果的使用,既要体现计划安排的杠杆作用,又要考虑各二级院系的实际办学情况.为了避免波动过大,预留一定存量作为奖补机动,用于扶持那些对于学校学科专业布局有重大支撑意义、对于学校实施重大改革事项有重要影响的专业.

三、模型测算的程序

1.自下而上、全面摸底.全面了解各二级院系的办学实际情况以及其对所辖各专业招生计划的需求状况,对一些涉及专业建设的核心数据采取院系上报和实际取样相结合的原则,在把握学校宏观发展方向的同时,尽可能尊重各二级院系的办学主体性,充分发挥二级管理的正能量. 2.确定参考因子和权重.科学选取与专业建设密切相关的因素作为考量因子,包括专业办学条件、近三年专业报考率、近三年专业报到率、近三年专业就业率、专业质量工程建设情况等.再结合学校的工作实际,确定各因子的相应权重.为了充分发挥分专业招生计划的导向性,力求体现出招生计划与专业建设的联动性,因此对模型因子及其权重实行动态调整.每年根据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学校当年的党政核心工作,适时适度对模型进行调整.例如,针对困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数量与质量问题,加大相应因子权重,引导各二级院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体现提高质量的导向,在2011年新增模型因子“质量工程建设情况”;为大力推进学校重点实施的教学改革工作,2013年模型因子又增设了“大专业平台建设情况”.

3.制定操作实施原则.每年配合计划分配模型的测算,制定一次实施原则进行补充配套.例如,2011年提出,总体规模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大力支持各学院调整本专科结构比例,对于根据社会需求主动调整本专科结构的予以积极支持,对于主动停招专科专业的,其招生规模在本科中补齐;继续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专科招生专业,综合排名后五位的专业停招;积极配合师范学院的人员整合分流,对于艺术类专业美术教育和音乐教育停招;新增专业初次招生按40人的规模设置;根据综合排名对本科计划进行适当奖励.2012年提出,以调控各学院本科在校生规模为手段,以促进各学院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为目标,适度调整各学院的本科招生规模;大幅减少专科招生专业,继续减少专科招生规模;严格控制新增专业的首次招生规模,停止对口高职类招生等.

4.确定分配方案.以测算模型的测算结果为基础,再根据结合实施细则进行奖补的情况,累加或累减后得出具体的分专业招生计划分配方案.

5.实行上限控制.为了保证基本的办学条件,学校将生师比作为限制性指标,以各二级院系现有生师比情况综合考虑毕业生人数,测算出该院系的本年度招生规模上限作为红线,明确规定其招生规模不得超过红线,在此范围内综合考虑其专业排名进行适度调整.

6.提交专题会议审议.根据分专业招生计划分配模型测算而制订的年度招生计划分配方案必须报经由全体校级领导参加的专题会议审议,相关的职能部门到会进行释疑,会议审定之后以纪要的形式予以下发,任何部门及个人不得随意更改.

通过构建招生计划分配测算模型,量化了招生计划安排的相关影响因素,减少了人为干扰因素,增强了招生计划安排决策程序的透明度,使程序更加规范、结果更加合理.通过构建招生计划分配测算模型,特别是将一些重要办学条件设定为限制性指标,有力促进招生计划分配导向的明晰化,大大调动了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充实教育教学资源的积极性.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以招生计划调控引导为促进手段、以录取数据分析反馈为怎么写作方式的,能密切联动一系列专业综合改革与建设的有效机制,为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提高质量 内涵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姚林修,周彤.招生计划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