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师范人才培养模式

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122 浏览:130783

摘 要:鉴于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如人意,对农村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缺乏保障性措施,本文就此提出政府支持、地方院校主导、中小学参与,并把生源从初中改为高中的师范人才培养模式做了探讨.

关 键 词 :政府 地方院校 中小学 农村师资 培养模式

一、地方院校师范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现在,多数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都是由原来的专科学校合并升格而成的.从时间上看,20世纪末21世纪初是地方性专科学校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的高峰期,此时也正是全国高校大扩招的时期.由于大扩招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转变,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也呈现了多元化的特征,造成了原来很有特色的师范专业有被边缘化和削弱化的倾向.但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特别是从2004年秋季开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都使用了新课标教材,要求地方综合本科院校的师范教育职能不仅不能弱化,而且有进一步延伸的必要.因为新课程改革需要理解新课标理念和对新课标教材有一定研究的教师,而这些主要面向农村教育的教师,要由地方院校来培养.可以说,新课改既给了地方院校的师范教育新的任务,又为师范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目标.

根据九江学院周玛莉教授的研究,现今地方本科院校师范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为农村中小学,特别是为农村小学培养合格师资是比较合理的,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而且从稳定乡村学校教师队伍,保障农村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的目的出发,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和地方本科院校合作,落实乡村教师本土化的政策.

二、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既然地方本科院校的师范教育主要是为农村小学培养合格的师资,那么就有必要了解本地方的农村小学教师的结构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笔者到某县教育部门查阅了有关资料,和对部分农村小学校长、老师进行了访谈.现将基本情况概括如下:

1.农村小学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均衡.以江西某县为例,全县农村小学教师中50岁以上的占教师总数的46.8%,少数农村小学教师的平均年龄竟然达到了53岁.特别是离乡镇较远的村级小学,几乎全是50岁以上的教师.所以,为了提高这些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迫切需要补充从地方院校毕业的师范专业大学毕业生.

2.农村小学教师的学科比例不均衡.大多数农村小学都存在语文、数学教师多,英语、计算机等科教师奇缺的现象.在离乡镇较远的村级小学,课程表根本没有英语和计算机课.这样的状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远远不适应的.

3.农村小学教师的学历结构不均衡.调查和统计发现,农村小学教师的学历整体偏低,虽然有96%以上的教师达到了中师或以上学历,但其中35%的由民办教师转编的农村教师的中师学历是通过成人函授教育的方式取得的,学历的含金量比较低.第一学历为全日制本、专科院校毕业的教师不到教师总数的10%.

虽然最近几年政府为了提高农村小学的师资水平,采取了支教、“特岗”计划、“订单”培养、招聘考试等方式,吸引和选拔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小学任教,但在调研中,笔者也发现存在一些值得改革的问题:

问题1. 通过“特岗”计划或招聘考试录取的教师中,由于有许多是外省或外县的,他们在农村小学工作一到两年后,大多选择了离开.所以,选聘到农村小学任教的教师,应坚持“本土化”的原则.

问题2. “订单”培养录取的生源素质偏低.因为是从初中毕业生中选择学员进行“2+3”的订单培养,但多数学生录取分数都达不到重高线,而且这些学生都没有经过高中阶段的系统学习,知识结构不完整.所以,有必要改革从高中毕业生中选拔学员进行订单培养.

三、地方院校师范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1.国外教师教育“U-S”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从20世纪80年始,英国和美国教师教育倡导“U-S”合作模式.“U-S”合作模式(University-School Collaboration),是指大学与中小学校合作培养教师.但在具体操作上,英美两国的培养模式有所不同.英国的“U-S”合作模式,是以伙伴学校(Partner School)的形式体现的,它产生于英国的职前教师教育改革实践中,目的是建立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来共同承担教师教育的责任.美国的“U-S”合作模式,是1986年由霍姆斯小组在《明天的教师》报告中提出来的,目的是通过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美国教育家科南特在《美国师范教育》中,提出了通过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为职前教师提供充足的实习时间,使他们能获得制定教学计划的经验、观摩教学的体验和承担教学任务的实践机会等.


可以说,英美的“U-S”合作模式,能为地方院校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很好的借鉴,包括能促进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课时分配、生源选拔等的改革.

2. 地方院校师范人才“G-U-S”培养模式的创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社会对人才的质量标准,为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及为实现这种结构所采取的方式.地方院校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地方政府、大学、中小学的协调合作.“G-U-S”(Government-University-School)模式就是指政府支持、大学主导、中小学参与的三方合作培养农村小学教师的模式.

首先是政府支持.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关键是各级党委和政府.政府要为师范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现在受到社会普遍关注的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保证农村学校也有和城市学校大致相当的师资水平.而农村学校的优质师资取决于有优秀的生源去接受师范教育和优秀的师范毕业生乐意扎根农村学校任教.地方政府可以拿出专项经费在地方本科院校建立免费师范生制度,鼓励和吸引本地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专业,并对免费师范生建立动态考核和定向就业制度,使他们毕业后回到家乡学校工作.

其次是地方院校主导.一方面,地方院校在招生时,可以大力宣传政策,使考生变原来的通过服从调剂录取师范专业为主动报考师范专业,为师范人才培养选拔优秀生源.另一方面,地方院校在师范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编选和教学课时安排等方面都要围绕农村学校培养师资的目标进行改革.如为培养农村教育的未来名师,可以在师范生中选拔组成“名师实验班”,制订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使他们毕业后能以“准名师”的素质走向农村的教育岗位,并尽快成为农村教育的骨干和新课程实践的引领者.

最后是中小学参与.地方中小学既是师范人才的重要输送地,又为师范教育提供宝贵的教学资源.承担师范教育的教师要深入到中小学课堂第一线,和教师研讨、交流和合作,把新课标教材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典型案例、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融入到师范教育课程中,使学生及时了解新课改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同时,要鼓励中小学教师为师范教育提出好的建议和提供好的教学案例.案例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体,案例反思是教师教育的最有效方式.通过对活生生的案例进行解剖、分析、讨论和反思,学生就能深刻理解新课标的理念和促进教育智慧的增长.中小学的参与,是师范人才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保证.

责任编辑:刘启明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