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后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多样化模式其构建

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652 浏览:20695

摘 要: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探讨后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多样化模式,并提出构建的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选择举办与投资主体、学生入学形态、学校类型、学校功能、办学层次等五个主要维度,提出了我国后大众化时期的“二元”、“二向”、“三类”、“三极”、“四层”的多样化的“五维多元”模式,进而提出了政府立法规范和政策引导、社会转变观念、学校准确定位和创新管理的“综合治理”路径.

关 键 词 :后大众化;高等教育;多样化模式

后大众化理论是建立在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理论基础上,由日本著名高等教育专家有本章先生提出的.有本章先生在考察日本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发展轨迹后发现:当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就开始停滞不前,与此相反,非传统的学生增长势头甚猛,其增长率甚至超过了传统学生,而且这些学生可能多次入学.这一发现也超出了马丁·特罗的预期,他把这一阶段称之为“后大众化阶段”(Post Massification).

我国自1999年实施大扩招政策以来,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扩张,至今已超过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上升,从1998年的全国平均9.8%升至 2010年的全国平均26.5%[1],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07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发达地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更高,已达到或接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2020年40%的指标,北京、上海、江苏等高校集中的大省、市则宣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接近或跨入普及化阶段,也出现了有本章先生发现的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的一些特征.有理由认为,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已经或即将在我国出现.本文对我国后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多样化模式及其构建进行探讨.

一、“五维多元”:我国后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多样化模式的应然趋势

随着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的到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必然更加多样化.为顺应这一形势的到来,我国应当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多样化模式,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本文选择了举办与投资主体、学生入学形态、学校类型、学校功能、办学层次等五个主要维度,提出了我国后大众化时期的“二元”、“二向”、“三类”、“三极”、“四层”的多样化模式,即“五维多元”模式.

(一)举办及投资主体:公办与民办二分天下的二元举办及投资模式

为适应我国后大众化时期的到来,我国应当建立以公办及政府投资与民办及非财政性投资的二分天下的二元举办及投资模式.目前要大发展民办高校,改变过去以公办及政府投资为主、民办及非财政性投资为补充的举办及投资格局.

从政府办学方面而言,在总体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办学主体重心应当逐渐下移.一是应将办在地市的省属高校下放给地市办学或实行省市共建、共管,大力支持地市级政府办学;二是应当扩大到县级政府办大学,要改变县级政府办大学不多的局面.

从民办高校发展方面来看,目前民办和私立高校数量偏少,处于配角地位.据统计,截至2011年4月,全国共有各级各类高等学校2429所具备颁发学历文凭资格[2],其中民办高校640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26.34%,在这些所谓民办高校中独立学院占了311所.这些独立学院中有一半是校中校,实质还是公办的,只因国家不拨款,靠收学生学费办学,内部管理按民办高校机制运行而已.还有一半独立学院也是半公半民的,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办.除去独立学院,真正的民办高校仅329所,只占全国高校的13.54%.2010年,全国民办高校共有本专科在校生401.3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19.85%.形成这种局面是多方面的,但从国家政策、社会需求、办学主体动力与实力、国外经验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期民办高等教育将会得到较大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

首先,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国家为了不断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必须扩大高等教育规模,这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提供了可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从现在起到2020年,高等教育总规模将从2900多万增加到355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4.2%提高到40%,20-50岁主要劳动年龄人口的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会从现在不到10%提高到20%.[3]要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要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发展.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是有限的,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各方面资金需求较大,全国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社会保障体系欠账较多,需要财政投入较大,短期内对教育的拨款不可能有很大比例的增长,即使增长也是优先考虑基础教育.从现实情况看,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只能是确保提高现有公办高校办学质量了.据教育部负责人透露,自2005年以来,每年维系中国高等教育正常运转的经费大约需要4000亿元,而国家现有的实际投入只有800亿元,高校现在向银行借贷的总金额已经超过了1000亿元,差额部分就是各高校靠收学费填充的.以至高校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现在不是中国政府在办中国的高等教育,而是中国的高校在办中国的高等教育.”[4]可见,单靠政府财政来继续扩大普通高等教育的规模显然底气不足,必须依靠大力发展民办高校来助一臂之力.此外,国家也非常重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2002年12月国家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法》,2004年3月,国家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通过立法和政策的手段鼓励民办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为民办高校的发展完成了基本的制度设计.综上所述,我国后大众化时期,必须着眼于在办好现有公办高等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因此,后大众化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应该是以公办及政府投资为基础、民办及非财政性投资大发展的二元举办及投资模式.

其二,从发达国家私立大学发展来看,私立大学是推动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的重要力量,鼓励民间资本投入高等教育是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美国的私立大学是以1636年哈佛学院的开办为历史开端,历经近400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私立教育系统.在美国,世界顶尖的研究大学是私立大学,而主要承担大众化和普及化任务的学校也是私立大学.有数据显示,美国私立大学的数量占美国大学的一半以上.日本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由国立大学、私立大学和短期大学、高等专科学校、专修学校构成,而短期大学和专修学校主要是私立的.从总体上看,日本的私立大学占了2/3以上.美、日这一时期的私立大学为后大众化时期以及普及化时期的高等教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为适应后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应该加快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建立一大批本科和专科层次的民办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