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高原肺水肿护理措施

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064 浏览:106505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382—02

重型高原肺水肿患者病情重、发展快,如果抢救处理不及时,会出现生命危险.我们采取特殊的针对性护理措施,在现场配合医师对重型高原肺水肿患者进行抢救,使抢救成功率达100%,实现了零死亡.

1.病例资料

1.1 基本资料 本组均为西藏军区总医院2013年1月-10月收治的重型高原肺水肿病人共35例,男性32例,女性3例,平均29.1±7.4岁.重型高原肺水肿病人诊断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高原医学学术讨论会拟定的诊断标准[1],且符合以下重型标准[7] :呼吸急促,呼吸大于40次/分,脉搏大于120次/分,惊慌不安,不能平卧,咯大量粉红色泡沫痰,咳嗽剧烈.全肺满布大量湿罗音.X线表现为双肺大片阴影.

1.2 药物治疗方法 速尿针剂静脉推注,20-40mg/次.3次/天;地塞米松针静脉推注,10mg/次,1次/天;5%葡萄糖注射液50ml+氨茶碱针0.25g/次,3次/天,缓慢静滴;口服补钾;口服或静滴抗生素.

2.重型高原肺水肿特殊护理措施

2.1 病情快速分级 入院时对高原肺水肿病情快速分级意义重大,必须迅速判断出重症高原肺水肿.高原肺水肿采用下列标准进行病情分级[3]:(1)轻型高原肺水肿:轻微呼吸困难、咳嗽、咯少量泡沫痰,双肺或一侧肺底有局限性湿啰音,呼吸20-30次/分.脉搏〈100次/分;胸片示双肺纹理增粗,或( 和)双肺底出现点状阴影.经皮测血氧饱和度70%以上.(2)中型高原肺水肿:表现为明显的呼吸困难,胸痛、胸闷,咯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双肺底及全肺有散在湿啰音呼吸30-40次/分.脉搏101-120次/分.胸片示双肺纹理增粗,双肺底出现点状阴影.经皮测血氧饱和度50-70%.(3)呼吸急促,呼吸大于40次/分,脉搏大于120次/分,惊慌不安,不能平卧,咯大量粉红色泡沫痰,咳嗽剧烈.全肺满布大量湿罗音.X线表现为双肺大片阴影,经皮测血氧饱和度50%以下.

2.2 体位 半卧体位或坐位,并进行四肢轮扎.

2.3 呼吸道通畅 予以吸痰,拍背,辅助病人排痰,必要时气管插管,保持呼吸道通畅.

2.4 乙醇湿化吸入.重度病情患者必须采用30-40%浓度乙醇湿化吸入,消除呼吸道痰泡.

2.5 体位排痰 对重症高原肺水肿患者,痰特别多有呼吸道可能堵塞时行体位排痰.方法为:将臂部抬高,头部放低,使用手臂在患者上腹部施以稳而有力的按压,患者同时作深呼吸运动.本组病例中,14例极危重高原肺水肿患者使用该法合并吸痰措施抢救,有效避免了可能的窒息发生.

2.6 氧饱和度监测及吸氧流量 重型高原肺水肿采用高流量吸氧,常规病人8L/分,使用袖珍式指套经皮血氧饱和仪或心电监护监测血氧饱和度,根据氧饱和度监测指标及时调整氧流量.

2.7 病情平稳后行心理护理 重型高原肺水肿患者容易出现焦虑[4-6],心理护理特别重要.如果不及时心理疏导,一方面可以引起严重的心理疾病,另一方面,由于焦虑影响睡眠,增加耗氧量,使高原病的症状加重,治愈时间延长[7].从细节出发,加强基础护理,为病人理发、剪指甲、梳头洗脸,让病人找到家的温暖.通常一对一谈心,对高原病知识进行宣讲,消除患者对高原病的恐惧;让患者倾述,缓解压力;听轻音乐,讲幽默笑话,让患者心境开阔舒畅.

2.8 记录出入量 在重型高原肺水肿患者记录出入量特别重要,特别是使用利尿剂后及时观察尿量,有利于及时调整利尿剂的用量.

3.特殊护理效果

通过以上特殊护理措施,保证了重型高原肺水肿患者快速抢救,专科护理治疗达到了高水平.35例高原肺水肿病例平均治愈时间5.1±1.8天, 治愈率100%.


4.讨论

我国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西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高原由于低氧,人员进入高原后可以出现大量高原病肺水肿,一般发病率为0.5%-1.0%左右,国外成人最高发病率为 15.5%,国内报道成人最高发病率为 9.9%.重型高原肺水肿抢救不及时,存在较高的病死率.1963年,有人总结国外文献资料高原肺水肿共86例,病死率高达12.7%.I979年,Dickinson报道39例高原肺和/或脑水肿、其中5例死亡,病死率为12.8%.收集1958-1965年国内高原肺水肿文献共收治160例,其中病死率为9.4%.近年来由于诊治及时,医疗条件已大为改观.高原肺水肿病死率已大为下降,但重型高原肺水肿病死率仍居高.专科护理技术的提高是降少病死率的重要手段.作为高原病专科病房,必须对护士进行高原病专业护理技术培训,对高原肺水肿病情快速分级;调整病床,使用活动病床,保证半卧位;建立排痰系统;建立氧饱和度、生命体征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