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分流目标的选择

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478 浏览:44682

收稿日期:2006-12-27

作者简介:黄红霞(1981-),女,湖北京山人,教育学硕士,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高教研究所研究人员;董泽芳(1945-),男,湖北红安人,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高教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223;华中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 :高等教育分流目标也即高等教育通过分流培养什么样的人、分流怎么写作于何种目的,它是实施高等教育分流的行动指南.国际高等教育分流目标的选择日益呈现出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具体体现在:精英目标与大众目标兼顾、通才目标与专才目标结合、公平目标与效率目标并重.这种综合化的目标选择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分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 键 词 :高等教育;分流目标;综合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高等教育分流,是指高等教育分流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分流对象的意愿和条件决策调控的,由分流机构实施操作的对分流对象有计划、有差别的高等教育活动,目的在于造就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目标是人们在一定价值观念支配下作出的对发展某种事物的选择.高等教育分流目标,也即高等教育通过分流培养什么样的人、分流怎么写作于何种目的.高等教育分流目标的选择是多元的,如从分流的利益主体看,有“社会本位目标”与“个人本位目标”,“学校本位目标”与“企业本位目标”的选择等;从分流的对象看,有“精英目标”与“大众目标”,“通才目标”与“专才目标”,“能力目标”与“人格目标”的选择等;从怎么写作方向看,有“经济发展目标”与“社会稳定目标”,“公平目标”与“效率目标”,“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的选择等;从分流的形式看,有“统一性目标”与“多样性目标”,“外分流目标”与“内分流目标”,“低重心目标”与“高重心目标”的选择等.

高等教育分流目标是实施高等教育分流的行动指南,因而选择科学、合理的分流目标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将从国际的视野,侧重从培养目标与怎么写作方向的角度考虑,概括分流目标选择的趋势,以期对我国高等教育分流目标的选择有所借鉴.

一、精英目标与大众目标兼顾

精英目标即强调教育分流应首先满足现代社会及其科技发展对适量的(通常也是少量的)拔尖人才的需求,是一种高度选择性指导下的目标追求;大众目标则强调教育分流应优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对大量的中初级人才及具有较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的需求,是一种普及化、平等观支配下的目标追求.

应该说高等教育自它诞生之日起就有着深厚的精英传统.“从整体上考察,20世纪之前,世界高等教育属于英才模式,在这八、九百年间高等学校目标中占绝对优势的是培养精英人才.”那段历史中,大学被视为探究高深学问的场所,一直遵循着单一的精英人才培养目标.高等教育的分流也即挑选那些有着特定地位、特殊身份的部分对象,或少量确有天赋的“尖子生”进入塔学习深造,以期培养社会的统治精英或神职人员.英国是追求传统精英教育的典型代表,很长一段时期内只有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卓然立世.即便是后来随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英国也誓死捍卫学术性大学的传统,而将这些新型高等教育结构统称为“非大学的高等教育体系”,不予独立的学位授予权和高度的自治权.

二战后,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包括普通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各国义务教育年限的普遍延长和中等教育的渐趋普及化,客观上也要求教育向更高层次延伸.伴随政治的推进,教育化思潮也不断高涨,人们争取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的呼声日益增强,于是,高等教育必须同时为大众怎么写作的目标应时而立.各国在保持精英目标的同时开始兼顾大众目标,通过新建各种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开创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途径,采取多种形式的入学方式及扩大招生规模等措施,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分流目标的选择经历了一个传统精英目标的确立――大众目标的产生――精英目标与大众目标兼顾的演变过程.这是一个遵循着否定之否定发展规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精英目标也发生了部分本质的变化:首先是由传统的“量”的精英教育发展为现代的“质”的精英教育,也就是“在大众化平台上的高层次的教育”;其次是在精英学生的结构上,已不再仅仅是传统的由特定地位、特殊身份决定的那一少部分人,而更多的是经由个人后天努力而发展的在智力、情感、意志等诸方面得到良好发展,具有突出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无疑是高等教育分流目标选择上的一大进步.


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分流的发展看,精英目标与大众目标兼顾主要是通过校际分流(即进入不同类型的学校)的形式来实现的.在美国,哈佛、耶鲁等大学一直承担着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而相应地社区学院、赠地学院等高教机构则承担着大众化的教育目标.英国1964年明确宣布实行高等教育双轨制,一轨是以牛津、剑桥为代表的大学,以追求学术水平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另一轨是多科技术学院和专业学院等高等学校,以面向大众和培养大众化人才为目标.法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包括两个体系:大学体系和“大学以外的”体系,其中,“大学以外的”体系的高教机构的主要功能就是训练国家的优秀人才.如法国的综合技术学校、路桥学校、国立行政学校等“大学校”培养的是国家的精英人才,相反其综合大学培养的是大众人才.日本的大学、早稻田大学和庆应义塾大学因其高深的学术研究和精英式的人才培养而著称于世,同时日本还有大量的短期大学致力于大众人才的培养.德国的精英人才是通过诸如柏林大学等学术性的大学来培养的,而大众目标主要是通过新型高等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和远程学院来实现的.如此看来,虽然各国采用了不同名称、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机构,但都包含着精英与大众两种高等教育的目标追求,且大众目标日益显示出了其活力,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政治进步和文化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通才目标与专才目标结合

一般来讲,高等教育是相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的专才培养阶段,目的在于培养符合社会所需的在某一专门领域具有较高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专门型人才.近代以来的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是坚持这一目标.然而现代科技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对高等教育分流目标取向提出了新要求,这就是:现代科学一方面继续近代学科分化的趋势,日益朝向更专门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又朝着日益综合的方向发展,各类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层出不穷;现代技术的进步也导致了知识应用的整体性和职业角色的多变性,客观上要求现代人才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为适应时代的变化,社会愈来愈需要适应性强的“复合型”的通才,因此对传统的专才目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适应这种形势的要求,20世纪中叶以来国际高等教育分流目标日益呈现出通才目标与专才目标相结合的趋势.

通才目标与专才目标相结合,首先体现在校际间的合理分工,即综合性大学与专科性学院并存.相对而言,综合性大学强调学生坚实深厚的基础知识底蕴,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应属通才的范畴.而专科性学院一般不要求学生有太宽深的知识面和学术水平,重在培养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专业独具专长的操作型、实用型技术人才,应属专才的范畴.在高等教育的分流上追求的是通才目标抑或是专才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专业及科类设置来实现的.综合性大学通常是文、理两科为主兼顾工科和其他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和专业,而专科性学院通常只设置一个科类的各种专业或涉及到相近学科的部分专业.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机构虽然在名称上各异,但综合性大学和专科性学院两种性质的高校是普遍并存的.如俄罗斯和德国普遍存在的大学一般包括人文、社会、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大的科类;美国更是具有闻名世界的完全综合大学,其中尤以加州大学、哈佛大学为突出代表.专科性的学院更是各具特色.如美国大量存在的农学院、工学院,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等.

其次,通才目标与专才相结合更多地体现在某一高等教育机构内部的实际运作中,即强调在人才培养上的“文理渗透”、“通专结合”.所谓“文理渗透”,即在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课程的设置上强调文理科课程的结合,旨在协调学生的知识结构.20世纪中叶以来各国都注重开设诸多文理相结合的选修课程,并对各专业的学生文理互选或跨专业、跨系选修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所谓“通专结合”,即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强调拓宽基础、先博后专.如美国本科教育特别强调文理基础教育,在其四年学程的前两年着重进行普通教育,致力于形成学生广博的知识面,后两年才接触一些专业训练.即便是美国的社区学院,在侧重专才培养、增设职业性课程、强调其终结性教育职能的同时,也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为一部分学生在学完两年后转轨进入大学继续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日本,作为全国性民间高等教育监督和评估机构,也是大学同行质量鉴定和评价的权威组织的大学基准协会1949―1951相继三次提出“大学中的普通教育”的同名报告论证: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不是绝对对立的关系,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普通教育在于扩大专业人才的视野,提供独创性能力之基础;大学中导入普通教育在日本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据此,日本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导入大量的普通教育课程,旨在养成学生对自然、人生所具有的生活态度与精神状态,成为博学之才.在法国,学生进入大学时并没有指定的专业定向,第一阶段必须接受普通教育,给予学生的是一般的科学和技术训练,也即普通教育,然后才接受各式各样不同类型的专业教育.法国人形象地把这种教育比喻成“衣架式教育”,即要求学生具有像衣架那样宽厚的基础,然后才让学生选修一个专业方向,这就是衣架的顶端.一直以来强调培养专门人才的前苏联,20世纪70年代也提出要培养“专业面宽的专门人才”,并且采取切实措施调整了专业设置,加强了基础课的教学.

当今,通专结合的分流目标愈来愈有取胜的趋势.时代的发展也越来越需要“宽口径、厚基础、广适应、复合型”的人才.正如赫钦斯在其所著的《美国高等教育》一书所说,“我们永远不会有一所没有普通教育的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建议中也特别提到,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要“给多数学习者提供具有灵活性和革新性的通识教育,以使持续变革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与快速变化的世界联系起来”.由此看来,世界各国在高等教育分流中越来越注重把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结合起来.

三、公平目标与效率目标并重

公平原意是指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某一方.教育公平也即人们在教育上享有公正平等的待遇.一般来讲,高等教育公平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机会公平(或称入学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其中,机会公平居于核心地位,是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前提和基础.从可行性上讲,机会公平是我们唯一可以触摸到、加以创造可能实现的近期目标,后二者尚只能作为一种对于“完美公平”的期盼.因此,从狭义上讲,高等教育公平即指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效率一般是指投入与产出之比.高等教育效率即以尽可能少的高等教育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高等教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到高等教育分流上来讲,公平目标即教育分流怎么写作于社会公平,强调受高等教育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权利,高等教育机会应尽可能地向全体大学适龄人口均等提供,高等教育资源应尽可能平均地摊给每一位学生;效率目标即教育分流怎么写作于经济效益,强调高等教育机会应优先配置给最有培养前途的、最可能有效发展的学生,教育资源应重点投放在特定的教育对象上.高等教育的公平目标和效率目标似乎是始终困扰人们的一对矛盾体:为实现公平目标,就要把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均匀地分摊给高等教育机构和高等教育对象,效率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为实现效率目标,就要有选择性地投放教育资源,也就难免牺牲多数人的教育机会,教育公平无疑会被破坏.世界高等教育分流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了由重效率――求公平――公平与效率并重的发展历程.因为高等教育资源的极其有限,早期的高等教育分流追求的主要是效率目标.高等教育的机会主要给予了有着特定地位、特殊身份的少数人,以期将其培养成社会的精英.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公平目标逐渐成为人们追逐的焦点.诚然,由单一注重效率目标的极端走向单一注重公平目标的极端,过分地追求公平也是不科学的.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时代的进步与人们对教育规律认识的深化,人们认识到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也决非一种简单的相互对立的线性关系,追求公平并不必须牺牲效率,而追求效率也并不以牺牲公平为必然代价.当今,世界各国都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高等教育分流上应尽量地做到公平目标与效率目标并重.这种并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从原则上确保高等教育分流的公平目标.高等教育机会公平应该包括两个基本原则,即“权利原则”与“保证原则”.“权利原则”主张每个人都有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并从法律制度上确保人们充分享有这种权利,排除因非智力因素而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保证原则”主张国家和政府应采取切实的措施,从财政资助、政策倾斜等方面保证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实现.20世纪中叶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分流基本上是以这两个原则来追求高等教育的公平目标的.如美国的《高等教育法》、《国防教育法》等都规定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基本权利,并致力于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联邦政府继续通过一系列的学生资助政策来贯彻并保证这一宗旨.1965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联邦政府设立基本教育机会补助计划,资助家庭条件不利的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等学校.1972年通过的《高等教育法》修正案创设了基本教育机会助学金(Basic Education Opportunity Grants),作为一个最基本的学生资助项目,为一切需要资助的学生提供直接的帮助.该助学金也是全美最为普及的佩尔助学金,仅1992―1993学年就为全美400多万中等后教育机构的学生提供了60多亿美元的助学金资助.其他资助项目还有补偿教育机会助学金、州立学生激励助学金、学院工读助学金、帕金斯贷学金、退役军人助学金等等.

其次,在追求公平目标的同时还特别注重效率目标.效率目标主要体现在对教育对象的高度选择性及对教育资源的重点配置上.从对高等教育对象的选择来讲,许多国家的一流大学或研究型大学在招生时均有严密的考核、选拔程序,十分注重招收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学生.美国的一流大学特别注重对申请者的综合选拔,如哥伦比亚大学的选拔标准中就包括:个人背景;在中学时表现出来的领导能力;在社区中表现出来的领导能力;兴趣、动机和潜力;桑代克智商测验或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举办的大学入学考试成绩等,另外还包括学生的书面申请表格、三封推荐信(包括中学校长一封)、中学成绩单或中学校长所作的评语.经过上述所有这些考核筛选后还要求与学生面谈.从教育资源的角度讲,许多国家都有其重点投放对象.如美国联邦政府的科研资助对象主要集中于少数几所研究型大学.据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统计,全美前100所博士学位授予大学从联邦政府获得的科研资助金额占联邦政府高校科研开发资助的80%,且这一比例长期保持不变.

综观国际高等教育分流,在分流目标的选择上普遍地呈现出综合化的发展趋势.精英目标与大众目标兼顾、通才目标与专才目标结合、公平目标与效率目标并重,这种分流目标选择上的综合化发展趋势反映了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分流具有重要的启示.我国在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也要通盘考虑,选择综合化的分流目标.如在整体的高等教育结构上,既要追求精英的目标追求,又要兼顾大众的目标追求,确保一个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这就要求各高校科学地找准自己的定位,确定自己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格等,切忌相互攀比、盲目升级.在高校各自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意通专结合,培养真正社会主义建设的适用人才.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要真正做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切实保障符合选拔标准的学生都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这就要求国家和政府乃至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在经费投入、财政资助上予以保证,切实解决贫困生的教育困难.总之,我国的高等教育分流要从宏观的高等教育结构、中观的人才培养过程以及微观的对贫困生的资助等方面努力,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分流目标的选择真正向综合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