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校生教育管理的反思

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712 浏览:104953

【摘 要 】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三十年来为了顺利实现高职教育的目的,保证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高职教育和管理任重道远,探索有效的教育和管理的方法,总结其经验是很有意义.


【关 键 词 】 职校生 教育管理 经验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兴起于20世纪八十年代初,由1980年首批的13所高职院校发展到2008年的1036所.三十年来,各高职院校既坚持站位展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又坚持立足于直接面向地方经济建设,面向基层,面向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管理人才,极大地推动了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据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仅1997年--2008年就有各类高职毕业生2910万,占同一时期的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功不可没,高职教育意义重大.面对着日益壮大的高职学生队伍,为了顺利实现高职教育的目的,保证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高职教育和管理任重道远,探索有效的教育和管理的方法,总结其经验是很有意义的.本文不揣浅陋拟将十几年来从事高职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一些体会做初步的梳理和归纳,以就教于识者.

1.科学分析和正确把握高职学生的特点是做好高职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关键

特点,顾名思义就是某种事物中特殊、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东西.它既是某种事物的潜质,又可以通过表象来展现.通常人们要科学展望事物发展的未来,就必须对该事物的特点有个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把握.做到这一点,就等于达到解决问题的成功的一半.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在日本侵略军强大功势下虽然英勇抗击却节节败退,一时亡国的悲观论调甚嚣尘上.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对中日战争进行科学分析,正确把握了中日战争总特点:"中日战争不是任何解放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最后,满怀信心地指出:抗日战争是场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果不其然,抗日战争的发展及其结局有如的预言.目前在校高职学生大多属于"90后",根据对其现状的综合考察和分析,归纳其特点如下:

一是生源成份丰富多彩.高职学生分为两类,一是参加全国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统一命题被录取的高职学生,本专科层次均有;二是参加与全国高考入学考试同一时间由考生所在省份自行命题的"高职单招"考试而被录取的考生,其生源与其它普通高校本专科生比相对比较复杂,有普通中专生、五年专生、职业中专生、职业高中生、成人中专生、技工学校生、应往届普通高中毕业生及其它同等学历的考生.

二是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学科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勤奋好学表现不是很突出.参加全国高考,力争考上本科院校,特别是全国重点大学,是众多小、中学生和其家长的共同愿望,也是众多中学学子的奋斗目标.诸多原因的影响使在学历学制一样起点的学子在高考之前逐年产生了严重的多样的分化,有的"先进"了,有的"落伍"了,经过普通初中毕业考试的筛选,形成了主要有普高和中职专两种表现形式的选择.又经过三年的普高学习,到高考之前又产生了一定的分化,不过这次分化比起中考的分化其状态较小.相对而言,大多数"落伍"者虽然不甘落伍顽强拼搏,参加高招考试,最后被高职院校录取,但其学科文化知识基础相对于他们被录取到本科院校的中学同学而言是比较薄弱的.凭笔者经历二所地方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认真观察,其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比较一般,勤奋好者在校园中是凤毛麟角.

三是培养目标与普通本科院校有所区别.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与高职院校学生教育既有一致性又有一定的区别.从宏观上而言,社会主义中国对大学生寄予较高的期望,希望通过学校的教育和培养,将来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微观上而言,前者与后者的学业标准和培养目标又有所区别.《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高职教育学历层次一般以专科为主,"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随着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教育部于2000年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对高职生的教育和培养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怎么写作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的特点."

以上这些是目前高职学生的主要特点.科学地分析和正确把握这些特点有助于高职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使教育管理者能在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中有的放矢,趋利避害,针对性强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达到预定的目的和收到良好的效果.如,针对高职学生的生源成分丰富多彩,我们要正确地对待受教育管理者,既要一视同仁,又要分类教育和管理,不能千篇一律,强求一致;针对高职学生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学科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我们既要从思想上鼓励和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要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针对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与普通本科生不同,其学制流动性大,我们要在教学环节中正确处理课堂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教学与实训教学的关系,注重学生掌握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和引导学生对培养目标的认识,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既要鼓励树立成才目标,又要教育学生脚踏实地,立足现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成才目标.在学生管理、考试制度、入党培养和后勤怎么写作管理中,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根据具体实际实行刚柔相济的管理制度;针对有些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青春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加强和健全社团建设和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在活动中表现自己,体现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增强学习、生活和成才的信心.

2.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和文化素质是做好高职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的保证

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思想和文化素质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和推动力,也是教师"为人师表"的严格要求和教师"授业、释疑、解惑"的功能的内在需要.除此之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文化知识的更新换代节奏加快,学科知识相互渗透交叉,高职教育自身的特殊性,等等,也对高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不断提高自身思想和文化素质的要求.高职教育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对象的特点和学制等方面而论,均有别于一般普通高等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普通高等教育中的特殊教育.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在国家没有统一规定之前各个高职院校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是各搞各的,但几乎都是朝着本科压缩型或者传统的专科型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发展.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其教学内容及其环节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与培养目标适应的培养模式要求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因此,如果教育管理和教学管理以及专业课任教师的知识和经验仅停留在传统的管理和教学方式上则远远无法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者必须不断地"充电"和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想和文化素质,不断地提高管理和教育的创新能力,不断地提高"双师型"教师在学校教职工中的比重.他们既要有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前瞻性,又要有善于与学校发展和培养学生有关的部门行业的沟通联系与谈判等方面的能力;既要有科学规划学校规模适度发展和驾驭整盘管理的能力,又要有不断提高专业教学和实训教学水平的能力;既要有有效对学生进行校内思想行为教育和管理的能力,又要有对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指导教育的能力.

总之,只有不断提高自身思想和业务素质,做好高职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才有物质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