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书法教育其影响

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75 浏览:9341

摘 要 :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是楷书体的求规隆法时期.这一辉煌成就的取得正是唐代书法教育的结果.本文从社会背景、书法教育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寻绎论证.

关 键 词 :唐代书法 教育影响

书法艺术从东汉魏晋南北朝的度高韵胜,走入第二个繁荣阶段,这就是唐代的求规隆法时期.唐代以无懈可击的法度,把书法推向了又一个艺术高峰,正如中国书法杂志社编的《书法艺术》一书中云:“有唐一代书法,真草篆隶行,百花齐放,争妍斗奇;欧、虞、褚、薛,李、孙、颜、柳,颠张狂素,群星熠熠,组成了中国书法上空前绝后,最为辉煌的图卷.”①这一成就的取得,正是唐代实施书法教育的结果.现就此作一浅论.

一、唐代书法教育的社会背景

(一)唐代的政治、经济及文教思想.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位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以武力取得天下后,致力于发展经济,创造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此盛世所带来的丰厚的物质基础,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唐代仍尊崇儒学,而教育是王朝得以推行儒学,施教于民的重要手段.因此,奉儒尊经成为整个唐代教育的指导思想.就教育体系而言,则实施以经学教育为主体的官学教育.书法教育一方面跻身官学并列于六学之中成为独立的学课,另一方面,以灵活多样的形式纵横驰骋于私学领域,是私学教育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二)巨大的社会需求是唐代书法教育存在并且繁荣的理由和依据.首先,统治者奉为正统的儒学经典的校勘整理,需要解决经文的标准版本问题,为此唐代进行了《五经正义》的考定和《开成石经》的镌刻两项工作.经学文字的考证与镌刻都需书法工作同步发展,需要培养专门人才来承担这一工作.此为社会需要之一.其二,书籍急剧增加.隋唐两代书籍成倍增加,官府所藏十分可观,雕版印刷又尚未大行,大量的抄写工作要由查重复率来完成,势必形成对抄查重复率的极大需求.《新唐书艺文志》记载“贞观中等请购天下书,选五品以上子孙工书者为书手,缮写藏于内库,以宫人掌之”.

另外,私人藏书也十分丰富,动辄成千上万,且多:“手自刊校”,堪与官府媲美.佛教的兴盛更增加了抄写的声势.唐代为儒、佛、道大融合时期,高祖大建佛寺,太宗下诏译佛经,宪宗时为崇佛,天下佛院林立,佛经翻译传抄无数,传至今天的唐如何写迹中有不少的佛经即可为证.众多的书籍,全凭手抄,当日的书写盛况可想而知.

二、唐代官学中的书法教育

(一)高等学府中的书法教育.从隋始,高等教育殿堂终于为书法教育设立了应有的位置.据《隋书百官志下》记载,隋朝建立了高等专科教育――书学、算学、律学,这是汉代之后专科学校教育的一个新发展.但隋代只是书学专科学校的初创,未能确立发展.直至唐贞观六年,唐太宗下令“广学舍千二百区,三学益生员,并置书、算二学,皆有博士.大抵诸生员至三千二百.等四方秀艾,挟策负素,坌集京师,文治 然勃兴.等虽三代之盛,所未闻也”.在稳定繁荣的太平盛世,在教育蓬勃发展时期,由锐精经术、酷爱书法的君主太宗李世民最终完成了书学的建立.

书学是唐代高等学府中的专科,据史书记载,唐一级学校(教学程度相当于现在的大学)隶属国子监的有六所,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统称为“六学”.《新唐书百官志三》卷四十八:“书法博士二人,从九品下;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等”书学有学制规定,教学内容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先掌握标准经文的标准字体.然后熟悉造字原理、字的本义、引申义等有关文字学方面的内容,最后一年进一步扩大文字学方面的知识.整个教学计划的设置与安排完全围绕典校经文,探索经文的中心目的.

六学之外,唐代还设有弘文馆,隶属门下省.弘文馆有朝廷智囊机构性质,弘文馆承担研究,整理修复古籍(包括墨迹真本)的任务,藏书极富,需要书手甚多,对书法的要求也极高,该馆亦实施高等教育,不过却是典型的贵族学校.据史书记载,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冯承素都曾在弘文馆为官任教.其书法教学具有权威性,对社会上习书有极大的导向作用,史书称:“十数年间,海内风从矣.”

(二)科举对书法教育的强化.科举制度是封建政治经济的产物,它与学校教育连为一体.学校的中心任务是配合文德治天下――传播儒学,培养忠君之士.科举考试则是从这些儒学之士中选拔最符合封建王朝需要的人才.也就是学校以科举为目的,科举是教育成果的最终实现.《新唐书》将学校制度列在《选举志》中,即纳入选举体系,就表明二者的关系.所以,我们在了解唐代书法教育时,有必要考察唐代科举中的书法情况.

1.常选中的“明字”科.唐代岁举之常科有六: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明字”科主要选拔典校古籍经书的人才,考试以书法为专业,其内容与书学教育内容十分吻合.由此可见,唐代官学对书法非常重视.经学生也必须“学书,日纸一幅”.

2.铨选中的“书”.铨选即量才授官.考生在尚书礼部主持的“省试”及第后,仅仅是取得了为官的资格,并不能马上得到官职,还必须再过吏部的铨选一关.铨选考试及格后,才能分配官职,此亦称作“释褐”,意思是可以脱去平民百姓穿的粗麻布衣步入仕途了.铨选考试的科目:“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②四科之中书判至关重要.考官阅卷之时,书为入目之首,未识文义,已先观书法,在这里,书法可谓名副其实的敲门砖.


总观唐代科举种种,书法于其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书法不仅仅与“明字”一科相关,几乎所有的官吏考试都有书法参与其中,它程度不同地作为评判标准而对考试起作用,常有成败在此一举的性质.因此,不难理解唐代学校中为何如此重视书法教育.值得注意的是科举中的书以“楷法遒美”为评判标准,这不能不促使唐人 于楷法,其结果是造就了唐代空前绝后的楷书大观,导致了法度森严的书风形式,宋人对此早有评价:“唐以身言书判设科,故一时之士无不习书,犹有晋宋余风.今间有唐人遗迹,虽非知名人,亦往往可观.”③

三、唐代书法教育对后世的影响

(一)书学的创立确立了书法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书学学科的确立,是书法艺术在学术性和艺术性两方面长期发展的结果,它表明书法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类,必须经过高等教育的专门传授和学习,才能继承前人成就,解决实际问题,并继续向前发展.因此,这一学科在唐代的确立,不仅是书法在艺术上的被肯定,更重要的是它被确认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建立了在学术界的地位,从而提高了书法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位置.

在唐代“书”并列于“六学”之中,并作为法定的教学内容而跻身于高等教育,为贵族和庶人出身的学生共同的必修课.书法这一兼有艺术和学术双重性质的文化地位的确立,对后世有很深远的影响,并吸引无数后来者从学术的角度去发掘它、丰富它.

(二)对唐代书风的影响.隋朝,楷书已经成熟,按发展规律看,唐代必是它的收获期,但收获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唐代继承隋代的科举考试,将书法纳入常选中“明字”一科和铨选的考试科目之中,人人必过此关,掀起了“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书法热潮.而唐代教育,功利性很强,科举的现实目的,使唐代官学私学中普遍实施书法教育,而科举考试的具体规定――“楷法遒美”,则对书风有巨大的导向力,使文人习书不论教还是学都偏重楷体.中唐以后出现的大量总结教学经验的技法文章,绝大多数是楷书技法教材,真实地反映了唐人在教学上对楷书的追求.后人所谓:“既以书为世,故唐人无不工楷法”的评价十分中肯.如果没有科举的强制性规定,没有这一规定导致的大量教学实践,很难想象会有唐代楷书的洋洋大观.同时,儒经、佛经的大量抄写,对唐代书法教育和书风也有影响,它们壮大了楷书的教学、运用及创作的声势.

(三)教学方法为后世楷模.唐代书法教育的兴旺发达,可以说是既超越了前代,又立法于后世,在大量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与理论,在书法史上一直居领先地位.

书法技法历来是书法教学的中心环节,书法技法的三个组成部分是笔法、结字法与章法.唐代的书法理论在这三个部分中都有相当精辟的论述.在笔法中,如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提出来的“用笔当须如印印泥”,“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④.在结字法中,如欧阳询总结的“三十六法”;在章法中,如孙过庭《书谱》中谈到的“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总而言之,这些经验与理论,一方面,从唐代创业起,就被奉为金科玉律,为历代习书从教者沿用至今;另一方面,由于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初级教学指导思想,大大优于汉晋初级习字的囫囵吞枣,因此,结合用笔分解汉字,由点画到偏旁,由偏旁合而为字的系统教学方法被后世继承下来,成为施教者教学的不二法门.

{1} 朱仁夫.中国古代书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 宋祁.新唐书选举志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 朱弁.曲洧旧闻[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4} 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省略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