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爱夫妻投保险

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225 浏览:80040

投保有必要吗

投保有那么迫切吗

保险金额与保险费如何安排

投保什么保险

刘先生,杨女士夫妇向我问起投保人寿保险的事时,提出以上的问题.

刘先生夫妇的背景是:两口均为30周岁,从国外回到北京分别从事广告,制药专业的工作,都有社会保险,没有其它保障,月收入每人6000元,不远的将来考虑生子,按揭购房(年期20年,余额80万元),有驾驶执照;父母即将退休,不需要赡养费.

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和提出的问题,我们作了如下沟通并且达成共识.

一、投保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交通事故已经不再是让人过多关注的新闻话题――因为司空见惯,因为习以为常,因为我们已经接近麻木不仁,交通事故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残疾,身故.间接后果呢

当交通事故发生后,家里经济立即进入混乱状态 因为她/他的离去,房屋按揭还款,孩子教育费,衣食住行、医药费等等账单,将由谁来负担“另一位”100%!在身心受到严重创伤的同时,以前舒适的小康生活,突然间变为清贫的苦日子.这时的“另一位”,除了以泪洗面,将怎么接受和适应呢

如果真是“身故”,离去的那一位倒也可以“一了百了”了.要是稍微“幸运一点”――残疾,这位幸运儿将面临什么劳动能力严重下降;收入大幅度降低;低保或救助将成为不得不欢迎的词语.然而,自己还将面临难以减少的衣食住行的开销,而这些将不得不由“另一位”“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累不累难不难整个家庭前途暗淡等

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得病的.李嫒嫒,梅艳芳、侯耀文等大腕的艺术光辉永留人间,而作为生命的个体,他们却已在另一个世界了.无论是身故还是接受完大型手术治疗,其后果恐怕与交通事故的后果没有多少差异.

人寿保险不能保证平安,不能避免身故、残疾,重大疾病的发生,但是,它却能保证您的收入起死回生.

投保与不投保都要付出代价.曾经有这样一对夫妇,丈夫有意愿投保,妻子认为投保要花钱.丈夫自己投保一年多后的一天,出差途中在京津高速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这位丈夫驾鸭归西,拿到60万元的理赔款时,妻子抱着襁褓中的孩子面对着保险写作技巧人,泪水中饱含着感激等

二、投保的迫切性:

天气可以预报,风险哪天发生谁能预报如果风险发生在昨天等

作为专业人士,刘先生夫妇拥有两大重要资产:专业头脑和专业工作时间――最佳赚钱机器.只要有时间,夫妇两人一定能够挣到越来越丰厚的人民币.风险发生了等赚钱机器停止运转,头脑和身体变得一文不值,经济生命戛然而止.

另一位的生活却仍要继续.望着夫妻冰冷冷的合影,她/他会在见到我这个保险写作技巧人时要什么生活费按揭还款

银行的运转也在继续.


银行第一个月会客气地来:“刘先生家么您的房贷还款应该在本月xx号存入您在我们银行的账户.请方便存一下么”

第二个月,银行公事公办来电;“您该还两个月的房贷,共计xxxxx元.

第三个月,银行不来了等有不速之客神秘地打来、登门拜访:“还钱!”您知道是什么人么

第四个月,银行开始拍卖程序.老老少少往哪里搬家寒窑虽破但能蔽风雨等

好在昨天还没有发生风险,但“另一位”向我这个保险写作技巧人索要的,银行要向“另一位”索要的,我还没有替刘先生夫妇安排.什么时间安排现在,对就是现在!安排完他们才踏实

三、投保计划:

1.投保覆盖范围、保障额度(保险金额),主要投保利益简介:

(1)夫妻共同的身故保险金额可以覆盖按掏余额.即,在20年期间内,每人40万元,共计80万元.

(2)夫妻分别按照自己未来5年的收入额度拥有意外风险保障,包括意外残疾、烧伤、身故、即,6000×12×5等于36万元/人.

(3)每人20万元的(27种)重大疾病保险保障,确保万一患癌症等重大疾病后的独自担负费用、收入保障能够得到补充,如果健康生活到65岁,则先领回20万元中的18万元作为重大疾病看护金或者养老金补充.

(4)医疗补充:

因意外事故导致的医疗费用100元以上部分100%报销,最高每年1万元.(因社保不负责交通事故医疗费,所以个人必须考虑此类保障!)

因意外住院,每年有住院日额补贴:每一保险年度前180天每天补贴250元;第181-365天每天补贴150元.

因疾病住院的住院日额补贴:第4-365天每天补贴150元.

因癌症等(10种)重大疾病住院,每年有住院日额补贴;每一保险年度前180天每天补贴300元;第181-365天每天补贴150元.

不论疾病还是意外,如果接受手术 按照手术等级另有500~5000元/次的手术津贴,接受器官移植,最多有15万元的器官移植津贴.

2 投保险种、保险费:

按照通行惯例 保险费应该占夫妻全年收入的15-20%,即6000×2×12×15%等于21800元/年.

笔者在人寿保险公司工作10余年,经手理赔46起,重要心得是:保到险时方恨少;备居安处不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