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的方法

更新时间:2023-1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517 浏览:152199

摘 要质的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现象学的解释主义,与量化研究所不同的是,它具有自然、归纳性、描述性、解释性和动态性等特点.质的研究有其特殊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是与定量研究互补的,在教育研究的众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 键 词质的研究研究方法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34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ofQualitativeResearchMethods

CHENGJianlan

(School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Nanjing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Nanjing,Jiangsu210094)

AbstractQualitativeresearchisbasedonthephenomenologicalinterpretation,whcinisanatural,inductive,descriptive,explanatoryanddynamic.Qualitativeresearchhetheirownuniquemethods.Qualitativeresearchandquantitativeresearchcanplementeachother,andithasbroadapplicationprospectsinvariouieldsofeducationalresearch.

Keywordsqualitativeresearch;researchmethod;educationalresearch

1质的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特征

1.1质的研究的含义

在国内一般将Qualitativeresearch译为定性研究,将Quantitativeresearch译为定量研究,在港澳台地区分别译为质的研究和量化研究.在界定时,大家容易把定性研究和质的研究混为一谈,其实这两者仍有差别,定性研究之所以较难给出明确的定义,是因为其包括多种方法,同时需要收集多种数据.在对定性研究进行概念定义时,研究者通常的方法是把所有非定量研究的都纳入到“定性”的范畴,如哲学思辨、个人观点等.可见定性研究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宽泛.而质的研究是这样一种研究方法,即研究者采用系统的观察、访谈、记录等多种收集资料的方法,研究自然发生的事件或现象,分析整理所得的资料,最后归纳叙述所得结果.因此,将Qualitativeresearch译为质的研究比较合适,但国内对定性研究的这个概念已普遍接受,而且定性研究比质的研究读起来更加顺口一些,但为了科学研究更准确、方便,笔者仍建议统一叫法.


1.2质的研究的理论基础

质的研究与量化研究的理论基础不同.在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基础的量化研究中,社会和自然现象被看作是客观实体,不能涉及人的主观情感和态度.为了找到社会现象中的因果关系,量化研究在研究社会现象时运用量化研究范式,采用数据处理、数理统计等方法,验证检测设.而以现象学的解释主义为基础的质的研究,研究者作为主体融入到了研究对象中,主客体之间存在互动,研究过程中,影响研究的因素包括研究者的主观态度、价值观等,而量化研究则努力排除这些主观因素,但质的研究则认为这些主观因素是必须的.所以,质的研究要求研究者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地考察理解,从而体验社会现象中的特质,研究者的任务是在尽可能自然的状态下,了解研究对象,了解人们的想法,而不是对某一个检测设进行验证.

1.3质的研究的基本特征

质的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现象学的解释主义,具有如下的基本特征:

(1)自然性.即强调依照自然情景,在不操纵或干预研究情境的情况下,考察实际发生的事情.在质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要深入现场进行观察,尽可能收集一切与现场自然发生事件相关联的资料.然后,研究者根据这种资料,按一定方式进行分类整理,发现一些线索.在研究者眼中,现场发生的每一个细节都应看作是一条线索,对深入了解研究对象有所助益.质的研究在现代技术进步的帮助下具有更多发展的空间,如录像、录音等.

(2)归纳性.归纳是质的研究的方法论基础.质的研究考察实际过程,深入了解事物的变化和事物间的联系,重在发现,而不在于论证.归纳这种方法符合人的一般思维模式,容易接受和掌握.

(3)描述性.即现象和过程是通过丰富的资料来描述的.质的研究需要收集大量包含现场照片、观察笔记、事物、人物访谈录等资料.这些研究资料为研究者进行描述提供了材料,研究者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描述,对所研究的事物的内容具有明确、具象化的了解.大家同样可依据自身的经验判断对此类描述性资料进行解读,作出相应的判断和解释.

(4)解释性.即探究研究对象本身所具有的看法.量化研究采用测量等方法证明事先提出的判断.而质的研究是寻求解释,研究者不期望寻求到普遍的规律,只是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来理解他们对事物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做出如此的行为,而研究者本人不对其作价值判断.

(5)动态性.即研究的过程是连续的、变化的、开放的.质的研究目前已具备自身较为明晰的研究过程顺序,每一环节是互相重叠、互相渗透、循环往复的.与量化研究相比,差别很大,量化研究严格遵循步骤,以便能对数据结果作出有效解释.质的研究的动态化能适应变化的情境和变化的研究对象,所以它就要求研究者是一个积极变化、能调整适应的人.因此,质的研究方法是动态性的、无法标准化的.

2质的研究的方法

质的研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具体检测设一般不在研究开始时提出.在研究过程中,从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开始,但不对问题结论做出检测设,资料的收集需要以问题为基础,如实记录问题的实际情况,从而反映出不同问题的不同性质,进而确定研究框架.质的研究需要有方向、有目的.它事先明确问题,之后所有的研究过程都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积累足够的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整合和记录,形成对问题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个案研究是质的研究在具体方案设计上经常采用的方式,质的研究需要深入了解研究对象,具体描述整个过程,所以不可能从太大的范围内取得资料.

质的研究大多采用深度访谈与参与观察而获得第一手资料,具体的方法主要有参与观察、行动研究、访谈、人物志方法、历史研究法等.

质的研究的访谈与调查研究中的访谈有所差别.后者经常采用结构性访谈的方式,而前者的访谈主要是非结构式访谈和半结构式访谈.结构性访谈的问题都是由研究者提前设计好,访谈时,根据准备好的问题结构提问即可.这种访谈对于结果统计和分析比较方便.而质的研究并不常用结构式访谈,常用的是:非结构式访谈和半结构式访谈.非结构式访谈指的是,研究者在访谈中所使用的问题是开放式的,被访者可以针对这些问题自由的表达想法,研究者以被访谈者提出的看法作为继续研究的依据.其中,研究者可以从通过这种方法熟悉被访谈者对问题的想法,弥补自身对此问题了解的不足,使认识更具有意义.半结构式访谈指的是,研究者提前准备好要问的问题,在访谈中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用自由的语言表达,不确定提问的顺序.若想更好的了解被访谈者的观点与想法,采用上述两种访谈方法更好.

观察可分为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前者可定义为研究者将自己融入进研究对象的活动中,充当活动中其中一员.参与观察的优势在于,能够观察到被观察者采取行动的原因、努力程度、行动决策依据等.通过参与,研究者能够获得一个特定社会情境中一员的感受,因而能更全面地理解被观察者的行动.非参与观察主要是指研究者不参与研究对象的活动,只作为一个旁观者对其进行观察.如对课堂上学生和老师的行为的观察.

3质的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目前,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质的研究因其特点鲜明的研究范式日益得到认可和应用.教育研究的突出特点是,研究对象是人,人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根据以往研究人员的实践经验,发现仅仅通过量化研究无法系统、完整的实现对教育现象的探索.教育现象是纷繁复杂的,研究对象中存在许多资料不可能通过变量间的相关性说明,研究人员只能舍弃,以求更好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20世纪初兴起的量化的教育研究范式,曾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研究的发展,至今仍受到重视,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研究人员发现量化研究并不能解决和解释所有教育问题,为此,许多研究者为了更好的探究教育的规律,改变原有的实证主义方法论,改用人本主义的现象学、解释学及批判理论等自然主义方法论.质的研究方法更符合教育学的特点,能够对具体的教育现象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研究.

质的研究并不是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美国的“芝加哥学派”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运用此方法.那时的社会学工作者针对一些社会现象和教育课题,运用观察、访谈等方法进行深入系统地分析研究.接下来,伴随着量化研究的日益盛行,人们更多地采用量化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质的研究方法受到冷落.但从60年始,人们逐渐认识到量化研究的缺陷,再次将质的研究方法广泛地运用到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中,这种回归不是简单的重复,是从方法论、科学化和研究程序等方面做了系统的探索和创新.研究人员开始认识到质的研究与量化研究并非对立不可兼容,而是可以两者并行不悖、互相补充的.近年来,针对课程实施的情况、学生的学习行为等课题,研究者通过深入访谈、观察等质的研究方法,使人们对这些复杂的教育现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我国教育研究对质的研究方法理解比较模糊,存在较多的误解和无知.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教育研究领域开始重视量化研究,并形成一种思维惯性,认为只有用到量化研究的成果才是科学的,量化研究被滥用,教育研究的评判标准走向死胡同.当我们开始选择量化研究范式时,国际上已对质的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而我国不少教育研究者由于各种原因对近年来该领域的国际动态缺乏基本了解.

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在我国教育学研究中对质的研究还缺乏深入系统地研究,运用也十分薄弱,这与我国教育总体的发展趋势是不相符合的.因此,在对一些教育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将重视量化研究与质的研究范式并重将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