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571 浏览:23826

【摘 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生事物,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所培养的人才是未来中国建设者中的精英,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影响到中国的未来.如何认识和把握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中项目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其现实走向,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系统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改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措施.

【关 键 词】中外合作;项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现在的大学生,是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力量,要求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的过硬的政治素质.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虽然在教育理念、办学体制、授课方式等方面与我国高校有诸多不同,但殊途同归,它的终极目标还是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要符合我们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有别于我国公办与民办形式教育,合作的主体由中外双方共同组成,在办学宗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国外大学对接,中外文化交流在中外合作办学条件下变得更加频繁直接.学生在充分享受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面临着以现代文明为载体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生思想状况整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现象缺乏辨证思考的能力,部分学生在价值目标选择上功利化和世俗化,认为每个人保护和发展自己的利益,作为整体的国家自然就会发展进步,崇尚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对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认识不清,对外来文化有浓厚兴趣.崇尚西方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爱国主义更多只是表现在言辞上,缺乏如何将那些美好愿望付诸实践的毅力和探索.现实已充分表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部分学生的思想防线已经开始“断裂”.这些客观形式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否则,我们的合作办学培养出的“人才”不仅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反而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毒瘤”.

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原因分析

中外合作办学中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进入大学后,适应不了新环境,生活自主能力太差,在道德方面表现出无所适从;其次,家庭教育原则、方式,方法不当,或者个别父母的行为并没有给孩子做好的榜样,孩子耳闻目染,久而久之,使自己的孩子在道德上出现越轨,甚至有时形成表里不一,见风使舵的恶习.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学生只是听.课上完了,学生从课堂中得到的体会却很少.在实践生活中,大学生们表现出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相互脱离,常常出现不道德行为.

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与行为错位,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能推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一些大学生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意识与行为不一致,甚至有时完全背行选择.

三、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要纠正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片面认识问题,就要从课程的特殊性角度提高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设计及建设重要性、必要性认识.在与国外教育机构协商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时,讲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立场及要求,这是合作办学的原则问题,不存在“弹性”,得到外方的理解与支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必修课,无论在形式上和内在要求上都应该实行规范化教学管理,保证其教学课时数和学分数,有固定的讲授时间和地点,有常规的教学监控检查教师的教学状态和学生的学生状态,保证其教学效果.

2.革新教学内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

注重“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古今结合”、“中西结合”,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国外教育机构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可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上,即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和学习的主体性,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原则改革教学方法,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课程的实践性强调教学在适当乃至较大程度的理论灌输的前提下,开展直观性、可感性较强的社会实践,组织和引导学生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实践锻炼等.


3.加强理想和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人们奋斗的目标,更是支持人们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理想信念必须具备一定的现实基础和可实现性才能更赋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增加人们的信心.在正确认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探索.把握方向性,进行扎实而有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注重现实性,将大学生理想信念和社会及个人发展相结合.加强针对性,开展不同层次的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实效性,多载体多方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因此,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紧密结合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大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切实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性.针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注重个人利益、个人发展,相对忽视社会、国家利益与发展的问题,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该紧密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应该把理想信念教育的立足点建立在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怎么写作之上,为其谋利益的宗旨上,要积极引导青年认识他们的根本和长远利益之所在,使他们看到未来和前途,升华思想,坚定信念,减少大学生在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时的逆反心理.

4.加强中西文化的比较教育

出国学生对西方人文方面、社会的运行机制、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必然有所了解,加强中西文化的比较教育,提高他们的分辨能力,使他们了解和学习祖国的历史,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清醒地看待外国文化并吸收其精华,为己所用.学生在出国之前,在自我规划方面,就要思考留学目的是什么?人生目标是什么?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在学术能力方面,是否具备足够的语言和专业学术技能方面的能力,是否具备独立的学习能力,是否了解西方严谨的学术规范,是否掌握一定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在生活适应方面,是否了解西方文化,是否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是否能够同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是否能够抓住机会建立人际关系.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

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国际性教育平台.物质文化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潢、办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和管理直接反映出中外合作项目的办学水平.

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培育国际性一流院风.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首先是注重养成教育.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政策文件、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其次是加强“感恩”教育.感恩绝不是简单地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报答老师的培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教育学生铭刻亲情、常念师情、发展友情、深厚校情.第三是增强“目标”教育.根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特点,提出校训和奋斗目标,各班相应地制定班级奋斗目标,帮助学生制定个人奋斗目标,形成一股“比、学、赶、帮”的风气,引领学生朝国际型人才方向努力.

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优化国际性人际环境.外籍教师是中外合作办学的中坚力量,对外籍教师的选择聘请、教育管理要以满足我国学生求学目标需要为前提,要求外籍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良好的外表形象、一定的中国文化知识,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而学生积极主动是发挥外籍教师作用的内在条件,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才能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间的人际关系,建立在物质生活较为富裕的基础上,教师要兴利除弊、有目的地加以引导.考虑到同学间的关系既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优良集体的形成,强调同学间的关系应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所需、大度为怀.提倡同学间学习上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生活上相互制约,相互激励;纪律上相互督促,相互提醒;思想上相互交流,相互提高.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正确引导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严防因同学关系不和而产生的突发事件.学生在这种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的气氛中才能得以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