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策略

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948 浏览:31738

学科及其学科层次,是衡量一个领域科学水平、教育水平和社会怎么写作水平的重要标志.学科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并决定着高等院校的水平、质量、层次和知名度.[1]新建本科院校若想在激烈的学科发展竞争和人才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实现“弯道超车”和“跨越式”发展的梦想,必须结合长期的学科积淀和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明晰学科建设现状,立校实际,发挥本校的特色优势,确定具有自己特色的研究方向,造就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术梯队,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建成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基地,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促进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和科研工作跨越式发展.

一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问题

我国教育起步较晚,才60多年的历史.几十年来,经过教育学界和实战部门的努力,我国的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高校学科建设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形成较慢,学科建设基础薄弱,学科建设主体意识不强,学科体系的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在新建本科院校体现得更为明显,成为制约新建本科院校跨越式发展的瓶颈.


1学科建设意识不强,缺乏整体建设规划

一般说来,我国的专科院校专业建设意识要远浓于学科建设意识.在专科院校那里基本不提学科建设.正因如此,脱胎于专科院校的新建本科院校就存在“学科建设集体无意识”的先天性缺陷,这种先天性缺陷的存在,使得唤醒学科建设意识的这种使命在新建本科院校中显得尤为迫切,而一份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整体规划毫无疑问地体现了学科建设意识的真正觉醒.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中,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上缺乏基本规划,既没有相应的短期安排,也没有中长期规划,学科建设处于盲目的状态;一些新建本科院校虽然有学科建设规划,但规划的质量不高,缺乏整体性和可操作性,在实践的过程中随意性很大,缺乏全局性考虑.

由于学科建设意识不高,学科建设在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地位就无法得以体现.某些新建本科院校就没有设立专门的学科建设管理机构和专门的领导抓学科建设,通常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新设专业论证审批时,才走过场式地搞些材料予以应付;更有甚者,连学科建设的概念、原则和内涵都搞不清楚,观念模糊,学科建设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2学科建设基础薄弱,师资和科研力量不强

师资队伍和科研力量既是学科建设的构成要素,又是建设高水平学科的基础条件.新建本科院校大都由专科院校升格而来,先天性存在师资队伍欠缺和科研力量薄弱这两块软肋,导致了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基础薄弱和学科建设进展缓慢.就师资队伍而言,存在的问题不少.一是专任教师数量少,行政管理人员比例偏高.近年来,由于部分院校实行“参公”管理,行政官僚化气息进一步强化,许多教职员工热衷于追逐行政管理岗位,专任教师所占比例日益减少,导致教师上课任务太重,难以集中精力搞学科建设.二是学历层次偏低,专业素养不高.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学历层次偏低,主要因为她由专科升格而来,基础较差.尽管不少原有的教师经过在职攻读硕士、甚至博士学位,但学历基本上还是本科,甚至专科.加上,我国院校教师特别是类高学历教师补给渠道的狭小,使得有专业背景“科班出身”的高学历的行家里手成为抢手的“香馍馍”,每年培养出来的少量专业硕士、博士,不是进了管理机关就是选择了经济条件好、师资力量强的老牌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特别是中西部的院校每年专业教师就很难得到有效 补给,只好引进相关专业的高学历教师或自我培养“半路出家”转型教师.这些教师虽有高学历高学位,但专业水平并不高,搞起学科建设来往往力不从心.三是高水平的教授少,知名的更少.客观地讲,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本前后,想方设法地引进和培养了一部分高职称教师,高级称职教师的比例得到了提高,进一步优化了学历职称结构.但真正有影响力的知名教授却是凤毛麟角,真正能承担起学科带头人的少之又少.就科学研究来讲,总体水平较低,高水平的成果少.一是省部级以上立项和奖励少,科研档次不高.二是科研创新能力不强,论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