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什么抵制洋品牌“双重标准”

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808 浏览:20027

应该对洋品牌下狠手的,也不只是工商部门一家,还需要诸如税务、环保、法律等部门齐出手,要让这些公共管理部门都站出来为公众撑腰.

这些年,人们看到过很多洋品牌,在进入中国以后,立即就“变脸”了,搞起“双重标准”.最近,有的洋品牌就因此挨了“耳光”.

耐克体育公司的同一款篮球鞋,不仅高出国外500多元,而且在国外销售的双气垫到国内变成了单气垫.这一回,工商部门没有再给这家洋品牌面子,开出了487万元的罚单,赢得众多消费者激赏的掌声.

这张针对洋品牌在中国市场 “双重标准”的罚单,集聚着消费者太多期待.人们都希望,这件事能够成为一个范例,从此开创抵制洋品牌“双重标准”的新局面,营造一种更加健康的市场环境.

要想实现这样的愿景并不容易.这些年,生活日用品、电子产品、食品、汽车等领域的大量洋品牌,都在使用“双重标准”.要还原这背后应有的公平与公正,我们扔向洋品牌的罚单只会更多.

而且,应该对洋品牌下狠手的,也不只是工商部门一家,还需要诸如税务、环保、法律等部门齐出手,要让这些公共管理部门都站出来为公众撑腰.

到底为什么洋品牌能在中国市场搞“双重标准”?我们当然要指摘这些洋品牌的无良.但是,如果我们只看到别人的罪状,不知道反思自己,又怎么可能得当洋品牌继续肇恶?

中国消费者偏爱洋品牌,以至于就算看到洋品牌劣质的一面,还是抱着“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心态,这其实也是打向本土产品的一记耳光.不是消费者有偏见,而是一些国货太不争气,在质量方面存在瑕疵.国货不自强,洋品牌就有市场,就可以任性而为了.

曾几何时,一些地方为招商引资,抛给洋品牌的诱饵,就是“超国民待遇”.而且,对这些洋品牌的监管也格外宽松.商家是无利不起早,有空子必钻,制作“中国标准”的背后,就是商家节省成本,获得巨额利润.此外,遏制这种“双重标准”的法律武器,国内外的火力表现也很不同.从惩戒力度看,很多时候完全就是鸟与大炮的威力差别.

不论是提升本土产品质量,还是改变“超国民待遇”的不公,抑或是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去实现与国际社会接轨,现在要走的路,都是很长的.在这条路上,消费者的话语权,会遭遇既得利益的阻挡,所有这些阻挡,可能又都是以透支消费者权益为代价的.


这实际意味着,国内消费者在洋品牌面前,要摆脱做“冤大头”的角色,不可能一蹴而就.洋品牌的“双重标准”,不仅暴露了其丑陋,也暴露了我们消费者所处的市场环境,失去公平竞争与法治保障,处于监管失灵的状态.一切利益之争,归根结底,都是话语权之争.

最大程度实现消费者的公共利益,就必须最大程度保障公共话语权的实现.抵制洋品牌“双重标准”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当前需要完善制度、政府监管,加强执法力度.这其实考验的也是当前法治与文明进步程度与速度.这种进步有多大,有多快,消费者的话语权提升空间也就有多大,有多快.达到了一定程度,洋品牌“双重标准”也就自然瓦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