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硕人》的翻译看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153 浏览:25211

摘 要:本文从《诗经•,硕人》的翻译着手,探讨了归化和异化的定义以及提出了归化和异化的原则和它们的作用,从而得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翻译策略.

关 键 词 :《诗经•,硕人》;归化和异化;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作者简介:景艳娥(1982-),女,陕西绥德人,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助教.

《诗经•,卫风•,硕人》第二章连用六个比喻句来描摹地位显赫的齐庄公的女儿庄姜之美,已成经典中的绝唱.它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早刻画女性容貌美、情态美的优美篇章,开启了后世博喻写美人的先河,历来备受人们的推崇和青睐.请看诗人对庄姜之美的精彩刻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颈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译文为:双手像初春的草芽那样鲜嫩柔软,皮肤像凝结的脂肪那样细腻光滑,脖颈像天牛的幼虫那样细长白净,牙齿像葫芦的籽儿那样洁白整齐,前额方正润泽像蝉儿的头面,秀眉细软弯曲像蛾子的长须,嫣然一笑,眼波流转,美妙至极.1995年,著名翻译家汪榕培、任秀桦先生在翻译这段文字时,按照西方人的审美标准将中国古代美人“硕人”改造成西方人更易于接受的美人形象.译文为:Her hands are all, her fingers slim, Her skin is ooth as cream. Her swan-like neck is long and slim, Her teeth like pearls do gleam .A broad forehead and arching brow plement her dimpled cheeks and make her black eyes glow.

不难发现,译诗中的典型的汉民族文化意象“柔荑”、“凝脂”、“蝤蛴”、“瓠犀”、“螓首蛾眉”等全部被淡化甚至改写,以期符合西方人的期待视野.那么这种中外审美文化的差异导致翻译策略的处理上译者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引起了笔者对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归化和异化进行了深度探讨.通过资料证明:涉及归化和异化的问题,有人主张彻底归化,适应读者的心理习惯;有人则主张语言上应全部保留原文的特色和文化底蕴,还有人希望归化和异化能够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由此展开了长时间的归化和异化之争.然而我们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任何译文都应视具体情况而定,走任何一个极端都会使得翻译陷入僵局.

正如鲁迅所说的,翻译必须“保持着原作的丰姿”.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如果是西方色彩的,就不能译为东方色彩,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而有时候把归化与异化策略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纵观古今,任何一篇脍炙人口的翻译佳作都不是只用一种方法就能实现.

1. 归化、异化区别于意译、直译

现在的“归化”和“异化”之争实际是历史上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虽然归化/异化与直译/意译(literaltranslation/freetranslation)有某些相同之处,但其在本质上有明显的差异.它们是在新的翻译语境下提出的两种翻译策略.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最早提出归化异化设想的德国语言学家施莱尔马赫.他在1813年6月《论翻译的方法》的长篇论文中提出翻译可有两种不同的途径.一是尽可能不扰乱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一是尽可能不扰乱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接近读者;前一种途径就是异化,后一种就是归化.1简单地说,异化就是文化特性的保留;归化就是文化特性的诠释.2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归化异化的概念虽然提出较早,但直到上个世纪中后期才得到翻译界的重视.那时翻译研究引入文化视角,人们开始走出语言的狭小天地来研究翻译.由于研究领域的扩大,以往用直译意译的观念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逐渐得到解决.

2.归化和异化的原则

在处理文化的特性的保留和文化特性的诠释二者之间的关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应符合译入语的语言习惯,即译语的语法,读者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应保持归化.例1:吃完早饭,他披上大衣出去了. Hing finished her meal, she put on her cloak and went out.汉语中“吃早饭”必定是吃自己的早餐,“披上大衣”也一定是披上自己的大衣,不必说出来.但是按照西方的思维方式,必须带上“所属关系”. 例2:熊猫一年产两次仔.A female adult panda gives birth twice a year.按照东方思维习惯,能产仔的必定是雌性成年熊猫,不必再说,西方认为,既然熊猫能产仔,必定是成年的,雌性的,应该说出来.例3:译文如果是这样的:希望有一个可以活下去的世界而不是一个到处都是岩石和沙漠的死亡的世界的男男女女们必须站起来大声疾呼.1989年《中国翻译》第2期刊登了一篇韩沪麟先生的文章,其中一段这样写道:等我校阅一位颇有知名度的译者的文章等译文过于拘泥于原文等叫你寸步难行等此时我真想把你“杀掉”或者你来“杀”了我等若果译者能考虑读者的感受,将句式稍作修改.译为:充满生机的未来世界胜于遍布岩石和沙漠的荒野,凡持有此观点的人都应该行动起来,唤醒民众.那么即使翻译的内容并不优美,也不会被性急的读者“杀”掉.

(2)文化特性应最大限度的保留.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把异国的信息传达到本国,那么翻译应保留异国的“原汁原味”,即译者应最大限度的实现异化,以实现中西交流.美国当代文化批评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更提倡异化的翻译策略以便向本族文化输入一定的异域文化因子.例4:as wise as Solomon.译为向所罗门一样聪明,比译为向诸葛亮一样聪明,更能准确的传达信息,否则东方人以为西方有人叫诸葛亮的.例5:“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我国译者杨宪益将它译为:Man proposes, Heen disposes.而英国汉学家霍克斯的译文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杨宪益的译文通过异化的方式原汁原味的传达了原文的宗教信仰,而霍克斯的归化翻译策略虽然在表达功能上传达了同样的信息,但是让西方读者误以为汉民族信仰基督教而不是佛教.


(3)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以保证译文的可读性.对于采取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影响的因素很多,民族传说,宗教差异,自然现象,翻译目的,文本类型,读者对象等等,甚至译入语的发展也不例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达到翻译的最佳效果.如:Disc jockey 唱片骑师不如译为“音乐节目主持人”更有实际的可读性.Ham actor译为火腿演员,会让人摸不着头脑,改译为蹩脚演员更能说明问题.如下例子:

――“很好,不用瞎担心了,我还有委员的福分呢!”

――“么事的桂圆?”妻子没听清楚他的话.(茅盾《动摇》)

译文:――“He ge me a very good news. We need not worry about a job. I he the possibility of being a member of Committee! ” ――“What's mon tea” asked the wife, who only vaguely caught the sound. (钱歌川译)

译者用目的语的语言表达形式清晰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属于归化译法.在处理带有源语文化特点的“委员”与“桂圆”的谐音时用异化的方法将其译为“Committee”与 “mon tea”的谐音.两种译法的结合使译文通顺流畅,自然贴切,毫无斧凿之痕,称为翻译史上亮丽的一笔.

3,归化和异化的作用

归化和异化作为文化视角下翻译的两种策略虽然相互渗透,但它们在翻译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归化是面向译入语文化的,所以它的主要作用就在于维持译入语的纯洁和巩固译入语文化的现有规范.异化的作用几乎相反,异化是面向源语的,它的主要作用还是在于向译入语文化引进新的、异样的文化.1归化促进语言的稳定,异化促进语言的变革.在归化和异化的问题上,任何空谈都是无济于事的,无论片面地强调归化还是异化,都不利于语言的发展,也不考虑读者的感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实践,全面分析才是一个译者所采取的积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