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配件新机会

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653 浏览:42848

4000亿元左右人民币,这是中国乘用车售后市场的预估规模.按维修工时与配件1:2的经验收入比例粗略地估算,售后配件市场规模大概为2700亿元,约占零部件行业总产值的12%.在成熟乘用车市场如美国,这个比例为25%.售后配件市场巨大的提升空间以及年均30%的增速,吸引着零部件企业的关注与投入.

尽管如此,上规模的零部件企业其售后业务收入贡献普遍低于10%.缺乏渠道覆盖,合格的业务管理人才奇缺等都是常被提到的问题,但最让企业头痛的还是检测冒件的盛行.

通常我们把得到整车厂授权许可制造的叫做原厂件(打着整车厂标识)或正厂件(无整车厂标识);配件厂自行开发制造、未经整车厂认证的叫做副厂件.虽然并非所有的副厂件质量都低劣,但检测冒伪劣现象确实大量存在.售后怎么写作站倾向于购入质量水平较好且便宜的副厂件,从而获得比购入原厂件或正厂件要高得多的利润.

副厂件与原厂件间巨大的价差是促使副厂件需求旺盛的根本原因.有超额利润的地方必有逐利行为发生,严格的行业监管也不能彻底杜绝这种现象发生.近两年,美国发现有检测冒的安全气囊在市场流通,通过网络销售单个50美元,而品牌经销店同款产品售价为700~1000美元.美国行业组织经过调研认为当前美国市场上检测冒件的渗透率约为千分之一.国际反检测冒件调查组织估计全球配件交易额的6%至9%为检测冒件.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市场上流通的配件超过半数以上是副厂件.哪怕是在品牌4S网络,尽管整车厂采用了多种监管手段,由于整车厂垄断着进、出两个定价权和配件进货量,4S店要想提高配件盈利,必然转向副厂件谋求出路.只要正厂件不为怎么写作站提供与副厂件相同或接近的盈利贡献,就难以抑制副厂件盛行.

正厂件与副厂件在售后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大中型外资零部件企业与中国本土中小型企业的竞争.中国乘用车市场2/3销量来自外资品牌.外资品牌整车厂选用外资背景配套厂比例超过90%.

这些外资零部件企业同时大力拓展中国本土品牌业务,配套水平已经达到50%以上.因此外资零部件企业是主要的正厂件供应商.前几年市场井喷,让这些零部件企业依靠整车配套业务享受到超过10%的税前利润率,大大高出在其他地区市场的盈利水平.在这种情形下外资零部件企业在售后市场采取了观望和试水的策略,并未大举进入.

但随着中国市场成熟步伐加快,零部件行业盈利水平迅速下滑到2012年的7%左右,已经回归到欧洲、北美市场平均6%至8%的区间.这使高盈利能力的售后业务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得到凸显.

检测冒件的盛行主要源于外资零部件企业在售后业务难以发挥规模优势,这给了中小配件制造企业生存空间,但是阻碍规模形成的因素正在发生变化.

中国市场在售产品数量是美国的两倍,这使分品种售后配件需求规模小而分散.中国乘用车保有量持续超20%的年增速已极大改变了这一局面.由于配件需求不确定和不稳定,为平衡产能,外资零部件企业的配件生产传统上搭载在整车配套件的生产线上完成,这导致配套件的产出不均衡,单位附加成本高.

近两年来随着售后业务规模提高,越来越多的外资零部件企业将售后业务独立出来,根据配件市场的特殊需要从产品设计开始,对整个配件供应模式进行再造,单位成本得到很大改善.

各个外资车系在进入中国时带来各自专属的配套体系,并延伸到配件供应,使得规模庞大的售后配件市场被分割成多个封闭的体系.随着全球新一轮巨型平台风潮的兴起,由于巨型平台的打造投入巨大,并非每个整车企业集团都能够独自承担,跨企业集团的平台协作不断涌现.这种平台协作的关键在于零部件供应体系的融合,可以预计零部件跨品牌的共用水平将迅速大幅度提高.

大型外资零部件企业在提高配件供应规模后,与整车厂间的谈判能力加强.一旦整车厂在配件供应上的垄断地位被瓦解,配件供应商获得定价与供应的自主权,在分销渠道与第三方物流配送等环节实现共享,正厂件将能够实现大幅下降,最终削弱副厂件的竞争优势.规模推动资源追求最优化的配置,良币终将驱逐劣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