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新

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706 浏览:71888

摘 要:教材作为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承载着教学改革的思路并将之传导于教学对象.目前市场上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参差不齐.因此,如何构建教材体系,加强教材体系建设,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本文通过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研究,试图找到符合高职高专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为其他教材的体系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 键 词: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体系研究

基础会计是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入门课,也是其他财经、管理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作为连接教与学,并起纽带作用的基础会计教材体系的好坏直接影响与决定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整个基础会计课程体系的核心,即有什么样的教材体系,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结构、内容、授课方式、考试形式及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等.高职高专教材体系建设,是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高专教育应用性培养目标的能否实现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历史起步较晚,时间较短,教材体系建设滞后,已成为影响与制约专业建设的一大瓶颈.因此,如何构建教材体系,加强教材体系建设,就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本文将通过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研究,试图找到符合高职高专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为其他教材的体系建设提供有益的探索.

一、《基础会计》教材体系现状分析

(一)教材编排不符合高职高专教育关于“理论必需、够用,突出实用性”的原则目前,国外对于基础会计教材体系的研究,从教材培养目标来看,认为学习第一门会计课的大多数是会计、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制作、阅读、分析、解释财务报表和内部管理报告.因此,其目标是介绍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使学生成为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的明智使用者,并广泛培养学生的各种会计职业能力.而我国国内《基础会计》教材形形色色,无论是高职还是非高职院校,其出发点是帮助初学者掌握“三基”,即:会计基本方法、基本理论与基本操作技能,为初学者学习掌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因而上述教材的培养目标与我国高职高专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有很大差距,体现“三基”的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具体表现为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重理论轻实践的这样一种格局.其高职高专院校所使用的《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大部分都采用了“五部(步)编排法”,即:第一部分为总论,主要介绍会计核算的法律规范;第二部分为账户与复式记账,主要介绍借贷记账法的原理;第三部分为工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主要介绍借贷记账法在工业企业经济业务中的理论应用;第四部分为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及账务处理程序,主要介绍证、帐、表的理论应用与相互衔接;第五部分为会计工作组织,主要介绍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会计电算化等.从以上教材的内容编排及实际使用情况来看,其优点为理论性较强,内容编排全面、完整.但其缺点与不足,亦非常明显.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级应用性人才.其特点是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及就业竞争力.而我们多年来所使用的《基础会计》教材,理论性极强,且内容多而全面.相反,反映和体现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内容,则少之又少,不符合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的原则.因此,其属于高等教育本科教材的压缩版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近年国内已有人对目前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体系提出改革思路,将基础会计教材体系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基础会计教材体系的改革已向高职高专培养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二)教材编排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人类的认知规律一般是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是从感知具体的物质和现象开始,通过一系列思维活动,剔除感知对象的非本质属性后,来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如按照《基础会计》教材第一部分内容,在没有涉及任何会计业务知识的情况下,直接安排会计检测设、会计的一般原则、会计计量属性等非常抽象的、不易理解的需要通过会计业务知识实例来进行解释的会计核算法规内容.而需要先介绍的有关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等易理解的一般常识性内容,则安排在了最后一部分.由于上述内容其理论性极强,教师又不便于利用会计业务知识进行实例讲解.因而,该部分内容的编排严重超前,内容安排盲目,不利于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

(三)教材编排不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近年来就读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由于理论基础较为薄弱,都是直接从中学校门直接进入大学校门,其社会实践经验,经济知识及常识普遍缺乏,由于教材中编排的许多内容,不是通俗易懂的内容,而是理论性极强的经济学知识和术语,且晦涩难懂,对会计专业理论很难掌握与理解.又因为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的严重脱节,进一步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因而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实务学习之前就已对会计产生厌倦感.有的学生不但没有入门,就连最基本的实践技能操作也没有掌握,因而不利于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另外,教材没有从会计职业、岗位的角度来介绍其具体内容,而是单纯从会计管理的角度来介绍,学生感到不自然和陌生,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会计》课程一般是在大学入学第一学期开设,由于新生入学较晚,教学课时少,教材内容多,加之近年来高校扩招,学生素质低等原因,学生所学基础理论刚刚入门,实践内容刚刚接触,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就结束了,可谓是蜻蜓点水.虽然教师尽心尽力,费时费力,还是费力不讨好,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大打折扣,而且不利于以后专业课的进一步学习及实训,也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未来的就业竞争力下降.因此,如何构建新的切实符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毕业后具有能够较快适应不同行业,独立从事会计实际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会计教材体系,成为广大高职高专教师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二、《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及思路

(一)教材体系建设研究的基本原则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会计工作岗位与职业对高职高专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研究开发出适合高职高专教学实际,教材体例与内容充分体现能力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教学理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具备一定特色和优势,推动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对本专业其他会计专业课及其他专业课程起示范作用的力争在已有的同类教材中脱颖而出的基础会计教材体系.首先,重构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体系,推动整个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教材改革,通过总结一般规律,探索建立教材体系构建的基本模式与理论框架;其次,重构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体系,推动高职高专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保障条件、考核方式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此外,重构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体系,为其他会计专业教材体系改革提供可借鉴作用.

(二)教材体系建设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基础首先,课题组研究人员大部分由多年来具备高职教育理论水平,从事会计专业教学的“双师”型优秀教师组成,其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懂得高职教育和高职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具备丰富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同时又具有丰富的多年的实际教学工作经验和会计实际工作经验,有改革创新精神,对本学科教育的现状及改革发展趋势有深入的分析、研究与思考,并具有教师特有的职业责任心及使命感.其次,,课题组成员在从事日常教学工作之余,积极开展教材编写、课题研究和撰写会计专业论文等教科研活动,其成果多次在院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如本文作者曾于2008年主编过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财务管理》等多部教材;曾主持自治区高等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的研究工作;曾撰写过省级以上会计专业理论与教育等方面的论文二十余篇,如2011年2月在财会通讯(综合上)发表了“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浅析”一文.其他成员也参与了上述教材及课题的编写与研究,并独立完成了各自论文的撰写与发表.因此,本课题组成员具有开展教材编写、课题研究及论文撰写等专业科研能力、经验和较强的写作能力.这就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再次,在本课题研究立项之前,由于我们在高职高专的教学中所用的高职高专教材名不符实,理论性较强,实践性与应用性内容较少,与实际工作岗位严重脱节,不符合高职高专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从教学需要与培养目标方面也有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实际愿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课题组成员在多年的基础会计教学实践中,对基础会计教学环节和内容的利弊得失早已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并已付诸了行动.如,针对于师生所使用的不符合教学实际的基础会计教材,我们首先对于不合理的教材编排体系重新进行调整,形成了符合教学实际的新的教材体系;其次,针对会计实践与理论的严重脱节和内容结构设置的不合理,大力调整以致删减了不需要的理论内容,而加大了实践、实训内容的力度.并在多年的教学中,已逐步形成了并以讲义形式存在的脱离了原教材体系,符合高职高专教学实际的独立的本课程教学体系,而且通过上述努力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上述基础会计教学的实践活动,已对该课题研究的有关的内容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研究资料和研究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此外,目前我院有图书馆、资料室和会计模拟实训室,并在各位教师办公室配有计算机及网络信息系统,教师可随时随地查阅大量相关的专业信息与资料,也可随时带领学生在实训室进行模拟实训.而且,我院领导在深刻了解和掌握目前我院教学工作方面的实际状况与需要后,大力支持本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并力争在研究时间、研究环境与条件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这也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三)《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研究的具体思路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和研究成果,具体提出新的《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构想和框架内容.其具体思路如下:本教材大框架为:前半部分为理论加实训,后半部分为实践加实训;其具体架构为:摒弃原有的旧“五部编排法”,而采用新的“五部编排法”.为了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特点,第一部分为会计职业概述.主要从会计职业和岗位的角度,来介绍会计职业的概念,具体功能及单位会计机构的如何设置,会计职业人员的岗位设置及管理等.由于学生对于该部分内容并不完全陌生,加之教师详细、通俗的实例讲解,能够使学生对会计职业及其相关内容有一定的初步了解,这就为以后各章内容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第二部分为会计科目(或账户)原理.主要介绍在企业会计要素的基础上,如何运用借贷记账法进行会计科目(或账户)的登记及分录的编制.该部分内容以理论性为主,内容简练,以体现应用性,理论必需、够用为目标,删除了原有教材编排中的诸如“会计的产生和发展”、“账户分类”、“财产清查”等内容.这就为教材的实践、实训内容的强化与增加,奠定了一定的空间基础.第三部分为会计科目的具体理论应用.主要介绍会计科目在工业企业经济业务中的具体理论应用.其核心内容就是编制会计分录.上述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内容在编排时,除了安排理论内容外,还编排了大量的与理论内容相匹配的单项与综合实训题,做到边理论边实训,从而达到掌握该部分内容的目的.第四部分为会计科目的实践应用.该部分是本教材的核心内容.由于会计职业的基本工作程序一般为: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和所附原始凭证登记各总账和明细账(日记账),根据各总账和明细账(日记账)编制各种会计报表.而在这一基本工作过程中,会计科目则贯穿了整个工作过程.如原始凭证是确认会计科目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原始凭证就没有会计科目;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的过程,实际上是初步确认会计科目(包括方向和金额)的过程;根据记账凭证和所附原始凭证登记各总账和明细账(日记账)的过程,实际上是真正确认会计科目(包括方向和金额)的过程;根据各总账和明细账(日记账)编制各种会计报表时,由于会计报表中的大部分项目本身就是会计科目(流量表部分除外),所以,编制各种会计报表的过程,其实质也是最终确认会计科目的过程.因此,基于上述原理,本部分从会计职业、岗位的角度出发,以会计科目为主线,贯穿会计职业的整个处理过程.首先,分别介绍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的编(填)制及其相互衔接.该部分内容除了分别编排证、帐、表的编(填)实例外,还同时提供了大量的单项实训题,可以做到学生边学习、边实践.例如,本部分内容列举了目前企业常用诸如增值税专用、借款单、入库单、差旅费报销单等十四种原始凭证的格式,填制要求及方法,学生在了解和掌握了有关原始凭证填制的要求和方法后,为同时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在介绍完每种原始凭证后,相应增加了大量的空白原始凭证,以供学生单项实训用.在介绍完所有原始凭证后,又设计增加了一系列空白原始凭证,通过进一步实训,用以巩固学生的职业技能;其次,在分别介绍企业常见的两种不同的会计核算程序的内容、要求及实例的同时,还提供了大量的整套综合实训题,以供学生边进行理论学习,边进行实训操作.由于操作用的各种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报表等表格资料都直接印制在教材中,因此,学生操作起来非常便捷,进而保证了学生的实训操作质量.由于上述教材内容的编排,随时体现和增强动手能力,因此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并突出实践、实训内容”的原则,基本上达到了理论与实践1:1的目标.同时,这也为毕业生的校内综合实训及社会实习,提高就业竞争力奠定较好的实践基础.第五部分为会计核算法规.学生在了解和掌握了企业会计职业核算内容的基础上,主要介绍有关会计职业的相关核算法规,如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检测设,会计职业的一般原则及计量属性等内容.由于教师可以通过前述经济业务实例来进行详细讲解与演示,因而,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掌握也就迎刃而解.此外,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每一部分内容之前,及时对该部分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并为该部分内容的顺利学习奠定良好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基础,因此,在每一部分内容之前都提供了本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职业技能要求、实践内容、重难点和教学活动设计内容,以供师生预览.与传统基础会计教材中的该部分内容安排的最大不同,就是增加了职业技能要求和教学活动设计的内容,这就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实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为了充分体现实践教学环节,将原教材体系中的每章课后习题全部作为实训题配以相关的图表后纳入每章正常的教学内容之中,并在课堂的正常实训环节中完成.从以上研究的具体思路可知,本教材体系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在于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为目标,以“实践为主导,理论必需、够用,突出实践性,重视应用能力培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为具体原则,摒弃传统基础会计教材内容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的做法;遵循人类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再到实践应用的认知规律.以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来序化教材体系结构及编排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边理论边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并使实践教学内容首次接近于理论教学内容,进而突出了高职特色,又有所创新,即:建立以“突出会计职业实践能力,并以实训为核心,理论为辅助手段”的基础会计教材体系.


三、《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以开发教材为本教材建设的载体保障2010年,由笔者为课题主持人负责申报的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研究”已于2010年4月通过自治区审批,并将于2011年9月结题.目前该课题正处于研究阶段,教材的编写工作已接近尾声,届时将有一部充分体现前述原则、特色与创新的《会计职业基础理论与实践教程》(暂定)教材出版.这将为高职高专院校教育培养目标的探索提供有益的可借鉴作用;同时,为推动高职高专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以及为其他会计专业教材体系建设改革提供可借鉴作用

(二)以“双师型”教师为本教材教学的质量保障由于本教材的开发,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并突出实践、实训内容”的原则.因此,对本教材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要求授课教师除具备高职教育理论和会计职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外,还要具备指导并带领学生进行教学实训、实践的相应能力.也就是授课教师应具备“双师型”教师的资格.只有这样,作为教材建设载体的教材才能在“双师型”教师的辛勤努力下,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会计职业基础理论水平和实践、实训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否则,不但达不到预期目标要求,还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大打折扣,进而影响以后专业课的继续学习.

(三)以会计模拟实训室为本教材教学的环境保障由于本教材实践内容繁多(接近于50%),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会计职业实际训练.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对会计职业、岗位的感性认识,指导教师可根据事先安排的每部分教学的活动设计内容,带领学生在进行会计实训的过程中,可在具备仿真的会计模拟实训室环境下进行操作、训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实训,就能感觉到比较真实,比较接近于企业的真实业务和环境.这就为以后学生毕业实习和从事会计职业工作奠定良好的环境和能力基础.

(四)以师生的循环使用为本教材教学的完善保障为使本教材尽快实现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从而真正达到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的高级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本教材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断循环使用时,通过不间断的信息反馈,指出其在使用该教材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上述师生所提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从而达到符合高职高专教学实际的最终目的.

*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NGJGH201000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