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主招生分裂

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655 浏览:140702

2012年中国高校自主招生又生变数.

12月1日,南开大学宣布2012年自主招生将自行命题、自行考试.第二天,复旦大学公布2012年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招生方案,对除江苏、浙江、上海之外地区的自主招生采用新的“推优直选”办法.这意味着,两校退出了“北约”自主招生联考.

另一方面,“华约”成员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则宣布加入清华大学推出的2012年自主招生政策“新百年计划”中的“自强计划”,组成了“联盟中的联盟”.

一年前,北京大学联合复旦大学、南开大学、香港大学等13所高校组成自主招生,各校将联合命题、统一组织笔试,并共享考试成绩.该联盟因北京大学牵头,而被俗称为“北约”.

与此前后,2009年,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五校首次联合开展自主招生,次年又有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加盟其中,组成所谓“华约”.

2010年11月25日,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八所以理工科见长的高校签署全方位合作协议,决定在2011年自主招生选拔录取中实行联考,此为“卓越联盟”.

随着三大联盟的组建,自主招生考试也被戏称进入了“三国杀”阶段.

联盟成立以来,围绕着联考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多元选择和减轻学生负担等方面,教育界意见不一,争议的焦点在于,大范围的捆绑招生,是否将异变为“二次高考”.2011年初,一度出现“教育部酝酿解散自主招生联考”的传言.

11月22日,教育部发布《2012年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通知》,明确表示,由试点高校自主负责学校考核等各项管理工作,“部分试点高校将继续探索完善自主考核中的笔试部分联考”.

但是,随着复旦大学和南开大学的退出,自主招生联考的未来再次充满不确定性,亦引发三大联盟是否会走向解体的猜测.

此外,三大联盟之间的竞争也呈现短兵相接之势,在已经确定的2012年联考日程中,“北约”“华约”都将考试时间定为2月11日,“卓越联盟”则安排在2月12日,这意味着考生只能在各联盟中任选一家.

2001年起,中国实施以深化改革、扩大高校自主权为出发点的自主招生改革,试图建立多元化的录取机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克服“一考定终身”之弊.

此后十年间,各高校展开了包括成立等一系列尝试.但在现行高考制度未获得根本改革,高校自主权受限的现实下,自主招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反而可能异化为高校争抢生源的另一手段.

“鸟笼”中的自主招生

2001年,为了改变现有高校录取模式,教育部推出自主招生政策,并在江苏省展开试点.次年,教育部扩大自主招生试点范围,授权22所重点高校在全国范围内自主招生.此后,试点逐步扩大,如今已有80所高校可进行自主招生.

不过,这一政策并非对高考和集中录取制度的替代.除了并未对所有高校放开之外,还有一系列措施对自主招生的自主性做了限制.一方面体现在招生人数上,起初,教育部限定自主招生人数只能在计划招生人数的5%以内.2008年,教育部将此比例放宽至10%.

更为关键的限制在于,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仍需参加高考.高考成绩仍是最关键的录取指标,通过自主招生考试,学生只是获得高考降分录取的资格,也就是预录取资格.降分比例开始一般在30分以内,近年来渐有突破,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最高降分已达60分.但降分录取的前提是,考生的高考成绩必须达到该高校在当地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只有高考填报志愿时第一志愿报考该校,并且专业服从调剂,自主招生的优惠条件才能使用.

2005年,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四所规格、规模相当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开始试行自主招生笔试联考.这是最早出现的自主招生联考形式,但直到“北约”“华约”“卓越联盟”的组建才使联考方式备受关注.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介绍,各校推出自主招生联考,是针对此前高校各自举行笔试导致学生赶考成本大、负担沉重而推出.但是并没有改变自主招生与高考、集中录取嫁接在一起的本质.“按照这样的程序,所谓自主招生,其实就是高考录取优惠,学生的选择权并没有扩大.不管是联考还是学校的自主测试,都是实质上的‘小高考’”.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指出,按照传统的录取方式,每一个学生填报志愿是受到限制的.如果第一批次的第一志愿没有被录取,而其他志愿院校又已录满,则该生就可能被降到第二批次录取,“他可能考北大就差了1分,却无法被与北大相当的院校录取.”

招生联盟内争

由于自主招生实质是在现行高考制度下运行,改革在操作成了高校争夺优秀生源的一种手段.

深圳中学2011届高三学生石潘瑾欣参加了2011年的“北约”自主招生.他告诉《财经》记者,自主招生的流程为:向高校递交申请――高校初审――审核通过者参加笔试――笔试通过参加面试――面试通过可以获得高考降分录取的机会,也就是预录取.

其中,第一步的申请环节分为学校推荐和自我推荐两种.“自荐”需达到所报学校的条件,“校荐”则是中学组织一次考试,根据分数高低确定推荐资格.石潘瑾欣申请了“北约”中两所最热门的学校,通过并以“自荐”形式获得了北大笔试资格,通过“校荐”获得了复旦的笔试资格.

联考过程中,虽然学生可以选择两所到三所学校,并无先后之分,但在“北清神话”作用下,一般在“校荐”环节,中学都把分数最高的学生推荐给北大或清华,这样一来,复旦自然处于劣势.而如果复旦单独招考,则有可能获得分数更高的生源.

对于今年为何退出“北约”,复旦招生办人士解释说,近年全国各高校联考平均预录取率为10%左右,但去年复旦参加联考的实际预录取率低于2%.“这意味着绝大部分联考时报考复旦的学生都没有享受到自主招生优惠政策.”

据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该校湖北招生组成员冯玮介绍,在形成联盟和联考之前,上海地区,北大、清华一直实行“零志愿”录取,即在复旦、交大等一本录取之前,北大、清华就先行录取.这引起了复旦和上海交大的不满,要求取消“零志愿”录取.“教育部就给了复旦和上海交大一个特殊政策,可以提前预录取.比如复旦在上海要招1000名,通过提前预录取了500名,这500名是锁定的,预录取之后就不能再走了,相当于‘零零志愿’”.而自主招生联考后,由于优秀生主要由校方推荐,从而使复旦和交大的“零零志愿”优势形同虚设.

冯玮直言,“联盟事实上对北大、清华有利,对其他学校不利.事实上,复旦三个月之前就酝酿退出了,只是一直没公布.”

对于复旦和南开退出联盟,熊丙奇认为,联盟是一种松散的关系,有学校退出很正常.在他看来,复旦的退出也并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而只是出于竞争的需要.

“掐尖”大战

自主招生联盟成立之初,各高校皆称,联盟除了节约学校和学生的考试成本,避免学生在不同城市、不同高校间来回奔波,还可增加双方的选择机会.

石潘瑾欣说,2011年的联考,广东地区的“北约”考点设在中山大学、“华约”的考点在广州六中,的确免去了考生的奔波之苦.然而,对于是否增加了选择机会,则没有想象中那么理想.这是因为,每位考生可在联盟内选择两所到三所高校,似乎选择机会足够充分.但同时,三大联盟的考试时间相互冲突,使得考生只能选择一个联盟,而不得不放弃选择其他联盟学校的机会.

实际上,各联盟相互排斥的趋势亦十分明显,2011年,“北约”和“华约”的笔试时间为前后一天;2012年,甚至“不约而同”安排在同一天――2月11日,“卓越联盟”则安排在2月12日.

在冯玮看来,这种安排更显出联盟之间的竞争日益白热化.

近年来,高考统一录取的过程中,各大名校争抢优质考生的“掐尖”大战愈演愈烈.大战中,北大、清华占尽优势.

现实中,有多少考生考上“北清”两校,甚至已成为地方教育官员和中学校长政绩的衡量标准.据冯玮透露,2010年,湖北一考生本想报复旦,可在前来签约的路上,接到当地副县长五个,考生最后只能选择了清华.

目前,2012年的高校招生已经开始启动,各校纷纷推出名目繁多的各种自主招生政策.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12月6日正式推出“光华自主招生计划”,这也是北大首次新增的学院单独自主招生.

10月18日,清华大学招办推出2012年自主招生“新百年计划”.该计划针对寒门子弟、天才偏才和全面领军人才,分为“自强计划”“拔尖计划”和“领军计划”三种不同的招生办法.清华大学根据各中学近年考入清华大学学生的质量、数量及在校综合表现,确定具有推荐资格的中学名单和推荐人数.而“华约”联盟成员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亦加入了清华的“自强计划”,组成了“联盟中的联盟”.

另外,中国人民大学拟在自主招生中实行“校长直通车计划”和“圆梦计划”.前者由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后者面向全国50所县及县以下地区中学,也由校长实名推荐.被推荐的考生只需通过人大的面试,高考成绩达到生源省份一本录取线即可被录取.

“‘百年计划’,‘领军计划’,都是为了‘掐尖’.”冯玮说.他也坦言,复旦退出“北约”,亦无非是争取在生源大战中的有利地位.他认为,在录取方式没有进行根本改变的情况下,自主招生和自主招生联盟几乎必然成为高校争抢生源的牺牲品.

在熊丙奇看来,各大高校的自主招生政策五花八门,只是概念不同,其实并无二致,“无非就是学校推荐,录取优惠,大同小异”.“过去几年中,中国大学自主招生几乎每年都会推出新政策、新计划,让考生和家长陷入政策焦虑中,这不是一项影响广泛的民生政策应该有的状态.总是随意调整、变化的政策,只能让人无所适从.”熊丙奇说.

联考沦为“小高考”?

非实质性改革的另一重后果是使自主招生尤其是沦为“小高考”.

在一位教育界人士看来,高校自主招生的初衷之一即在于招录综合素质较强或具有特长的学生,但通过联考实践,其实际效果上似与此相悖.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学本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推荐,然而在社会诚信丧失的情况下,对于学校而言,只能采用最保险的做法――根据成绩排名来决定推荐谁.

“推荐的如果是一个平民子弟还好,如果是官员的孩子,就会受到怀疑是不是其中有猫腻儿.”冯玮说.于是,各中学在推荐之前均会举行一次校内考试,以确定推荐资格.

石潘瑾欣说,这种校内考试的题目形式和内容与自主招生考试很相似,是学校参考往年的自主招生出题,考试分上午下午两场,总时长不超过四个小时.

校内考试之后便是自主招生考试.石潘瑾欣对这次考试印象深刻,“一整天都在考”:上午是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合起来考试,一共三四个小时,期间不休息,学生必须合理分配时间写完三张答卷.下午是物理和化学,分开考试,各一个小时.晚上则是历史和政治科目,各一小时.

除了疲劳之外,石潘瑾欣说,联考的最大问题就是命题“高考化”.

在2011年的联考中,“华约”和“卓越联盟”均委托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而“北约”由各个高校联合命题.备考时,石潘瑾欣参照过往年各个高校的自主招生题目,他的感受是,在未实行联考时,“各个高校自主发挥的地方更多”.

对于学生而言,联考带来的实惠似乎并不多.石潘瑾欣所在的班级大约有十余人参与了自主招生考试,超过全班四分之一.石潘瑾欣说,同学中报考清华、北大、复旦的全部都没有获得预录取资格,其中的大部分是没有通过笔试.“准备高考就很忙,没有更多的时间和必要去准备自主招生”.

南开大学退出“北约”亦是出于此种考虑,该校分管招生工作的副校长杨克欣坦言,南开单独组织考试承担了很大风险和压力,包括命题怎样体现“南开标准”,告别联考后如何提高对生源的吸引力等.但杨克欣称,为招到适合南开的学生,这种冒险是值得的.

期待高校真自主

在多位教育界人士看来,自主招生和的实质意义在于增加学校和学生的选择权,而如今却成了异化为通过录取优惠,争夺优质生源的一种手段.问题的关键在于自主招生和联考仍与集中录取相嫁接.

熊丙奇是自主招生联考的倡议者之一,但他设想中的联考与当下的联考有本质不同.在他看来:“首先联考应该是社会化考试,是由社会机构组织、大学自主认可、学生自主选择参加,而不是学校间结盟.其次是学业水平测试,重在考查学生的能力,而不是与当前高考相似的按学科考试.”

熊丙奇认为,要将异化的联考制度拉回到正轨,具体的方式有两个:一是参加联考获得学校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不再要求参加统一高考、集中录取.按照这种方式,一名学生可获得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就实现了高校的真正自主招生;另一种办法是,以高考成绩作为对学生的评价依据,自主招生高校自主提出申请的成绩要求,达到成绩要求的学生可自主申请若干所学校,此后大学自主进行录取,这样,一名学生也可同时获得多张录取通知书,“无论哪一种方式,关键需要进一步落实学校招生自主权、扩大学生选择权”.


对于扩大学校的自主权,一个普遍的担忧是,学校的录取能否保持招生的公正,避免暗箱操作.中国人民大学一位熟悉招生的教授透露,在自主招生过程中,的确存在一些“幕后交易”,“有领导打招呼下来,要照顾一个子女或亲戚,学校难以拒绝”.但是,在这位教授看来,近年来,随着程序的规范化,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在减少.“比如面试环节,由多位教授共同参与评分,一方面教授有其独立性,另一方面各方面监督也越来越严密,评委也会珍惜自己的声誉.”他认为,改革方向不是否定自主招生,而是进一步推进改革,“比如将评委们的信息都公开”.

顾昕也表示,进一步改革的方向其实非常明确,就是推行百分百的自主招生,高校完全自主,学生多元选择.对于高校自主后可能出现的招生腐败,顾昕认为并没有必要担忧,充分的竞争之下,那些存在腐败现象的学校,最终会被学生和家长所抛弃.

作为更深层次的配套改革,熊丙奇认为,根本在于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这是保障自主权被合理使用的基本制度.有了这一制度,大学的教育权与行政权分离,自主招生政策由独立的招生委员会制定并监督执行,才可推进招生公开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