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院校机电一体化模块教学的措施

更新时间:2024-04-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401 浏览:15840

摘 要:本文在大量收集、阅读、整理、分析国内外相关资料,并对电子文献进行检索的基础上,结合当下国内高职高专院校机电一体化教学的现状,提出高职高专院校机电一体化模块教学改革的措施,希望对相关研究者提供微薄的借鉴作用.

关 键 词: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模块教学

一、机电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

1.合理设置机电一体化课程

(1)树立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观,确立适合地域经济发展的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目标由“知识主体”转变为“学生主体”.教学目标是学生个体以及他们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为此要研究学生的认识和学习规律,要使学生的各种学习任务与学生的学习规律保持一致.第二,教育导向要逐步转变为“企业专家导向”.传统的课程设计通常由教育部门来决定,由于角色和角度的约束,课程往往侧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易脱离市场实际.一体化本位课程则要求更多地听取、采纳机电行业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以更好地把握职业岗位现在和将来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第三,综合职业教育能力课程的中心是学生,教师将成为学习的促进者和组织者.为适应个体差异,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进度.

(2)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高职部分学生对纯理论性的东西接受困难,有的甚至对课堂和作业有逆反心理,他们对技能型的知识却很感兴趣.在课程设置时,应降低掌握纯理论知识的要求,让学生在实际训练中掌握相关知识.实践教学要注意科学性、系统性和时效性.机电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包括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训练以及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需的技能,要不断地充实实践教学内容,以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大量增加与生产岗位相近的实际操作性实训,减少传统教学中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使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综合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及操作能力.高职教育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毕业生直接面对生产和管理第一线,工作中担负着将他人的科研成果转化成具体的产品,或将高等技术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基本任务.在教学中,要采用到企业进行参观实习、在校内车间进行实训、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等形式.

2.构建“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借鉴德国同类院校教学模式的基础,结合自身办学的条件,采取分段教学、模块训练型课程模式,逐渐由基础向专业发展,分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专长教学、毕业设计与专业实习四个层面,基础学习和主体学习两个阶段应在整个三年的教学过程内,专业技术技能培训模块不断线,这称之为“四层两段一贯穿”的课程结构体系.实行分阶段进行实践教学、模块训练型课程模式,由基础向专业、专长最后到实践应用方面发展,专业技能的训练则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贯穿始终.在此基础上,再将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了上下贯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教学体系相互平行、融合交叉,把核心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交叉点和教学重点.相互平行是指两套体系的教学计划相互平行,课程流程相互平行;相互融合是指课程知识内容与技术、技能培养相互融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场所相互融合;相互交叉是指两套体系的功能相互交叉,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的落脚点相互交叉.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具备驱动、受动、调控和保障功能才能有序、高效地运转,从而实现目标.从实践教学最本质、最基础的要素出发,任何实践教学体系都会包括教师、课程与学生这三个因素,离开了这三个要素便不能称其为实践教学.从广义的概念来说,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由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条件支撑体系所构成的整体,在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运行中,各个亚体系既要发挥各自的作用,体现各自的功能,又要相互协调和配合,以实现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目标.


二、机电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具体方法

1.划分小组.小组人数以3~6人为宜,推选组长.组与组之间大体上要平衡.教师必须对学生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如对学生的思想表现、各科的入学成绩、家庭背景、性格爱好等都应心中有数.一般采用互补方式,如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相搭配,既有利于差生的转化,又有利于促进优等生的灵活变通;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相搭配,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相搭配,在各自发挥其优势的情况下,相互学习,使认知风格相互强化.

2.确定内容.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需要通过完成一项或几项具体的任务融合到教学过程中,从任务中引出教学目标,使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一项好的任务是完成教学目的的关键,要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融入任务中,使任务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的目标、内容、重点、难点、疑点,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以便确定相应的任务.

3.布置任务.确定要完成的任务后,教师要向学生具体详细地讲清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认清了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后,如果觉得对此力所能及,便自然愿意去完成.

4.学生实施.向学生讲明要做什么后,教师不能采取“放鸭式”的管理原则.教学组织者、实施者是教师,教学的指挥、调度仍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指导学生想办法、找出路,特别是对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任务.这一阶段,教师是“学习伙伴”“导航者”,学生在亲切友好、和谐平等的气氛中进行知识、技能的意义构建.

5.评价结果.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展示其作品,进行讨论、总结、评比.各小组学生代表要依次对完成的任务发表见解,其他小组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由老师或小组负责人进行总结,最后由老师评价.评价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等,注意多褒奖、少贬低,以激发学生进行下一轮学习的兴趣.

作者简介:郝睿,吉林省长春市人,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初级,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