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的视野

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056 浏览:79828

从目前语文教学研究情况看,语文论文中针对教材和教法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的情况比较多,比如某一篇课文如何教,某一类课文如何教,识字课如何教,拼音课如何教,作文课如何教,看图学文课如何教,等等.有一些“传统课文”人们研究了几十年,提出过各种各样的教法.这一类的问题我们当然还可以再研究.因为教法本身是一门富有活力的艺术,而不是死板的模式.一个高水平的教师教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针对不同的学生,他的教法绝对不会是一样的.因此同样的教材在不同的具体环境中可以有不同的教法.我们可以针对人们还没有注意到的具体环境、具体情况再进行研究,提出不同于别人的见解.

不过,如果我们研究的眼光只盯住教材中某一课、某一类课文、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这样就局限了自己的研究范围,不容易找到有突破性、创新性价值的研究题目,写出的语文论文就往往会缺乏新意,难得有独到的见解.因此,我们应该把视野再扩大一些,从传统研究中着重对教材教法的研究拓展开去,寻找新的研究范围、研究题目的语文论文.比如说,我们写语文教学论文的思路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一个是课程方面的语文论文,即对课程设置、课程性质目的、课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人们在基础教育即小学、中学阶段都要学语文课.解放前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解放以后叫“语文”.语文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课,为什么要学语文、教语文,怎样教、怎样学才算达到这门课的目的,这些问题虽然专家们已经谈论甚至争论得很多,但并不是每一个教语文的人都了然于胸.吕叔湘先生说:“我认为每一个做教学工作的人必须首先认清他教的是什么.”语文教师每天教的“语文”究竟是什么?这门课究竟应该让学生学些什么,学会什么?这样的问题的确值得我们思考.

拿叶圣陶先生的观点来说,语文课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因为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语文课和语文老师要做的事情,就是指导和培养学生学会使用这个工具.有的学生从小学读到中学毕业,发电报不会拟电报稿,十个字八个字可以说清楚的用了二三十个字还说不清楚,这就是没掌握好这个人生日用的工具.从教的这一面检查,就是语文课或语文老师还没有尽到职责.语文课既然是“帮助”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如何“帮助”就大有文章可做.时代不同(比如改革开放以来同以前就不同)、地域不同(比如大城市和小地方不同,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不同),学生的情况不同(总体素质,经济文化环境等不同),教师“帮助”的方法就可以大有不同.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这个问题上比专家教授更有发言权,很可以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东西来,充实甚至改写我们目前的语文课程教学法理论.


当然,涉及课程性质目的等方面的问题,是比较大的问题,把语文课的性质、目的任务作为研究题目甚至语文教学论文的题目,往往不容易做好.不可能人人都来做这样的大题目.但是,如果我们善于把自己研究的小题目与这些大问题联系起来,虽然是微观的研究,但却包含宏观的思考,这样的研究,就可能站得高一些,分析问题说得透一些.

另一个是教语方面的语文论文,即对教师教育教学用语的研究.教语是教师教育工作中的主要工具.一方面,它自身有它的规律值得研究;另一方面,它作为讲授教材、体现教法的主要工具和载体,与教材教法有密切的关系.目前师范院校都开设有各科教学法课.除了讲授一些教学理论、课程性质等问题之外,着重研究的是教材及相关的教法.所以,有的干脆叫“教材教法”课.这门课本应是最具有针对性、最实用、最有可操作性的课,可惜它的现状却不能令人满意.从师范院校毕业出来教书的老师,没有几个承认是从这门课学会教法的.造成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便是过去这门课往往脱离实际.

这些年来,人们日益注重到对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教学语言的研究.实践证明,离开了对教学语言的研究,教学法的研究是难以深入的.在语文教学研究中,过去对教材研究较多,对教法的研究要薄弱一些,而对教语,过去的研究很少涉及.在今后的语文教学研究中,极有可能会形成“教材教法教语”这样的新格局.其中教语的研究基本上是刚开垦的生荒地,语文教师大可以把自己的眼光投向这片土地,搞出一些研究成果来.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