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忧思

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049 浏览:19447

摘 要:现今高中历史一线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教师上课严重脱离学生实际;学科地位边缘化;学科评价过于单一.只有大力进行新课程改革,才能发挥历史学科应有的作用.

关 键 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对策

著名学者、红学家俞平伯先生说过:“不通历史,焉创未来.”可见历史血脉的传承,历史素质的培养对于个人的成长以及民族国家的强盛何其重要.高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并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有必要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历史知识的教育和历史观的培养.笔者在高中一线从事历史课堂教学近10年,对现阶段历史教学的情况有些了解.通过平日的观察与思考,深感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一线历史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教师理念落后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不了解学生就不了解问题所在,也就不懂得教育.”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很多历史老师只备教材,只备生硬的知识,却极大地忽略了教育的主体――学生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多、太难、太生硬.本该是鲜活灵动的历史课却往往沦为“你讲你的,我玩我的”的畸形局面.教与学的双方都深感委屈.老师认为学生太不听话,不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令自己的辛苦付出变成了“对牛弹琴”.学生也大诉苦水,直呼老师是个老学究,激不起自己的一点兴趣.这种局面的背后就深刻地揭示出了大量历史教师课前“备学生“极不充分的客观现实.高中生大多是十五六岁的青少年,正是活泼好动的花样年龄.如何换位思考从他们的角度备课,如何绞尽脑汁优化教学手段,用最快的速度吸引他们的注意,这是每一位一线历史教师都应该沉下心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历史学科地位边缘化,不被重视,教师成就感不足

历史学科在当今的中高考模式下被挤压到了边缘地位.比如笔者所在的省份,由于高考模式的原因,历史学科在高考中并不计入总分,只是以等级的形式予以显示.不仅学生称之为“副科”,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也没有太多的成就感.当一门学科教与学的双方都不看重,它的窘迫地位可想而知.在全国一些偏远的农村学校,历史学科的教学往往由语数外主科老师兼任.这种情况蔓延下去的后果是极为可怕的.这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传承,文化的延续会造成极大的损害.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少了历史的镜子,怎能不迷失方向.


三、历史教学评价单一化、数字化、简单化

历史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承担着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的重要作用.高中历史教学绝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历史学科的文化传承作用.评价过于简单化、粗暴化、数字化.看重升学功能,却忽视了社会功能.这点是亟须改变的.

基于以上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特提出以下几点参考性的建议.

1.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是关键

历史是通古贯今,纵横中外,囊括各门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历史教学应该是鲜活的、有趣的、充满生命力的美妙过程.无论学科地位边缘化与否,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都要明确自己身上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从教学中发现学科的魅力,进而发现自己的价值,拥有职业成就感.

2.创新教学方法是手段

究竟怎样的历史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符合时怎么发表展要求的呢?笔者认为只有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才是关键所在.没有万能的、一劳永逸的方法,历史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钻研业务,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如,故事法教学、情境法教学、多媒体教学、历史学习兴趣小组教学等等,都是可以参考的方法.总之,教师要将枯燥的历史知识讲得一波三折,才能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学生才能真正对历史感兴趣,进而学好历史.

3.评价标准多样化是归宿

传统的历史教学评价往往是以历史知识的掌握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历史学习能力如何也是围绕着数字化的历史成绩来判断的.隐性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观等考查很少.这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潜能.实践表明,历史学科评价标准的丰富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