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

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260 浏览:44183

为了切实推进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优质教育,东湖区教研中心通过下校访谈、听取汇报、典型案例收集、参与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等方式,开展了校本教研活动现状调查研究,以期通过校本教研、建设,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持续不断地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变为教师的自觉行动,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东湖区校本教研开展得如火如荼,各校有自己的特色,如:育新学校的师徒结对,培养新人;百花洲小学的“沙龙研讨”;豫章小学的专家顾问团、“豫章书吧”等,学校根据自己的校情,不断规范校本研训,在研究中前行.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现状.

现状一:认识表面化,主动参与少

经历了多年的课程改革,东湖区的老师对校本教研大多有了正确的认识.在调查中,绝大多数老师认为,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措施,已经认识到校本教研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希望能改进教研组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尽管有正确认识,但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老师们主动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并不高.首先表现在教研活动前做好充分准备工作的教师人数少.在教研活动后能将活动所得积极运用到教学实践,改进教学的比例少,即在教研活动后,教师没有具体的“行为跟进”.

分析原因有三:一是大多数教研活动形式化,主题不明确,教师无法积极准备;二是缺少相应的教研管理机制,教研活动前,只是由负责活动的教师准备,其他人只需要带个“耳朵”来听,把自己放在“圈”外,主动参与性不高;三是就开展教研活动的动机而言,出于自身发展需求、解决教学问题而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人数并不多,从事科研活动多为评职称,评先进而用.

现状二:内容常规化,特色研究少

校本教研活动应具备“教学研究”功能,要以解决本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为研究出发点.但我们在查阅各校教研活动记录中发现,一些学校层面的教研活动常规化,年复一年的教研活动模式可以概括为:开学初传达区教研中心大组备课的精神―中间按单元进行集体备课―再组织一两次听课评课活动―布置期末考试工作―总结.整个过程研究成分偏少,停留在常规工作上,没有解决教育教学改革实际问题的功能.

校本教研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基于学校自身条件,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而开展的集体研讨活动.在校本教研活动逐步深入的过程中,校本活动资源问题日益突出.当前校本活动的资源,绝大部分来自于教师自己通过各种途径选择的课题或材料(占被调查者的74%),基于学校自身的活动资源很少(占被调查者的24%).教师在日常教研活动中得到的帮助也主要来自于网络信息和教学书刊(分别占46%、48%),来自专业人员和同伴的直接帮助的较少(分别占20%、26%).可见,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学校自身的课程资源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目前校本教研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分析原因:(1)学校对自身研究不够,不能通过课堂实践发现、引发、提炼多数教师共同关注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活动主持者照本宣科、循规蹈矩,使活动失去活力和真实.(2)由于老师们长期埋头于以重复为特征的日常教育生活,往往对很多教育教学问题视而不见,见惯不怪,习以为常.而基层学校校长、教导主任等事务性工作多,占了大量时间,导致老师们得到的专业引领有限.

现状三:研讨形式化,反思质疑少

公开课对开展课堂教学问题研究、总结传播优秀教师教学经验、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教师之间相互取长补短等不失为一种好形式.因此,该教学研究模式被我区各校广泛使用.据调查反映,各校每学年都会以各种形式开展公开课及研讨活动.通过参与一些学校的研讨以及查看学校研讨记录,我们发现,公开课研讨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到位,研讨力度亟待加强,主要表现在缺少以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术研究公开课.以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研讨课其目的在于研究解决课堂教学问题、验证某种课堂教育教学理论或经验、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某种教育教学新理念等.它关注的是教育教学上的学术问题――通过研究,获取结论上的普遍性意义(如某种教学模式能否得以推广、教学中还要进行怎样的修正、某教育理念教学中应该怎样落实等).它能发挥备课组、教研组,甚至整个学校集体的智慧,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校本教研形式.遗憾的是,我们难觅其踪迹.正因为没有问题中心,老师们在研讨中缺乏主心骨,只能凭个人的经验就课谈课,无疑可质,点评一般只是泛泛而谈、空洞乏味.有时是碍于面子,更多的是由于教师没有深入思考,不能探究问题的本质.这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讨论是形式上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讨论,构不成教师的群体合作学习.这样的教研组活动对提高老师的教学能力帮助是不大的.

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各校都很重视老师的反思,可是对反思的要求往往停留在数量上.翻阅老师们的教学反思,任务型居多,老师们真正能反思教学、总结经验教训的很少.

分析这些现象,我们认为:其一,基层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问题有感性认识,能谈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设想,但由于平时工作繁忙,缺少必要的理论学习与思考,一旦涉及比较深层次的理论化的内容,就不能从新的理论角度出发来进行研讨,因而更愿意“听别人发表意见”,其主动参与教研过程的积极性就不高;其二,不善于主动质疑,创新精神欠缺.不习惯总结和反思他人与自己以往的经验与做法,教师自主反思的能力、主动解剖自己的意识较弱.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增强质疑的能力也是校本教研活动中专业引领时考虑的内容之一.

面对“三化三少”,我们该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呢?

策略与建议

一、问题研究精准

校本教研的问题性研究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能研究,没有问题强作研究是为了研究而研究,是功利性的,也不会收到研究的效果.

问题的来源:每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存在许多真实的问题,这些问题先由教师个人认真思考与研究,力求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对于凭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填入“问题记录表”,提交学校教研组.问题的汇总与梳理:教研组长将教师提交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筛选确定拟提交教师集体研讨的问题.这就需要教研组长有聚焦问题和细化问题的能力.聚焦问题就是从众多的问题中寻找共同点,挑选相对重要的问题.细化问题则是对问题内涵进行确切表达的“任务解码”过程,可以从理论框架构建的角度、从结合工作实践进行研究的角度、从工作领域的角度、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等方面进行.必须注意的是,细化时问题的关键不遗漏,分解出的小问题要有一定的覆盖面,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有分工合作才能完成的.

教师个人研究:在集体研讨之前,组长告知组内每位教师下次活动要研讨的问题,教师个人先独立思考、研究、实践,并形成自己的意见,以备集体研讨时交流.

集体研讨:(1)组长(或主持人)向组内成员公布本次活动要研讨的问题;(2)问题的提交者讲述问题提出的背景,问题的形成与意义,自己的研究情况等;(3)每位教师谈自己的研究过程与结果.

生成研究成果:主持人总结大家的意见,集智慧之光并达成共识,站在理论的高度加以分析,使人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对不能达成共识的问题,实施系列跟进研究(或主题研究),对价值较大、本校教师不能解决的问题,实施校际联合教研,或请有关专业人员指导研究,或申报课题立项.

二、活动策划科学

教研活动组织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集体备课、课例研究、案例反思、专题研究、教学沙龙、教学比武等,但无论以何种形式进行,有效的、有质量的教研活动一定是充分调动了老师的积极性,是老师所需要和所期待的.有效的教研活动是需要用心策划的.那么,怎样策划呢?我们在对一些成功的案例进行分析后,归纳出以下几点:

(1)目标明确:活动策划者要像备课一样,事先要掌握老师的需求,精心确定活动目标,即对老师们通过此次活动可能有的收获做好规划.


(2)强调互动.要有真实的收获,必须让参与者融入活动.因此在设计活动环节时,要考虑老师们在活动中的参与点,让老师的思想动起来.同时要注意设计多样化的参与方式,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老师都有参与的可能,使每一位老师都有机会讲自己的故事、说自己的道理、谈自己的设想,从而使每一位老师的智慧得以充分体现,成为研究者、思考者、表达者与实践者,而不是旁观者与“陪客”.一次令人期待和满意的教研活动一定是有交流,有互动,有知识共享的,是一种对话.

(3)鼓励生成.要通过事先提供老师相关资料、运用征求意见表、预先制定一些基本的准则,巧妙利用参与者自身资源,让活动既有预设,也有生成.

三、专业引领及时

“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的重要作用在于汇聚大家的智慧之光,对有关问题达成共识,然后站在理论的高度加以分析,让实践与理论对话.其实质是为大家明方向、指路子并提高老师们的理论水平.调查数据显示,老师们对专业引领的期望值很高.专业引领一方面来自高校专家、教研员等各级专业人员.学校要为专业人员准确了解教师的实际情况提供信息,以便在教师需要时,及时获得他们为教师提供的适时的“引领”机会.另一方面,专业引领并不意味着单纯的外界专业力量的支持,本校的骨干教师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他们是教师集体中的业务尖子,是实践在教改第一线的骨干教师,他们十分熟悉校本情况,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改与教学的统一.因而培养这些本土专家,发挥其在教育教学与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是校本教研的首选之策.学校应注重发挥好本校的名师、教学标兵及骨干教师的作用,让他们在校本教研活动中主持教研沙龙的交流,参与备课小组的协作,肩负起“引领”的重要职责.

四、行为跟进到位

校本教研的收获与成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上的提高;二是行为上的改进.仅仅停留在认识是不够的,光说不练未必是有效的教研,只有将研究共识转化为进一步的教学建议,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改进才是教研的目的.

介绍两种行为跟进式校本教研:

(1)“反思跟进”式:它包括“聚焦问题―设计教学―教学行动―教学反思―行为跟进”这样可循环的五个环节.

这五个环节不断循环,构成一个教学问题研究的片段.行为跟进既作为一轮的结束,同时它又是新一轮的开始,这样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改变教师“不在状态”“低水平重复”的途径是实践,行为跟进课的提出,它不仅仅是反思后的再教学,更重要的是引导老师们进入这样的一种状态,有这样的专业紧迫感支持着,这样真正把行为跟进当做自己专业成长的事情,才会推动老师们专业向前不停止.

(2)将叙事研究方法应用到教研活动的研究中,倡导用案例的方法研究教研活动的策划思路.老师们既可以从一类活动入手,总结这一类型教研活动的经验,也可以从一次活动入手,反思活动的得与失,讨论提高活动质量的方法和建议.案例的呈现形式也应特点纷呈,可以夹叙夹议,以议论分析为主;也可以叙议结合,以叙事介绍为主;还可以以教研活动实录的形式来展示.

当然,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形式多样,只要老师们带着研究的眼光去参与教研活动,认识教研活动,只要老师们重视教研活动中的收获与效率,就是校本教研精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