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结业考试的复习策略

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118 浏览:17349

老师们常常感叹,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一节体现三维目标的新授课,难;上好一节普通的复习课,更难.而我觉得上好一节初三历史的复习课,无疑是难上加难.因为复习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不再新鲜,若教师只简单的罗列知识点,会造成“炒冷饭”的现象,老师“输出”了全面的知识却“输入”不到学生的脑子里,他们知道的知识像“滤西瓜皮”似地再“滤”一遍,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无法深入,也达不到复习提升的目的.在“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备考阶段,为了让复习课上的高效和有新意,作为指导老师我力争做到以下5个字:

一、“透”

挖掘教材,吃透课本.那么,如何吃透课本呢?第一是将课本读“薄”,删减会考不可能考或极小可能考的内容,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备考的效率.第二是将课本读通.充分利用课本的目录,探求子目之间的内在联系,系统化课本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对于课本只言片语提到的关联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容,我会随着复习的进度及时翻阅高中历史课本和《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等资料.教师对教材理解通透是为了将知识脉络清晰地展现给学生,而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是否通透,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每复习一本书,我都会发给学生两种导学提纲,一种是类似于“细枝”式每一课导学提纲,强调的是零碎的基础知识,另一种是类似于“主干”式的全册知识体系.这两种导学提纲是分阶段交替使用(复习初期强化基础知识使用“细枝”式,复习后期构建知识体系使用“主干”式).我曾多次对学生说过,复习的最高境界就是一本书浓缩成一页知识体系,最后上考场时留在脑子里的是六本书浓缩成的六页知识体系.

二、“精”

首先,教师课堂用语要精炼,讲解历史知识、历史概念要一针见血、准确到位.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讲解重要的知识点之外,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上.我将积累的学习方法整理成《历史自学秘籍》,学生要求我一次性倾囊相授,而我选择在课堂上一点一滴地向学生渗透.《自学秘籍》有5字诀窍:“读”:是读教材,要左手提纲,右手课本,让导学提纲引领你读出主干知识及重点内容;“看”:主要是浏览课本中重大事件相关的小字、插图,以防有遗漏;“记”:是对一些主干知识、重点、难点的知识进行背诵和记忆.这种“记”是一种强化记忆,一定要记得准确无误,“记”的时间,安排在自己精力最充沛的时候.那么怎样才算记住了?标准是6W――When、Where、Who、What、Why、How;“忆”:是对已复习过的课本内容“过电影”,也就是重新回忆一遍.“忆”的内容主要是教材知识网络,主干知识(重点、难点).通过“忆”可对已掌握的知识了然于胸,这既会增强迎考的信心,又避免了对知识的简单重复;“思”:以点带面,让学生的发散思维达到一个及至.具体的做法一方面要“思”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联系,也就是我们当下的时髦用语――穿越,同性质、同领域的事件既要能够古今穿越,还要能中外穿越.如中外同时代或同性质事件,(中)战争与工业革命;(中)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日)明治维新;一战与五四运动;抗战与二战等.另一方面要“思”,学习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对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有什么借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以史为鉴才是学习历史的目的.


其次,精选练习,精心辅导.不对学生实行“题海战术”,那我就一定要身先士卒先入“题海”,对全国各地的结业考试题一一甄别后,再让学生们来练习.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学生们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题要精选,答题的方法也要独到.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逐渐摸索出了一些应试方法,我把它称为《历史应试宝典》,《宝典》主要介绍了如何“审题”和“答题”,(不管什么题型都是“三堂会审”)选择题的审题主要是“三审”:审题干、审备选项、审选择方向;材料解析题的审题,主要是“三审”:一审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如:时间、人物、事件、标点符号等;二审问题,明确答题要求和限制条件;三审分值,根据分值,合理分配答题要点.

第三,巧设小结,精编专题.会考的考察是横向的,也是纵向的,它可以考同一时期的不同历史事件,也可以考不同时期的同一类事件.也就是说,会考既考察历史的阶段特征、也考察古今中外历史的联系和发展进程.因而,在第一轮复习时要作好阶段性小结,巩固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第二轮复习时,精心编好专题,提升学生对于历史发展进程的认识,加深其理解.

三、“情”

充分利用好非智力因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联络好师生感情.在良好师生关系下,学生心理上趋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引导,方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很多学生在初一、初二时干劲十足,上了初三学习任务重,明显出现了倦怠感;有的学生存在偏科的现象,针对这些情况我给学生讲了“木桶效应”: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学习成绩就如木桶效应一样,只要有一科落下了就如木桶一样怎么都不会盛满水,总成绩会落后.讲这个道理就是要学生在思想上重视结业考试.

四、“查”

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需要通过检查和考试来加以评定.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可以起到鼓励和督促的作用.第二,检查和考试还可以使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教师在教学过程的问题,以便于及时调整,加以改进.

五、“新”

历史会考源于课本,却高于课本.时下的会考已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会考也越来越走近生活,联系时政,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不少时事热点是有历史背景渊源的,如中菲黄岩岛事件(中国南海史实)、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中华民国成立100周年(辛亥革命)、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三次科技革命和863计划)等,这些热点我都是以专题的形式重点复习的.

总之,只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掌握并灵活运用行之有效的复习策略,无论应对什么样的考试,都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