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语言,迁移写法

更新时间:2023-12-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202 浏览:103860

《剥豆》这篇课文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以往我们在教学《剥豆》一课时,对母爱这一主题进行深挖重敲.课堂上,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为主要目标,以故事发展组织教学过程,整节课下来荡气回肠、余音绕梁.学生认识了一位充满母爱的母亲,经历了一场隆重的思想品德教育,但是从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语文能力这三个角度来看,学生几乎是毫无收获.引用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的观点,就是文本的非本体性内容挖得太深,从而弱化了本体性内容,而文章的思想内涵就属于非本体性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但是,许多年来,我们总在不经意间走着“重内涵挖掘,轻语言品赏”的老路,在思想内涵的挖掘上做足了文章,很少在“教什么语言”“如何教语言”等核心问题上开展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正是在这样的观点指导下,我对《剥豆》一文进行了这样的文本解读.

一、文字有特色

本文讲的是母子俩的一场家务比赛.这场比赛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因为母亲的“瞻前顾后、小心翼翼”,使这场比赛的节奏有了快慢变化.其实,仔细品读文章的语言文字,你会发现,作者的语言节奏也是有变化的.比赛前,母子对话十分干脆,惜字如金,每个句子读起来短促、简洁、明快.比赛中,母亲思前想后、顾虑重重,两种矛盾想法交替出现,语句变长了,读起来节奏也就没那么轻快了.比赛后,两人的对话又恢复了明快的节奏.不同的语言节奏,把母子俩不同的形象鲜活地呈现出来.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感受作者的文字风格,体会语言文字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二、写法有亮点

本文中,写法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矛盾心理的描写,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文中四处心理活动描写前后矛盾,四处动作描写也是前后矛盾,但是每一次的心理活动与动作描写又是相匹配的.这种矛盾的写法,让我们读到了一位深爱儿子的慈母的内心活动,使读者不由动容.这种写法在日常写作中很常见,很值得学生学习和掌握.儿童认知心理学指出:学生对知识、技能、方法的认知、运用、迁移,这三个环节,没有一个环节可以省略.否则,就是没有掌握.因此我确定的第二个目标就是“发现矛盾心理的写法,迁移写话”.检测载体就是我设计的课堂写话纸.

基于以上的解读,我对本课目标定位如下:

1.正确读写并积累“敛声息语、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大可不必”等词语.

2.感受作者的文字风格,体会语言文字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3.发现矛盾心理的写法特点,迁移写话.

【教学过程】

揭题解题

采用直接揭题的方式,读题.

出示“剥”在字典中的义项:bāo,去掉外面的皮或其他东西.

根据这个义项,读一读课文中另外两个带“剥”的词.(剥完、眼动手剥)

【这里直接出示字典里的解释,简单、准确,便于学生举一反三.】

检查自学,了解主要内容

1.出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让学生读一读.词语包括:

手起豆落敛声息语心生怜爱

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大可不必

2.默读课文,完成作业纸.

请你在刚才学过的词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括号中.

母子俩人()地进行剥豆比赛.儿子虽然输了,但没有沮丧.母亲想到自己比赛时的(),(),实在是().

【这一个环节有两个作用:一个是代替“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这个问题在这篇文章中显得很简单,没有拿出来讨论的必要.第二个作用是初步运用了敛声息语、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大可不必四个词语,并且写了一遍,加深了印象.】

三、文字,感悟人物形象

这篇课文有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儿子,一个是母亲.

(一)解读儿子

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找到母亲和儿子的对话.然后安排三次朗读.

第一次,读有提示语的对话.

第二次,读去掉提示语的对话.

第三次,只读儿子的语言.

【采用这种剥皮式的读书方式,引导学生最后关注到儿子的语言上.在前两次朗读之后,引导学生说说有什么感受,在这里特别要注重教师对学生发言的点评.】

预设三个方面的点评:

(1)关注句子的长短,对话很简洁,不唆,能用一个字的就决不用两个字.

(2)对话基本上都是短句子,读起来节奏很快.

(3)关注句子的表达形式,很自然,没有文学修饰,一点都不文绉绉,语言都是大白话,很贴近生活,都是生活语言.

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板书:简洁明快

在读了儿子的语言之后,引导学生说一说,你眼前好像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儿子?

提炼学生的发言,形成板书:大气洒脱

看着板书,我设计的过渡语是:刚才我们通过简洁明快的语句读出了一个大气洒脱的儿子,母亲的形象又是怎样塑造的呢?

【这句过渡语的前半句很简洁,和儿子的形象也是吻合的.后半句“母亲的形象又是怎样塑造的呢”和“母亲的形象又是怎样的呢”,虽然只有两个字之差,但是引导学生关注的侧重点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二)解读母亲

母亲形象通过心理活动和动作描写来塑造.

第一块是心理活动:

让学生找一找、读一读四次心理活动描写,说说发现了什么?(很矛盾)

母亲一会儿觉得该让,一会儿觉得不该让,这样想也有顾虑,那样想还是不妥,很矛盾.用课文里一个词形容那就是――瞻前顾后.

【在这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瞻前顾后”的意思,是很切合时机且水到渠成的事情.】第二块是动作描写:

母亲在动作上有哪些变化?(慢、快、缓、紧)

作者没有单一地用快、慢,还用上了――缓、紧,在这里体会用词要富有变化.

【这一点看似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但是确实很实用的,也是为后面的小练笔怎么写作.】

第三块是心理活动与动作的一致性.

引导学生读一读原文,关注心理活动和动作之间的联系,学生很快就能发现母亲心里想让的时候动作是慢的,不想让的时候动作是快的.

【-这个一致性的引导发现,也是为后面的小练笔怎么写作.】

最后让学生读一读,说说你的眼前又出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

(让学生补充板书)

我预设的小结语是:透过简洁明快的词句,读出了大气洒脱的儿子;透过细腻、缓慢的语句,读出了母亲的慈爱.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不同的文字风格,可以达到不同的表达效果.

【这个小结,阐释了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感受作者的文字风格,体会语言文字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四、启发回忆,迁移写话

1.让学生回忆第六单元中这种矛盾心理的描写.

2.启发学生说一说自己经历过的矛盾心理.

3.自选梯度,课堂练笔.

明天要参加演讲比赛,好朋友邀请你去看最想看的电影《哈利波特》.

【设计了两个梯度的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第一梯度是给出让人矛盾的事件.】

“去吧,――――――.”这么想着,我的脚步不知不觉提了起来.

“不行,――――――――.”提起的脚又放下了.

“――――――――,要是不去,真是太可惜了!”我咬了咬牙,――――――――.

“哎呀,―――――.”想到这些,―――――――.

【前两句提示动作,让学生补充心理活动.后两句只提示情境性词语,让学生补充心理活动以及动作.】

自选一种生活情境,展开想象,写出当事人的矛盾心理.

五、交流评议

总结:片段的练习是为写整篇文章怎么写作的.如果在你的作文中添加这样的精彩片段,一定能为你的文章锦上添花.然后,根据学生小练笔的内容,进行一篇文章的指导.比如给要不要去看《哈利波特》的心理片段描写加上前因后果,也许你的作文就是《一次难忘的比赛》;如果给考卷签字的片段加上前因后果,也许你的作文就是《考试风波》等.课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写的矛盾心理片段进行扩充,完成一篇文章.


【最后结课的总结语我没有落在“润物细无声”的母爱的升华上面,而是落在从段到文的辅导上.这样结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写文章的时候,学会用上这种矛盾心理的细节描写,这样就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小练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