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现状的

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458 浏览:19828

进入21世纪以后,科学对社会的推动作用较为明显,这不仅是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而且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科学作为探索真理的活动,同时也在塑造人的品格,影响人类的价值观念、道德、文化形态、思维模式及行为模式等等.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的比例相当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是提高未来公民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对于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项不可推卸的任务.因此,我认为农村科学教育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提升科学课的学科地位

科学课在我国是2001年由自然课改过来的一门新课程,与原有的自然课相比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老师的授课方式上都完全发生了转变.各地教材不统一,课时不统一,对我们教授科学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严峻挑战.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深刻理解科学学习的内涵,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中心的观念;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和完善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具有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形成积极学习态度的能力.要知道这门课程的学习与传统的学科学习是完全不一样的,过去的老师总是站在讲台上,老师讲的话就是权威就是答案;而科学课程的讲授需要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学生要积极与教师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老师要正确处理一滴水和一桶水的关系,这已经不是过去一滴水与一桶水的年代了,要知道,现在老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应该是一条河,这条河里的水随时都是流动着的,是新鲜的.所以老师要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有危机意识,真正意识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单一、能力有限,正视自己的不足,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没有经验可以摸索,知识不够可以学习,要在不断探索、不懈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熟悉科学教育的流程与要求.要通过自身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科研能力,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科学学习.

一门课程的学科地位,取决于它的学科性质.小学科学课程的学科性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以促进未来国民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加强我国在科技竞争中的地位.”因此,加强科学课程改革,首先须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上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下到各小学校长及科任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科学教育提高到关系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高度来认识,不再把科学课当成副科,而要确保科学课的学科地位.

二、加强师资培训,提高科学课程教师的专业水平

实施科学教育的关键在教师.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给语文、数学等所谓的主科教师在培训上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给科学教师带来的却是“不平等”待遇,以致科学课没人愿上、没人会上.针对面前农村现任科学教师专业水平较低、学历不高和专业局限的状况,必须加强农村科学教师的师资培训.要把转变教师观念贯穿于培训的全过程,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权威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要适应和满足科学教育的需要,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培训机构必须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各种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

三、因地因校制宜,提倡科学学习的多样化

科学课程是国家与学校合作管理的课程,国家主要对课程的地位、课时安排进行规定,而课程的开发必须由学校来完成.学校课程要符合科学课程的性质,也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应该具有可行性与实效性.在农村,各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模式、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生源水平与市级学校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各个学校在开设科学课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是:一切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鼓励师生自己的特色实施该课程.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在科学学习上有各自的差异,所以在目标定位上可以各有侧重,在内容选择上也可有各自的特点.农村学校尤其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时制宜,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学习资源.校内外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现实生活中都包含着科学问题和科学道理,这些都是丰富的教学素材.科学教师如果加以很好地利用,对课程资源相对缺乏的郊区和农村地区是非常有用的.

四、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切实改进农村教学设备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不足主要是由于教育经费缺乏造成的,如果政府部门能够多向农村教育投入资金,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购置一些教学仪器和设备,帮助农村建立一些网络资源,那么农村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的一些困难就会得到有效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