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实用性为视角中职学校体育模式化教学

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160 浏览:122084

【内容摘 要】模块化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现实性、经济性的特点,越来越受教育者们的关注.体育模块化教学,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中职学校注重技能培养与职业实用性,在课堂上有机渗透与专业相关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展示个性的同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强化职业体能.

【关 键 词】体育教学方法职业实用性模块化教学

一、对体育模块化教学的理解

1.体育模块化教学的含义

体育模块教学是将技能教学划分为多个小模块,每个模块里又分为若干个单元.将各种教学模块组合而成的教学计划称之为模块式教学计划.中职学校中,在分析每个专业(职业)特点的基础上,按照工作标准(岗位规范),有目的的增强实用体育知识、职业身体素质和终身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

2.体育模块化教学的意义

模块化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专长,做到扬长避短,调动体育老师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每个模块的课程设置,是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实施教学的.这对他们今后工作中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有效预防职业病,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体育模块化教学的内容与要求

中职学校教学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因此,《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明确: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就是要面向社会、面向企业,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培养人才.

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尝试将模块化体育教学内容拟分为基础必修模块、选修模块、拓展模块三大部分.其中基础必修模块包括健康教育、田径类、体操类、球类四大子模块;选修模块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身体状况开设;拓展模块则根据各专业相对应的劳动岗位对身体素质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锻炼,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适应性.

1.体育课程中的必修模块

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在第一学年把有利于提高健康意识、发展体能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适应生存环境和体现合作精神的运动项目、技能和方法列为必选内容,主要包括田径类、体操类、球类和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等四个系列.基础模块是对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必选内容.

2.体育课程中的选修模块

选修模块是对二年级学生开设的选修内容.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开设的选项课.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去选择上课时,他的学习过程中就能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更大程度的提高运动技能.

3.体育课程中的拓展模块

拓展模块是根据各专业、职业特点,创造条件开设的与职业生涯有关的限选内容.如会计专业、计算机专业,它们要求从事工作的人员要长期伏案,精神高度紧张,要求手指灵活,操作精细等,我们可开设乒乓球、形体训练、武术等项目,机电类专业需长时间的站立,手眼不停操作,因此要发展下肢灵活性、均衡性耐力,身体的平衡能力,我们可开设篮球、足球、跆拳道等项目.总之,为了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职业素质,鼓励学生按不同专业特点,选择拓展模块中的内容,这有利于提高学生从事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满足不同专业、工种对学生身体条件、工作技能的特殊要求,有效地防止因职业而造成的身体损伤,更好地保障健康.

三、体育成绩评定方法

1.可采用每学期测试的方法进行,学年成绩以两学期中的每一项最好成绩计入总成绩.

2.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个方面,主要是观察记录学生对学习与联系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的情绪、自信心和意志表现,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交往与合作的精神.可采用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形式,记录学生在每一单元学习过程中的情况,期终综合这些情况进行总评.

3.运动技能和体能的评价,是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动态评价,既要看学生的成绩等级,又要看学生提高的幅度.

四、结论

在模块化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体育教师不仅要了解新课程的指导思想、课程设计的目标、体育模块教学组合的依据及模块组合原则,更重要的是能结合本地区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在不违背以上原则的前提下灵活的组织和开展不同形式的模块教学.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结合劳动的特点进行体育锻炼,以达到消除疲劳,防止职业病发生的目的,为学生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有生.高职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03(4).

[2]翁惠根.职业实用体育课程改革与建设[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卢晓文.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体育模块教学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8(6).

[4]汪英.模块化教学法教材的组织与选择,《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4).

[5]程明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篮球模块教学探析[J].新课程(中学版),2008(12).

(作者地址:江苏省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