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门口留学

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56 浏览:6116

去年8月11日,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所中美合作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在黄埔江边迎来了它首届300名学生.有人将其视为中国高教领域的一股春风,视作中外联合办学在停滞六七年后,再一次重启闸门.

早在10年前,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3所学校已经陆续拉开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之后中外合作办学的序幕.相比今年只招本科生的上海纽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已有8年的研究生招生史.另外,美国肯恩大学与温州大学合作筹建的温州肯恩大学、美国杜克大学与武汉大学合作筹建的昆山杜克大学(筹)也相继开始招生.

随着长三角,在西安、在广州、在天津、在重庆等越来越多的“洋大学”正越洋而来,开始落户中国.“洋大学”已然成为继普通高校、科研院所、普通民办高校之后,第四种考研选择.

中外教育共舞“探戈”

中外联合办学不是新事.自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施行至今,各类中外联合办学项目发展得如火如荼.全国依法获得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已达1979个,各级各类中外合作办学在校生约55万人,其中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约45万人,高等教育阶段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超过150万人.全国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的高校有577所,其中“211工程”和“985工程”大学79所,举办项目占项目总数的16%.

在这1979个项目中,仅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上海纽约大学、温州肯恩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等上述6所高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是英式教育的代表,上海纽约大学、温州肯恩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则代表了美式教育;其余1973个非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项目则是在机构、二级学院、专业层面上的中外合作.

对于中外联合办学而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有多重要?

“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最大好处是边界清楚.”宁波诺丁汉大学副校长沈伟其说,他全程参与了宁波诺丁汉大学的筹建过程.他口中的“边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在这个框架下,我们可以按照现代大学制度来建学校.”10年前,宁波诺丁汉大学就将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办学制度、培养模式、管理制度、考核体系悉数带来中国,“宁波诺丁汉大学首先是中外合作的独立的办学机构,同时它也是英国诺丁汉大学全球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这是诺丁汉大学的特色,也是我们的性质.”独立法人资格让它既是中国教育的一部分,又独立于中国教育制度之外.以最令中国高校尴尬的“行政化”为例,这个问题在宁波诺丁汉大学里根本不存在.“我们的老师都不愿意,不愿意当行政人员.”沈伟其说,“在这里,行政人员就是怎么写作人员,是为教授和学生怎么写作的.我们签的是劳动合同,别看我今天是副校长,如果有一天我干得不好,一样会被辞退.”沈伟其说.


非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联合办学项目,比如高校的二级学院,由于它依托母体院校,因此它除了要遵守《条例》,还要恪守中国大学的制度和规章.而这也是中国绝大多数中外联合办学项目办得不中不西、格外尴尬的重要原因.

教育先从尊重开始

纯正的西式血统有那么重要吗?从一条小径的诞生,或许可以窥见本土大学与“洋大学”的不同思维角度.

在宁波诺丁汉大学的行政办公大楼前有一大片草坪.平日学生为了上课便捷,总会三三两两地从草坪上走过.2013年6月,学生向校方提出建议,认为大量的无序踩踏会破坏草坪.8月开学时,草坪上已经多了一条专供学生穿越草坪的小径.

学生为这样一桩“小事”向学校提建议,后者当成大事解决,这对于公办大学来讲,是难以想象的事.像这种怎么写作意识,是很多“洋大学”从国外取回的“真经”之一.

这种怎么写作意识也贯穿在日常的学习中.

2013年12月,微博上一幅宁波诺丁汉大学建筑系工作室的相片火了.相片中有数十名学生在工作室里自习.讲台站着一名老师模样的外国人,似乎随时在等待学生的提问.这样的场景发生在公办学校也不奇怪,真正值得一提的是,这件事发生在凌晨两点.

“因为准备期末考试,我们就跟老师商量一起过来自习,老师就答应了.”当事人之一孙民说,她强调通宵达旦地学习不是普遍现象,但也绝不罕见.学校的图书馆和英国诺丁汉大学一样,平时晚上10点关门,考试季延长到凌晨2点,前台老师轮流为学生值班.

对于“洋大学”这种“以学生、教师为本”的办学理念,西交利物浦大学校长席酉民认为,在当今的大学里,大师和大楼在教育中的地位在下降,真正重要的是用新的教育理念把教育平台、把所有资源整合起来.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室主任王烽也曾说:“一个学校里怎样体现出教师的地位,对教师的尊重,怎么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这是搞好教育最基本的东西.”

尊重学生、尊重教师,这些在很多公办大学里沦为口号的话,在“洋大学”里是准则和底线.

强迫学生去追求自由

在当下,硬件的“PK”已然不是大学优劣评比的主流标准,谁拥有更先进的教育理念,谁才是更好的育人大家.按照世界通行的现代大学制度和教学模式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洋大学”,优质的教学质量是其立身之本.

相比国内的公办学校,“洋大学”――无论是英式还是美式――都更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摒弃了国内填鸭式、师者为尊的教学模式,“质疑”是权利,“合作”是信条,采取小班教学、评分制度等.

王启立在本科时和大多数中国学生一样,习惯在课堂上当看客.来到西交利物浦大学后,“课上被要求一定要自由地发表观点,不管说得怎么样,只要能自圆其说.课下还要根据课题和组员没完没了地查资料、讨论”.这些讨论不但会直接影响小组课题的进展,也会影响教授对学生日常表现的考核.如果说“洋大学”真有什么是强迫学生做的,就是强迫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阐述自己的观点,逼迫他们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也是原汁原味西式教育的最大亮点.

但是,如果要接受西式研究生教育,去国外留学不是更直接吗?

从经济角度出发,在国内就读中外合办的大学,一年学费和生活费大约为10万元人民币;如果到英美留学,加上生活费每年约在30万元人民币以内.两者在教育资源上差异不大,最大的差别在于,出国留学拥有的是纯英文的环境,而在国内,接触的同学也还是以中国学生为主.相比之下,在国内读国外的研究生,性价比要高很多.如果从感性角度出发,让孩子漂洋过海远赴国外读研,不是每个家长都能接受的;文化差异、语言不通、生活习惯迥然,国外的生活环境也不是每个学生都甘之如饴的.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洋高校漂洋过海,成为国内教育市场重要的一部分.若有一天考研人选择它们,不再是出于尝鲜的冲动,不再是因为无法出国才退而求其次,那么它就算扎扎实实地留在中国了.到那时候,中国的其他大学,真该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