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类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体化培养模式探析

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706 浏览:135747

[摘 要]探讨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对于地理类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施“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体化的培养模式,让学生提前走出校园,与社会接轨、与生产实践接轨,对于学生提升专业水平、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校及专业知名度都具有重要作用.


[关 键 词]地理类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23-0007-02

我校(重庆交通大学)分别于2001年开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现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06年开设地理信息系统(现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通过院系领导和全体教师的积极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培养方案趋于优化,学生在用人单位的反应良好,也得到了同行专家的积极认可.但是作为新办专业,这两个专业都还存在较多问题,如培养目标不清晰,学科特点不突出,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错位,课程体系不完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等,甚至在招生和就业方面都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

针对我校地理类专业目前的处境,积极探讨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对于地理类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如何增强学生毕业设计水平、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适应用人单位需求的角度出发,提出“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以期为地理类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实施“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体化培养模式的积极意义

通过实施这种“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体化的培养模式,让学生提前走出校园,与社会接轨、与生产实践接轨,对于学生提升专业水平、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校及专业知名度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我校两个地理类专业自从开设以来,就业率一直不够理想,应该说原因很多,如地理类专业本身属于比较冷门的专业、学生基础有限、师资力量缺乏,导致学生学不到过硬的专业知识,就业竞争力不强,更严重的是社会认可度不够.在交通院校这种专业性大学开设地理类专业很难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认可,如每年学校召开的就业“双选会”上很少有适合地理类学生的工作岗位可选择.这样的情况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容易产生负面影响.由于心智不够成熟,很多低年级的学生也会受“传染”而产生厌学情绪,最后形成恶性循环.

将大四学生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结合起来,让有意加入相关单位的学生提前融入单位的氛围中,也间接地向用人单位推介了专业品牌,使学生能在感兴趣的单位一直做下去.通过这种模式,能将传授间接知识的教育背景与直接获得实践经验和能力的生产环境有机结合,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确保毕业生与社会需求岗位“零对接”.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其强烈的成就感,使其认识到本专业的社会价值和市场需求,培养起专业感情,而且可以使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能力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在此模式下培训出的学生在就业岗位上普遍上手快,缩短了就业适应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单位的培训成本,提高了用人单位的生产效率.同时使学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更容易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1]

(二)使毕业设计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积极性及实习效率

虽然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这两个专业与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但是由于这两个专业的史都不长,师资力量缺乏,特别是在学术界和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奇缺,所以科研项目很少,学生实际参与的机会更少,这就很容易导致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发生.传统培养模式下,多数教师的毕业设计题目都是偏纯理论性质的,无法体现生产实际;而本科学生的理论水平本身就不高,加上有网络资源可以利用,所以不少学生的毕业论文都是由多篇文献拼凑而成,甚至有学生直接抄袭硕士论文来应付了事,这样的毕业设计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可以说没有任何意义.

为了使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提高实际操练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充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与积极性,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下,可以让有意向加入公司的学生提前融入,将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结合起来.在单位技术人员与本校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命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总结经验,完成毕业设计,教师只负责理论指导.这样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创新的乐趣,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成就感,而且使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来进行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和市场推广等活动.通过将毕业设计带到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做中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实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二、实施“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体化培养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体化培养模式在提高培养水平、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

学校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合作问题

实践教学走生产教学相结合的道路,是确保教育体系和办学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人才培养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2][3]实现实践过程中学生、教师、用人单位人员间的合作关系是实现“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体化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学校院系相关领导和教师们积极加强与社会相关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建立起合作的平台.如我校教师积极联系了中地GIS公司重庆分公司、重庆数字城市公司等GIS开发和一些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房地产测绘与评估等方面的公司作为学生的实习单位,为学生实习创造了较好的机会.同时,校内教师应该加强与用人单位技术人员和领导的沟通,加强对学生实习表现和专业知识方面的反馈,并针对学生在实践中体现的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进行积极指导,保证学生通过实践提升专业素质.

(二)毕业实习过程中如何提高效率的问题在传统培养模式下,我校学生只是在大四下学期开学的时候进行四周生产实习,时间短,不深入,基本都是走马观花,再加上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少必要的积极主动态度,没有压力和责任感,致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实习效率不高,结果很不理想.

实施“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培养模式,可以很好地改善这一状况.但是如果学生到实习单位后从事的工作与专业关系不大或者无关,就会大大地降低学生实习的效率,并且浪费他们宝贵的学习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和实习单位接洽的时候要尽可能地安排学生从事与专业结合密切的工作.同时在考虑课程学习时间时尽量把课程安排在大学生活的前三年,延长实习时间,这就需要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调整.

(三)如何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问题

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可以说是实施“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基本动力和最终目标.但是这种培养模式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让用人单位了解我们的专业特色和我校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但是另一方面也很有可能带来负面效应,比如学生的专业素质不过硬、为人处世能力太差,这不但不能创造品牌效应,还会砸了招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在认真上课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严格要求,让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另外,还应该要求学生在努力学习的同时注意培养和提升自己的谈吐水平、人际交往礼仪,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结语

大学实践教学可以说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改变我校地理类专业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专业知识与技能结构不能满足社会用人需求的情况,必须根据我校学科和师资资源优势设计出科学可行的总体培养方案,构建出科学可行的实践实习教学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地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4]实施“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体化培养模式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途径.

培养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是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地理类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体化培养模式探索需得到学校、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的全力配合方可顺利完成,是确保该类专业教育体系和办学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人才培养和解决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秦其明,董廷旭.中国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1(5):34-37.

[2]鄢志辉.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51-53.

[3]赵小风,黄贤金,陆汝成.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9(7):58-60.

[4]毕华兴,朱清科.关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8(4):16-17.

[5]韩国庆,毛凤英.美国大学石油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调研[J].大学教育,2012(1):88.

[责任编辑:刘凤华]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