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丘县公路建设和桥梁建设的史片断

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500 浏览:120621

中图分类号:F540.3;K928.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7-0109-02

沈丘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县治槐店镇西侧赵古台村一带,曾为项子国国都.春秋时为楚之寝丘邑,战国时楚迁都于陈扩项为副都,秦代在此始置项县、寝县、隋开皇三年(583年)始置沈丘沿用至今.

沈丘自古就是“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如今已形成铁路、航运、高速公路立体交通网络;1400年历史,沉淀古老而厚重的文明底蕴;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沈丘丰厚的文化,产生出一代代对中华文明具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沈丘公路和沈丘桥梁的发展历史,是沈丘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一、沈丘县的公路建设历史

(一)公路建设

明、清时期官道有六(即老城至陈州、颖州、新蔡、项城、界首、鹿邑),皆为土路,每遇阴雨,交通中断.民国二十二年(1933)、二十四年、三十年、三十五年曾几次修筑,路面稍有改善.民国二十四年省道有沈太道、沈临道.县道有沈淮道、沈项道、沈新道、沈鹿道,国道有漯界道.境内总长114公里,全系土路,缺乏养护,晴通雨阻.沈太、漯界两道,曾植树绿化,至解放前夕仍无发展.

建国后,1953年至1955年,对全县道路进行普修、抬高路基,加宽路面,截弯取直,挖沟排水,路况大为改善.1956年2月20日,商槐路动工,沿路两区、一镇,出动民工6000人,石磙86个,牛车1.02万辆次,实做3.5万工日,用砂礓7500立方米,粘土3900立方米,沙土1900立方米,筑成路面宽3.5米,厚15公分,长13公里的礓石路,是沈丘县第一条阴雨无阻公路,也是全省第一条民办礓石路.1958年,全县出动20万人,修复土路.1971年,漯界公路沈丘段改为油路面,为境内第一条现代化公路.县内公路修筑主要靠民办,国家投资甚少,群众利用沙河中丰富的砂礓资源,每逢筑路即组织人力捞取.1970年和1980年前后,出现两次筑路.沿线男女老少上阵,沙河两岸工棚林立,人流如潮.全县从1969年至1983年,共为筑路挖砂礓七十多万立方米,累计筑路四百多公里.1981年,河南省交通厅授予沈丘县交通局“公路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二)公路养护

1955年,沿商槐、漯界两线,动员民工整修路基37.8公里,修补路面2.3万平方米,用工5242个.1956年,建立建勤代表工制,专职负责公路养护.1963年后,采用了泥结礓石,土结礓石坑槽修补法,全62.14公里礓石路,经常处于良好状态.1980年槐杨道取得一年新路创全优的好成绩.1971年油路发展在以养为主的方针指导下,抓五防(防隐患、积水、损坏、雨雪侵袭、病害扩散),治五害(啃边、油包、网裂、坑槽、沉陷),对路面修补,采取了划线、锛边、清底、撒匀嵌缝料、夯实等操作法.1981年至1983年干线公路完好率为百分之百,从1977年到1984年,县公路段连续八年被评为省交通系统先进单位.

公路养护实行路段责任制.县将路段分给道班,道班分给个人,费用:干线道群合养,国家负担;二线群养,县负担.1981年,县对各道班实行五定经济承包责任制(定人员、路段、完好率、费用、奖罚),每月按部颁标准考核兑现.副段长王绍田养护爱路,二十多年如一日.1982年7月在项界路罩路面时,带病工作,夜以继日,因劳累过渡,中午休克,经抢救脱险.1977年起王绍田连续五年被评为省交通系统先进工作者.1981年被评为交通部安全生产标兵.

(三)公路机具

县内的公路建设和养护,在70年代以前全靠体力劳动,所用工具为锹、镐、水桶、扫帚等.1970年置第一台手扶拖拉机,远远不能满足需要.1973年开始搞技术草新,先后制成洒布车、震动夯、洒水车、齿轮油泵、小油罐、油沙石料拌和机、综合养护车等14种机械,其中路料拌和机自动按比例配料,比人工提高工效七倍.1980年8月,在中南五省养护机械现场会上参加表演,获得好评.1981年获地区科技二等奖.1981年5月,河南省公路机械会全体人员到沈丘参观革新机械表演.1984年末沈丘公路机械有汽车六部、扎路机两部,洒水车一部,洒布车一部,路料拌和机一部,养护车15部,基本形成了公路建设机械一条龙.

(四)公路绿化

1952年至1957年,在商槐、周界、城槐东路、西路、槐杨、城刘、槐界北路,植树11.2万棵,栽草四万堆,插荆条7000堆,种蓖麻、青麻折地40亩.矮林收入1338.4元.1963年,城槐路林更新,收木材按国家二成农民八成分配,群众植树积极性提高,一路两行改为四行.以后,每建一路,更新一路,绿化一路,成活一路,树种大部为沙兰杨.1984年末,全县公路共植树17.4万棵,成材15万棵,约1.5万立方米,达到百里林方始廊一线天.1973年4月25日,全国公路绿化会议在周口召开,国家公路局吴坤山局长带领全体与会人员在沈丘参观一天,给予好评.1979年11月,县交通局荣获省颁布发的“公路绿化先进单位”锦旗.

公路植树战线长,易栽不易活,县采取路林管理与路段责任制相结合的办法,道班既包路段,又包路林.新栽路林成活75%以上者,多活一棵奖款五分,成活60%以下者,少活一棵罚款一分,1979年,项界路新植路林成活率达87%,奖款830元.道班与沿路行政村签订护林收益分配合同,路林更新分析比例为:国二、乡一、村七.行政村固定专人看护,毁幼林一棵,罚植三棵,毁成材林按树龄计算,树龄一年罚款五元.1978年卞路口公社在槐卞路建护林户13处,公社书记孙登祥住护林房护林,传为美谈.为适应常年更新补植路林的需要,县公路段从1979年起,育树苗八亩,已出圃三万棵.

二、沈丘县的桥梁建设历史

据清乾隆十一年《沈丘县志》记载,当时全县有古桥24座.至宣统三年(1911)境内桥不超百座.民国二十四年(1935)过河桥有五处;老城南泉河上的九孔桥、直河头过河桥、直河南过河桥、槐店西关蔡河桥、黄庙南北大桥(原项城境).至民国三十五年全县约有大小桥涵二百多座.建国后,随着交通、水利事业的发展,境内桥梁日增.50年代兴建桥梁五百多座.60年代桥梁建设系列化,结构均按国家颁布标准建造,共建一千五百多座.泉河上建有蒋湾桥,泥河上建有崔大桥、木庄桥、王白庙桥以及新蔡河北桥.从此,内境重要交通线的沟河上均可通车.70年代随着公路修建,灌区配套,桥涵建设更为迅速.汾河上建有李湾桥、钱寨桥、七里湾桥.泉河上建有韩湾桥以及新蔡河南桥等.截至1984年末,共有桥梁(田间涵洞不计)七千多座,其中长20米以上的192座,(含闸桥结合28座),长50米以上者12座(不含古桥).

桥梁简介

黄庙大桥,坐落在黄庙集泥河上,南通鲷阳城、上蔡县、息县,北达水寨、淮阳、开封.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五大,以崔遐龄为首再修,癸酉举人程远撰写碑志,再修为五孔石拱结构,上刻龙、凤、虎、狮、猴、人等,精工细雕、惟妙惟肖,桥长42米,宽五米.1958年将桥头四座石狮、24座修桥石碑毁之殆尽.1965年为增加泄洪能力,从桥南增修两孔,现桥全长52米.“文化大革命”中,桥上雕刻毁之大半.

老城九孔桥,坐落在老城南关外的泉河上.清光绪十一年(1885),以李景中为首修建,后被洪水冲塌.清宣统三年(1911)河南省公署拨款复修.该桥为砖石拱结构,共九孔:南边四孔,墩宽1.46米,孔径4.2米;北边五孔,墩宽1.5米,孔径4.4米,孔高6.1—6.4米;桥宽4.8米,长95米.桥墩呈圆锥形,雕有上腾形石龙,龙伸头向西边,龙嘴为危险水位.1973年、1981年县人民政府两次拨款4.1万元维修.

新集蔡河桥,坐落在新安集东蔡河上,1961—1968年为木板桥.1968年兴建水泥桥,拱桁架结构,10孔,孔径8.1米,全长90米,宽6.9米,载负6吨.1977年公路改修,又在该桥下游50米处新建一桥,同年10月动工,次年竣工.共三孔,上部为双曲拱,下部钻孔灌柱,桥长110.5米,宽7米,水泥栏杆,载负15吨,投资35万元.


韩湾桥,位于老城东南韩湾村的泉河上,1978年兴建,双曲拱结构,共九孔,孔径17米,桥长173.2米,宽4.7米,载负10吨,为沈丘县最长的桥.

孔大桥,位于漯界公路周营东孔大沟上,清代为一砖桥,民国三十三年(1944),国民党军队以抗日为名炸毁,三十四年建砖脚木面桥.1966年改为水泥板面,1982年修为钢筋水泥平面桥,两孔,长32米,宽9米,载负16吨.

沐中原崛起的春风,融清清颖水之沉静,踏经济腾飞之旋律,走过风雨兼程的昨天,沈丘公路建设和桥梁建设愈加焕发勃勃生机;在这里,沈丘人承载着千年梦想,如春潮涌动,千帆竞发,以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情怀,奏响着科学发展、加速崛起、雄浑厚重的恢宏壮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