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点滴

更新时间:2023-12-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415 浏览:21336

【摘 要】助读系统作为语文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界定了助读系统的概念及其作用,继而在认识到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优点的基础上就苏教版教材的单元导语、注释、作者介绍、练习系统、旁批评点等谈了自己的一些浅陋之见.

【关 键 词】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

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因此,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本,应该成为新时代编写语文教科书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助读系统作为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要作用也应在课程改革中愈来愈受到重视.

一、概念界定

1.何谓助读系统

助读系统在一些著作或论文中又称作“导学系统”、“助学系统”、“提示系统”等.朱绍禹先生、顾黄初先生对此都有具体的阐释.但从对助读系统认识的准确性及表述的完整性来看,笔者以倪文锦先生的界定为准.

倪文锦先生认为所谓助读系统“指的是教材为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而提供的一系列材料,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课文提示、注释,题解、作者介绍,等等.”

2.助读系统的作用

顾黄初先生曾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能力,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在语文教科书中适当增加助读和导学的材料,并使之形成一个系统,就是势所必然的了.”

笔者也认为助读内容在教科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功能.它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提示教法,指点学法;历练语文能力,发展智慧结构;拓展语文知识,沟通课堂内外;彰明编辑意图,凸显教科书的整体性等.

二、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思考

甘其勋先生在他的《巨大的进步不小的缺憾―――语文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用书简评》中对三套语文教材(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进行具体分析并指出各自的优点,其中苏教版优点是:主题单元,突显人文;综合学习,强调实践;开发课文,建设先进文化;“名著推荐与阅读”篇幅较长,指导具体.

然而,要编写一部完美的语文教科书绝非易事,些许瑕疵在所难免.下文笔者拟就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中的单元导语、注释、作者介绍、练习系统、旁批评点文字、插图作一些思考,以期求教于大方之家.

1.关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单元导语

单元导语是编者直接向读者说明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白自己在本单元中将要学些什么,以及如何学习,这样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苏教版的单元主题词则显现出泛人文性的倾向,“品位”“体验”“感悟”“领悟”“体悟”等词随处可见,把学好语文的希望完全寄托在长期的熏陶、浸染上,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良好的心境、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高度的自主、专一的学习态度.

如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道德修养”:

无私,敬业,诚信,谦和,宽容等是中国人民提倡和追求的道德境界.《纪念白求恩》赞扬了白求恩崇高的精神境界,《敬业与乐业》引领人们走进“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乐于做好自己的一份哪怕十分平常的工作,《多一些宽容》提倡“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让人们心灵“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等读读这些文章,你的心灵如同沐浴着德化的雨露,会自觉地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再如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事理说明”:

等读读本单元一些事理说明的文章,你就会油然而生探索世间万物奥秘的兴趣,享受发现的成功.

笔者不禁要问,这两个单元基本集合了议论文、说明文两大文体,这两大文体光靠简单的读与感悟,缺少必要方法的指导,可以吗?

有鉴于这些问题,笔者以为助学内容要切实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编者语、单元主题词要在熏陶感染的同时,也要提出严格认真的训练要求.课文导读要从多层面、多角度、多重关系中实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授人以渔”,在放手阅读中让学生尝试成功的乐趣和失败的苦恼,从而在自主阅读中学会读书.

2.关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注释、作者介绍

云南师范大学文新学院成巧云曾撰文《初中语文教材所存问题分析》,她做过调查:“‘教材是否有助于预习和复习这’一项,一个版本有61.3%和6.6%的教师认为‘较少’或者不‘能’,另一个版本有50%和13.2%的教师认为‘较少’或者‘不能’,还有一个版本有20.7%和4.7%的教师认为‘较少’或者‘不能’.可见,在预习和复习环节中,教材的助读系统尚未发挥应有功效.”

苏教版的助读系统包括致读者、单元导语和注释,这对于广大师生来说是不够的.它删除了以往课文前的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这会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漫无目的地寻找教学突破口.

教材编者洪宗礼先生认为“实验教科书一改以往教材编者设定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学习重点的做法,并不再编写阅读引导、预习提示、读中提示、读中评点等‘助读’内容,只在题注中对作品出处、重要作者和必要背景作画龙点睛的介绍.这并非无目标教学,而是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以及对阅读物独特的体悟、感受,自行寻找学习目标,确定学习重点,理解教学内容,摆脱‘引导’‘提示’‘评点’等各种预设的框框的束缚,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学习语文的主人.”编者有其苦心,但据笔者2009年对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情况的的问卷调查显示,有很多的同学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时,不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作者情况、作品风格,在理解作品的内容、作品的思想感情方面也存在阻碍,觉得作者的语言晦涩难懂.他们强烈呼吁教师要补充背景资料.

如《童年的朋友》,只有书释①如下写道:

节选自《童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2版).刘辽逸译.标题为编者所加.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苏联作家.《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补充说明.而高尔基写作《童年的朋友》这篇文章与他苦难的童年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高尔基5岁时,做木匠的父亲去世,于是他寄居开设染坊的外祖父家.


幼年的高尔基常常陷入日渐衰微的家庭小私有者们凶狠的争吵斗殴中.后来,破了产的外祖父把老房子卖掉,在卡那特街另写了一所房子.”“在高尔基的童年,曾是织花边女工的外祖母是他‘最亲近的人’.不知有多少个夜晚,在这所老木屋里,外祖母常常坐在炕炉沿上,望着被小洋灯的亮光照耀着的小外孙,滔滔不绝地讲述勇士伊凡和悲哀的强盗母亲等许多童话.外祖母的疼爱和那些如现实生活一般不幸又闪烁着善良和理想光芒的童话,使过早就饱尝底层生活艰辛的高尔基获得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同时,这些童话正如高尔基后来回忆的,‘我的头脑里充满了外祖母的童话,就像蜂房里充满甜蜜一样’.正是这些记忆给了作家以最初的丰赡的滋养.”

虽然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可以从网络、其他参考资料等处获得信息,但是,检测设相关知识出现在语文课本里,那对学生将会有多大的帮助啊!

3.关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

我们说练习系统是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语文教科书编写质量、价值和特色的一个重要指标.细观苏教版教材习题我们发现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有些练习在现有条件下完成有困难,要考虑学生的原有知识,需提供背景材料.如八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探究练习”第一题:“毕发明的活字版印刷术在我国及世界科技史上有怎样的地位?”学生要回答这样的问题,须先有关于我国及世界科技史的知识,如果没有,则势难回答.

练习设计中的随意性较大.如九年级下册课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后“探究练习”第一题:“联系作者写作时的生活处境,你认为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的情怀与哪位古人在哪篇文章中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你还能说出那篇文章中表达作者情怀的名句吗?”看了这样的“探究”题,除了上面所说的需要有相关的知识储备以外,我们不禁要问,“说出哪篇文章中表达作者情怀的名句”怎么又成了这一课的“练习”?

练习形式较单一,不同课文后面练习形式相似较高,集中在整体感悟、揣摩语句、品味词语、朗读背诵等形式,没有开发更多形式的练习题.

4.关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旁批评点文字

试以九年级下册课文《出师表》“感悟品味欣赏”为例.

①从形势危急落笔,激励后主继承遗德,奋发图强.劝勉之一:开张圣听.

②劝勉之二:赏罚公平.

③劝勉之三:亲贤远任,并推荐贤臣.

④借古鉴今,郑重告诫,情深词切.

⑤追叙先帝知遇之恩和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启发后主励精图治.

⑥表明鞠躬尽瘁、兴复汉室的心迹,激励后主自重自强.

⑦再次荐贤,切盼真能亲贤.

⑧重述前议,分清职责,寄予厚望.

⑨抒写心情,真切感人.

《出师表》被编者选入该册“学会读书(十)―知人论世读经典”主题单元,编者的“单元主题词”是: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人生际遇、不同的精神追求、不同的文字风格.每一部经典的诞生,都有特定的写作背景,又寄寓着作者某种思想感情,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只有从课本注释、报刊网络和相关的文献中,获得写作背景方面的信息资料,了解作者写作的情感起点,才能真正走近作者,走近作品塑造的人物,走进经典的世界.知人论世应当是解读经典的一条有效途径.

显然,编者的旁批评点文字用意似乎并不在指示学生“学会读书”这一单元学习重点.具体说,并不准备提示学生如何通过“知人论世”走进经典,哪怕是提供较为丰富的写作背景抑或是关于作者的较为完整的介绍,相反编者却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了各段段意,倒让人莫名其妙,不知何意.

5.关于课文插图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带有插图的教科书的教学效果要优于纯文的教科书,因为教科书的插图具有多方面的作用.然而我们发现课文中有些插图存在着形象模糊、印刷粗糙、绘画低劣等问题.

比如《曹刿论战》共有两处插图,第一处在目录前,也即扉画;另一处在课文中间.前者值得深思,画面上共有三幅小的图片,上端是写有“清人‘雍正帝祭先农坛图’,图的上方中左神位前(箭头所示)供有牺牲.”文字的图片一张,左下端是“战国玉圭”,右下端是“战国中期锦”.上端的图片我们还能知道是与文中提到的“牺牲”相关,但是图片的清晰度实在太低,根本无法辨认,有与无并没太大出入,况且书本下也有对“牺牲“一词的注释,历史书上也经常提到.这样的简单再现,平淡无味,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也很难加深他们的感性认识,加深记忆,提高探究的兴趣.再如右下端的玉圭,如果教师不解释玉圭的用途――玉圭是上古重要的礼器,被广泛用作“朝觐礼见”标明等级身份及祭祀盟誓的祭器的话,学生根本不明白这幅画的用意,至多只能在猜是不是指“牺牲玉帛”中的“玉”呢,因为右下端的锦就是一种丝织品.这样的插图,我们觉得它的意义是不大的.

本文粗略地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力求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提供一些信息.当然,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它,如果只看到优点,则会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如果只看到缺点,则会掩盖它的优点.笔者只是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专家、老师能来关注此方面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卢杨.《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形象助读系统》,《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第14卷第4期

[2]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2004年11月第2版

[3]张永祥.《初中语文教科书助学系统研究―人教社1993、2001版和苏教版的比较》.2006年5月.第1页

[4]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2年1月第1版

[5]阎立钦.倪文锦.语文教育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88.

[6]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84.

[7]成巧云.初中语文教材所存问题分析[J].语文建设2007,9:13.

[8]洪宗礼.构建面向21世纪中国语文教材创新体系的尝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3):17.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