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建议

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551 浏览:131380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也就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作为一线教师,时常与家长、学生打交道,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孩子身上种种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现笔者将自己的几点思考写下来,希望能引起重视.


一、细微之处,抓好养成教育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案例一:小明同学是学校出了名的“好学生”,他对《小学生行为守则》《日常行为规范》倒背如流,每次学校有活动他都积极参加.学校号召大家学雷锋做好事,为有困难的学生献爱心,小明拿出了他所有的零花钱.但是,有人发现他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在家里俨然一个“小皇帝”,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点生活自理意识都没有.在一些点滴的问题上,有部分孩子与小明存在着一样的心理.

殊不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因此,养成教育要真正地植根于学生的心里,还得从学生点滴生活的养成教育抓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地行走,上下楼梯,靠右缓行,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放学站路队等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却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总之,抓住生活中的细节给学生讲做人的道理,比我们老套地说教要更有成效.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来源于这些细微的小事.

二、以身作则,引领养成教育

我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引领者.学生的行为刚开始都是模仿而来的.一个有良好习惯的教师才能带出一批有良好习惯的学生.

案例二:时值学生放学,公交站台上挤满了学生和教师,“嘟嘟等”公交车来了,值周教师大喊:“学生等一等,让老师先上,让老师先上.”可是,学生的拥挤、喊叫淹没了值周教师的话.等车的教师都悄悄在一旁站着,谁也没有乱动,只是微笑地看着这群学生.渐渐的,学生们不挤了,有一个高个头的大男孩很礼貌地往旁边一站,给教师让出了一条路,别的学生也跟着站成一队,拥挤的场面就这样变得有秩序了.

案例中,正是教师的示范给学生起了很好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在无声之中领会了谦让.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开展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注意着周围的人和事,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很重要.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例子也很多.如要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整齐书写的习惯,首先教师就应发挥示范作用.但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不懈的坚持,需要教师以为人师者的行为给学生引领好方向,让学生在日常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家校结合,强化养成教育

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家校联系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学生的很多不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形成,都和家庭的教育密切相关.所以,及时与家长沟通是整个养成教育的重要一环.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正如案例一中的小明同学,他在家中和在学校简直就是天壤之别.产生那么大的差距,究竟问题在哪呢?其实,我不说大家也明白,这个责任就在于我们的家长.那么,家校如何做好密切的配合呢?

首先,教师必须与家长联系,针对学生身上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分析,让家长明白自己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该如何做.之后,教师和家长可共同商定一些计划.1.不管多忙,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陪陪孩子,和孩子聊聊学校的事,掌握孩子最近的心理变化.2.及时检查和指导孩子的作业.如果碰到孩子和家长都不会的问题,要及时地与教师沟通.如果有时孩子没有完成作业,要先沟通,再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教育,而不是以武力解决.3.在家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给孩子适量的零花钱,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通过父母的言行让孩子明白,什么样的孩子才受人喜欢.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的长期努力,需要家长、教师不断地督促引导.作为教师,我们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用宽容的态度,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要我们树立起“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怎么写作育人”的理念,必将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始终坚信:在孩子的心灵播种理想,就会收获行为;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品德;播种品德,就会收获命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的人格,是从点滴开始培养的,是通过不断地熏陶,正面地教育慢慢形成的.因此,教师要付出耐心、恒心、爱心去教育学生,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责编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