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应警惕的三种倾向

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876 浏览:9227

德育是关乎人心的工作,神圣却复杂,既要科学的指引,也要极富人文的耐心.我们习惯把教育分为“教学”和“德育”,前者传授知识,后者立德树人.实际上,两者无法分离.当过于强调“以教学为中心”,尤其是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后,过分重视知识和技能学习,忽视学生情感、价值观、习惯以及创造性、合作意识等的培养,德育就会处于不利地位.但矫枉过正非但改变不了德育处境,反而会使德育变了模样,变成了“非德育”,甚至“伪德育”.当前,我们最需警惕的是以下三种不良倾向.

行政的德育——为德育而德育

德育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的,最具发言权的理应是班主任和学科老师,其次是学校的其他员工.但由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贯彻上级指示、履行指导管理职责,德育便以行政命令的口吻予以布置,要求基层学校限时执行,并辅以检查、评比之措施,给学校施加压力.

应该说,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德育观是宏大的,也是站得高看得远的,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针对性.行政部门在做决策时,肯定也征求了德育专家和基层学校的意见,每年提出的德育实施意见应该说是慎重的.但上级的精神具体到学校特别是具体到每个学生时,是需要老师自己斟酌决定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上级的意见代表一种意识形态,教育行政部门实际上是在贯彻落实某种意识形态.

照理,德育应该是安静的,无痕的,潜移默化的,但由于各方的重视以及德育政绩意识影响,德育变得热闹了、气势恢宏了,变得好看了、好听了,投入多了、级别高了,但至于实效,则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作为基层的德育工作者,我们分明地感到活动多了,评比多了,检查多了,做材料多了,但离真正的德育也越来越远了;而且,为了应付检查,不得不“缺德”作检测等德育离初衷越来越远.

教育行政部门也有无奈,知道做得太多了、管得太多了,但不做意味着不作为、不管就是不重视.然而,上级管得太多、指导得太细,不利于基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没有德育自由,也便没有德育责任,基层的老师只要按部就班做就是了,责任也由上级承担.

另外,诸多领域的纷纷“进校园”,也让学校很无奈.我们似乎都有个误解,当某种精神丢失了,就一定得从娃娃抓起,好像一抓就灵;当某种文化式微了,赶紧走进校园、“占领”校园,好像将来一定能够开出灿烂的花等事实没那么简单,并不是所有的精神、文化和品质都得直接从娃娃抓起,学校更多的是做最基础的工作.

功利的德育——不能承受形式之重

德育意味着心灵的对话,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个体的尊重;德育因为有“德”而有力量.然而,令人忧虑的是,浮于表面的德育、形式的德育正以“主流”的面目出现在校园里,非常规的德育正变得习以为常.个中原因多多.

首先是作为德育任务的具体落实和操作者,学校不能不唯上.在唯上的过程中,不能不把上级的“一句话”演变成学校的一台戏.德育成戏,便注重表演.有的学校每学期都会搞些大型活动,事先精心组织和彩排,乃至邀请上级领导,级别越高动静越大,德育的效果过于偏重节目的精彩与否和演出的是否顺利.即使班内搞活动,一般也是在老师的“辅导”下精心准备,从主题到过程到台词,无一例外.至于什么是检验活动效果的标准,那当然是领导的评价了.领导评价高,效果就好;受到越高级别领导的好评,德育效果就越好.

其次是操作者的功利思想导致形式主义泛滥.学校德育的管理者为了名利不顾学生成长规律,用轰轰烈烈的德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展示丰富多彩的“德育成果”.月月有主题活动.不管这个活动在本月有没收到效果,到了下个月一样会更换一个主题,以显示主题的“多样性”.有活动,就要有方案、有过程、有结果,活动结束后,还要有书面材料和总结、报道.除了活动,还要搞课题研究、开展德育论文评比.由于德育要装的东西太多,德育无处不在,德育无处不抓,导致疲于应付,走向形式主义.

第三是德育缺乏真正的研究,导致用形式代替实质,用表演代替内涵,用取悦成人漠视学生的内心.老师很忙,负担过重.负担过重导致肤浅,不但没时间研究教法,甚至怎么教育孩子都无法静心思考.最应该懂得德育的,却无暇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找不到德育路径,最后,干脆变得漠不关心,为活动而活动,为材料而材料.再看看报纸杂志,看看那些德育经验,都不能不遗憾地感慨:无法复制.同时,也不无忧虑地想:德育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了吗?


狭隘的德育——因沉重而狭隘

应试教育之下还有德育乎?以班主任为例,更多的德育停留在纸上.因为要上交和接受检查的内容太多了.有没开展主题教育,看方案;有没上班队课,看备课;有没家访,看材料;有没找特殊学生谈心,看记录;班级文化有没更新,接受学校检查;德育阵地有没组织活动,看简报;班主任会议有没参加,看签名;卫生搞得怎样,接受少先队小干部抽查等为了加强班主任队伍管理,不少学校还出台了“班主任考核条例”,定期评选“优秀”“合格”班主任.班主任什么都管,心理负担很重、承受的压力很大.学校的很多活动的实际操作者都是班主任,忙于应付的他们疏于学习、疏于走近学生,最终只好简单化德育,把写好要写的材料当做是最重要的任务.

渐渐地,老师们习惯了推卸责任,而缺少了自责的勇气,习惯了埋怨学生,而缺乏反思自己的胸襟.事实上,学生问题的根源大多在教育者身上,但我们的德育是“遵命”德育,缺少自由,也便无须承担过多的责任.德育的瞎折腾是反德育的行为,是伪德育,作为一线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可谓深受瞎折腾之害,其中最重要的:一是做检测德育.不仅老师自己作检测,说检测话、做检测事、查重材料,还“引导”学生说检测话、写检测文章、开展检测活动.二是不研究德育.德育是一门学问,一个老师如果缺乏基本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工作中就会固执己见,不知道尊重学生,凭经验从事德育.殊不知,我们的教育对象是纷繁复杂的世界,用同一把钥匙是没法洞开其门扉的.

德育的狭隘,也源于老师本质上没有把学生看作是和自己平等的一员.除了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当下的教育机制也使学生必须服从、接受,必须统一、齐整等就像老师必须服从校长的指示,校长必须服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安排.真正的平等和尊重,至今还只停留在嘴上.

我们相信,摒弃了以上三种倾向,我们就能做出真正的德育.真正的德育是如水的,其柔软能拯救世界,能温润人心.

责任编辑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