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学老师

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553 浏览:67232

我小学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虽然走出小学20多年了,但他们留给我的印象依然是那么的清晰.

我的启蒙老师叫叶正成,他是一名转业军人,为人很随和.刚踏进校门时,我心里有些不安.报名时有一个叫虾人的小孩没有取学名,叶老师看了看他,打趣道:“你的眼睛这么大,是不是放多了牛?我看你还是在家里放牛算了吧.”虾人听后认真地说:“你叫我去放牛我就去放牛.”说完就往回走.旁边的人都笑了,叶老师也笑了,一把抓住他的手,然后摸了摸他的头说:“怎么能真的去放牛呢?看你人长得挺结实的,就叫叶祥杰吧.”当时,我就觉得这位老师挺好玩的,原来的拘谨与担心一下就消失了许多.

读小学时,大多数同学都怕老师,但也有些老师是很有意思的,同学们都愿意亲近他.记得有一位老师叫张绪共,他的住房在我们的寝室隔壁.他常常出些现在叫“脑筋急转弯”的题目给我们做,答不出来就要我们唱歌,答出来了他就给我们讲故事.虽然他没教我们的课,但我们都非常喜欢他.

最让我难忘的是我四、五年级的班主任刘谢彬老师.刘老师那时刚高中毕业,他身材高大,穿着十分整洁,做起事来雷厉风行,教书以严著称.记得在三年级时,有一次他代上我们班一节课.当时,我的同桌杜开华悄悄对我说:“上课千万别吵,谢老师好严的.”上课时,谢老师将双手叠摆在桌上,身子站得笔挺笔挺的,除了板书的时候一直保持这个姿势,弄得我一节课也只好坐得毕恭毕敬的.因此,他刚做我们的班主任时,全班没有一个不怕他的.但是,渐渐地,我们发现刘老师威严的外表下有一颗慈爱的心,其实他是很随和的.刘老师经常把自己从县城写来的作文书分发给我们看.那时能有一本作文书看是多么的不容易.捧着满是墨香的作文书,我们看得也格外认真,写作水平都大有提高.他教我们的两年时间里,从没有发过一次火.考完毕业试后,他最后一次把我们集中在教室里,虽然他和我们都是一个村的,隔得都不远,但是很多同学都哭了,因为大家马上就要上初中了,都对谢老师有些依依不舍.


读小学时,总觉得我们的老师是那么的崇高伟大和完美无缺!其实,我们的老师是非常普通的.因为他们大都是民办教师或代课教师,工资非常低,而且经常不能按时发放,有时一年到头都拿不到一分钱工资,所以家庭条件大都比较困难.为了养家糊口,教学之余他们要像其他农民一样,卷起裤脚去锄田种地.但是,他们在课堂上却是那么敬业.他们不会因为工资少或是不能按时发放而怠慢教学,更不会因为家事而耽误我们的学习.所以从这个角度说,他们一点也不普通.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发现,我们的老师也不是那么完美.他们的教学水平也不是很高,由于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他们的教学方法有点土,甚至还会在教学中出现一些错误,但这丝毫不减我对他们的深深敬意.是啊,正是这些大量可敬的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守着那份寂寞,守着那份清贫,才有我们祖国教育的今天呀!

值得庆幸的是,国家没有忘记他们.目前,我小学的老师有的考上了国家正式老师,没考上的,国家也通过各种渠道给他们转了正.眼下,他们的工资都能及时发放,而且都有了大幅提高,这是他们早就应该享受的待遇.

如今,那些教过我的小学老师大多都退休了.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和毕生心血都献给了教育事业.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几次想邀几个同学去看一下曾经教过我们的老师,但是十分惭愧,因为种种原因,这个愿望一直没能实现.有一次,我骑摩托车在路上碰到了教我四年级数学的姜方在老师.那时,他已经退休了,头发斑白,但一双眼睛依然那么有神采.我的数学成绩就是在他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注视下,一点点赶上来的.如果没有姜老师,我的人生很可能会是另一种模样.一看到姜老师,我马上停了下来,姜老师正好也要到镇上去,我便请他坐在摩托车后面,顺路捎他一程.当时,我还在镇上的中学当老师,于是,边上的人就问姜老师:“这不是中学的谢老师吗?你怎么认识他?”“这是我的学生,我教过他.”我明显感觉到了姜老师说这话时有一种自豪感.当时,我百感交集,没想到学生一声主动的招呼竟让他如此感动!

姜老师年纪大了,我怕他坐不稳,于是将摩托车的速度减慢.一路上,姜老师很关切地问起了我在学校的一些情况,不断夸我有出息.我说:“学生很惭愧,老师当年辛勤地培育我们,我却碌碌无为,没能干出什么大事业回报老师.”姜老师一本正经地说:“现在你也为人师表了,教师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好好教学生,老师是不需要回报的.”

我很清楚,这是姜老师的肺腑之言,也是所有老师共同的想法,他们只求自己的学生能够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并不指望学生回报什么.现在,我们国家的发展一日千里,但我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在教育方面尤其如此.尽管国家在不断改善和提高教师的待遇,但毋庸讳言,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的待遇和其他行业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但他们依然在坚守着,守着这份寂寞,守着这份清贫,默默地为祖国培养人才.(作者单位:九江日报社)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