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村校本教研的实践

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884 浏览:12257

【关 键 词】农村校本教研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B-0061-04

在我国,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开始对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教师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开展校本教研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求,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我们认为,开展针对农村地区的校本教研的实践研究是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十分重要的课题.为此,来宾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于2006年初向广西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申报了“推进农村校本教研的实践研究”课题.同年,经有关专家组审定,本课题被确定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A类课题.

一、研究方法与策略

本课题属应用性、实践性的研究,以来宾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为主干力量,由教研机构组织研究团队深入农村学校,在指导学校教师开展校本研究的过程中,探索如何建立、健全、推广农村校本教研运行机制.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以案例研究、叙事研究、比较法、文献法和问卷、访谈、观察等调查研究,并将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迁移为校本研修策略,如:主题研究、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参与学习等.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几年中,我们多次组织总课题组成员、子课题组负责人及校本教研基地学校负责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研修,查阅了大量研究文献,数次组织骨干力量开展调研和督查活动,研制了多种考量形式和工具调查了解校本教研的实施状况,广泛开展了各种教育科研交流活动,为课题研究的推进和成果的真实可信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本次课题研究过程遵循的技术路线为:调查了解→发现问题→课题检测设→理论论证→探究策略→实践验证→撰写报告→推广普及.主要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准备阶段、实施研究阶段和总结推广阶段.

二、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形成了一套校本教研机构的运行机制与策略

1成立机构,整体联动

校本教研机构的建立必须能促进和协调各区域、各学校、各教研组的整体推进,各县区教育局长和校长都必须是校本教研的主要负责人.来宾市在校本教研课题实验过程中,分别成立了市、县、乡(校)级课题领导小组、课题指导小组以及子课题研究小组,各级机构职责分明,目标明确,层层把关.各教研机构的成立为校本教研的有效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既有宏观规划又有具体落实,确保校本教研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地整体联动.

2建立机制,制度支撑,确保有效实施

本课题在实验过程中,市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校本教研工作的指导意见》、《来宾市校本教研工作评估方案》、《来宾市教学质量与教育科研评价方案》等相关管理制度和指导性方案.市校本教研领导小组还把以“主题教研”为主要载体的教师成长项目作为来宾市教育“十一五”规划十大项目之一.机制的建立为校本教研的有效实施打下了强有力的保障基础,各县政府、教育局也极为重视校本教研工作,积极召开相应会议,出台相应政策和措施,各学校热情地投入校本教研的实践和探索之中.

3构建高效教研网络,全面推进校本教研

为促进校本教研的开展,教科所作为校本教研核心机构还构建了“教科所—教研室—科研处(室)—教研组—课题组(备课组)—教师”的比较完备的纵向网络,并通过教科所与全国各地的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校建立协作关系,各高中与区内外学校建立合作科研关系,乡镇中小学积极开展区域内联片教研,形成了校本教研的横向网络.校本教研在纵向网络的组织和牵引下迅速地在横向上延伸和扩展,促进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实现科研资源共享和办学品位提升.

4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培植校本教研领军人物

校本教研中的专业引领不能缺少“外援式”的“洋专家”,也不能缺少自己培植的“土专家”.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中教师采用最多的相互研究提高的方式.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来宾市先后组建了骨干教师讲师团,启动了来宾市“名师工程”项目,改革了学科中心组的组织和活动形式,还不定期地举办教育科研骨干培训班.课题开展以来,先后评选出来宾市“教坛名师”20名、“学科带头人”30名、“教坛新秀”30名,有15名中小学教师被评为“广西特级教师”,他们不仅是校本教研的积极参与者,同时也是来宾市开展校本教研的引领者.

5改进教研员教研方式,在深度上对校本教研进行引领和指导

教研员是学校校本教研的引领者,学校、教师都希望得到教研员的资源扶持和方法指导.我们的教研员深入教学低位,从低位上参与研究,在实践中发现真问题,在与教师的共同研究中,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全程参与研究过程,及时跟进实施引领,悉心指导研究方法,不断总结研究成果,从而达到资源共享、智慧共生、成果共享的目的.

6实施过程调研和评估,促进校本教研健康发展

实施校本教研过程调研和评估是修正目标、调整策略、完善措施、深化管理的重要手段.调研和评估的目的在于追求实现其调控功能和激励功能.通过调研和评估,让教研组、教师看到自己的成长与发展,以更高的热情参与其中,并在不断参与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在课题实验过程中,市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建立了巡查与指导机制,由组长牵头,带领以教科所教研员为成员的调研小组,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对学校的校本教研情况进行调研与督查.在调研活动中,调研组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召开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等座谈会,深入课堂听课、评课等,参与教研组、课题组的教研活动,检查校本教研的开展情况和效果,对调研的情况及时通报,树立典范,纠正不足.在评估中,我们把校本教研的评价与其他教育科研评价紧密结合,《来宾市教育科研工作制度》、《来宾市校本教研工作评估方案》等与课题研究、教育教学等相关制度互为补充和完善,同时规定对校本教研开展得不好的学校,在每年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时,尽管总分比较高,也要降格以评.对教师的评价则将教师参加校本教研的情况与教师的评优、晋级、续聘挂钩.有效的调研和评价促进了校本教研健康良性地开展.(二)发展了一套有效的教师队伍培养机制与策略

1做好自我反思,做到“三思”、“三写”

反思教学活动要做到“三思”:教学前反思备课思路,寻找最佳上课方案,提高备课的质量;教学中反思教情和学情,及时改变教法,提高课堂的质量;教学后反思课堂实践,总结经验和不足,提高教学能力.提升认识活动要做到“三写”:要求教师每周写一篇教学后记,每月写一个教学案例,每学期写一篇教学论文.

2做实集体研讨,做到“四研”、“四有”

“四研”即研讨一篇教改文章或一位本校教师的经验;研讨一节公开课;研讨一个单元的教材内容;研讨一周测试的试题.“四有”即有规定的时间,有固定的场所,有全员的参与,有详细的记录.

3落实听课制度,做到“两开”、“两记”

“两开”,一是指“开门听课”,任何一位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听其他任何一位教师的课,“开门听课”每学期要达到15节以上;二是指“开窗评课”,听课后,要求听课教师要与上课教师敞开心扉交流,评课时要“打开天窗说亮话”,要求评价至少有一个优点和一个不足,即“1+1”式评价.听课中的“两记”,一是记录上课教师上课的内容和方法,二是记录自己对本节课的评价及听课的体会.

4实行新老结对,做好教师培养工作,做到“五互”、“五常”

新老教师各展其长,互帮互学,协同作战,是形成一个充满生机的战斗团队的必要条件,也是学校人力资源得到优化的主要标志.“五互”包括:“互结对子”,先由新教师主动寻师,再由教研组协调牵线,最后学校下文确定,使每一位新教师都能和自己“中意”的指导教师结成“对子”.“互相切磋”,即新教师主动向指导教师请教有关教学的设计、方法及难点、疑点,指导教师也应毫无保留地向新教师坦诚自己在这些方面的想法和建议.“互看教案”,即每一个教案写成后,在正式上课前,新老教师都应主动地看对方的教案,以便更好地修改完善自己的教案.“互相听课”,即新教师原则上在每一节新课前,尽量先听指导教师或其他教师的课,每学期听指导教师的课不少于20次,指导教师也要尽量听新教师的课,每学期不少于8次.“互为评价”,即每学期结束后,新老教师都要对“新老结对”工作情况进行总结评价.“五常”即常问好、常交心、常提醒、常帮忙、常鼓励.

5重视专业引领,做到“一引”、“一促”

“一引”是指引进校外专家、学者或骨干教师的指导;“一促”是指促本校教师自觉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并运用于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之中.

6实行校本教研的评价奖励制度,做到“六查”、“六评”

“六查”、“六评”即每学期检查教案2次,主要看每周写教学后记的情况,并评选优秀教案;每学期交5篇案例分析和1篇教学论文,并评选优秀教学案例和优秀教学论文;每学年检查“微型课题”的实施情况,评选优秀“微型课题”优秀成果;每周检查各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活动开展情况,每学年评选教研活动先进单位;每学期检查听课记录2次,并评选优秀听课记录;每学期检查“新老对子”工作情况,并评选优秀“新老对子”.

(三)创新实施几种适合学校和教师发展的校本教研方式,凸显校本教研特色

1主题式校本教研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主题式教研是克服传统教研弊端的有效手段.以来宾市兴宾区第三小学的主题式教研为例,“问题研究、主题研究、专题研究和课题研究”两个部分、四个层级的教研有如下建构:

第一部分是“问题的产生”,是基础结构.问题产生的途径都是教师平时的教学常规工作,从各种途径产生的问题由教师记入《教学问题记录本》,再把教师的《教学问题记录本》录入学校的“教学问题资源库”中.第二部分属于“问题的解决”,是主体结构.

四个层级的教研活动如下:

问题研究——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教学工作中要提高自己的问题意识,增强自己对问题的敏感性,不但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且要善于挖掘问题;要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力争做到“发现问题有价值、分析问题有深度、解决问题有力度、问题处理有效果”.对一般的教学问题由教师个人单独解决,并认真填写《教学问题记录本》,学校再把教师的《教学问题记录本》录入学校的“教学问题资源库”中.

主题研究——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教学主题是指教师在同一学科的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共性问题,涉及教学内容或学生知识能力的某一方面的不足,具有普通性和集中性的特点.教学主题研究由教研组承担,教研组可选择学校从教学问题资源库中归纳出来的主题进行研究,也可以根据本教研组的实际自行拟定.主题研究的程序一般按照“主题讨论→主题实证→实证反思→再次实证→研究结论”来进行,采取多回合的研究,促使问题得到深入研究和圆满解决.主题研究要立足于实践,用实践证明检测设,研究结论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教研组长负责主持本组的主题研究,认真填写《主题研究记录本》.

专题研究——跨学科的教学会诊.教学问题会诊应确定一个中心专题,会诊专题在教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教学问题中经过提炼、合并、升华而产生.会诊的专题应该是各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由学校教导处从教学问题资源库中分析、归纳后确定.教学问题会诊是围绕一个专题,抽调各学科的骨干教师集中进行会诊,每次参加会诊的教师以10人左右为宜.会诊时要指定一名主持人和记录人,一般按“查摆现象→分析原因→寻找对策”的程序进行.每次会诊结束后,学校要打印会诊记录表,及时发放到各教研组,让全体教师共享资源.

课题研究——骨干教师的集体攻关.鼓励教师申报承担各级别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方式解决教育科学难题,形成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群.

在来宾市兴宾区第三小学实验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带领全体教师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归纳、提升,逐渐形成了以“教育教学问题”为核心内容,以课例为载体,以“同伴互助、个人反思、专业引领”为主要手段,具有鲜明特色的“主题式”校本教研模式.2基于网络媒体的校本教研

利用学校的校园网建立学校教研平台,教师的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听课评课均可在网上完成,校园网与远程教学资源网、因特网对接,教师可通过网络搜集信息、传递信息、交流信息,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网络式教研与传统教研方式相结合,使校本教研更具有灵活性和实效性.来宾市象州中心小学就是以“广西乡镇现代教育资源中心工程”项目落户学校为契机,自筹资金建设校园计算机网络和学校网站,通过网络平台对教育教学录像及讲座进行观摩,结合个人教学进行评课议课;利用论坛开展教研活动,进行集体备课、评课、教学经验交流;建立网络教研夹;通过管理软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管理,掌握教师登陆网站和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的情况,及时进行监控和指导.

3联片式校本教研

联片校本教研是以一所学校为中心,联合片区内各校,重点研究解决所在片区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共性问题,是实现不同学校优势互补的一种有效的教研组织方式.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倡导各县(市、区)努力培植优势学校,开展联片教研,形成以忻城县古蓬中心小学为代表的“中心校—各片区—各村校—各教研组长—老师”五级一线的联片教研形式.这一教研网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中心校到中心教研组、中心校到村完小、村完小到教研组、教研组到教师,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群体互动,和谐发展.每个层级有专人负责,并制定相应的研究制度、工作计划、内容、措施和考核方案,确保各级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其主要运作方式为:建立领导协调机构,确保联片教研有效开展→确立研究主题,开展联片会诊→敞开课堂教学,加强合作交流→加强联片磨课,注重过程优化→组织精干力量,实行送教到校.

(四)探索出一条实用的校本教研团队建设方略

针对当前教研团队构建中出现的要求简单、管理粗放、团体松散、研究放任、方向漂游等问题,在课题实践伊始,我们就组织教科研骨干力量做了广泛的思想动员和深入的交流研讨,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尝试,形成了武宣县中学教研沙龙和教研智囊小组、来宾市四中规范化集体备课小组和柳州地区民族高中名校名师引领小组等研修团队,以科研小组、教师沙龙、研究联盟、教研俱乐部等形式出现,以培育团队精神为核心,以自主性、合作性、开放性、专业性为主要特征,为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团队建设方略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校本教研团队的建设关键在于培养四种意识(自觉、有效、以校为本和创新)和处理好三个合作关系(在团结协作的氛围中提升自我;以多方面的资源共享,共促发展;以专业的引领,打造精英团队).构建有效教研团队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复杂性、综合性、生成性等特点.在团队行动的过程中需要一边研究、一边发现、一边完善,在“研究、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的科研之路上不断探索中前进.


(五)培养了一批校本教研基地学校和骨干教研队伍

建立实验基地是课题实验得以顺利推进的措施之一.在校本教研课题实验过程中,我们确立了校本教研基地学校21所,另有自治区级校本教研项目基地学校3所,广西第一批基地教育科研基地学校3所.这些基地学校是从教研基础较好、师资力量较强、科研氛围较浓厚的来宾市各中小学中遴选出来的.

实践证明,基地学校建设不仅积极地影响、辐射和带动了相关学校校本教研的开展,而且在创建基地学校的过程中还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单位、优秀教师、优秀成果.来宾市教科所先后被评为广西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广西“校本教研”项目先进集体,被教育部国家教师发展基金会确定为教育科学研究基地组织单位,来宾市第一中学、来宾市兴宾区实验小学评为广西校本教研先进集体,部分市、县级教研员获得国家级、自治区级教研先进个人荣誉,更多的校本教研优秀成果获得奖励和推广.在2010年底的广西“校本教研”项目经验总结交流会上,来宾市教科所作为全区唯一的教科所代表单位作校本教研经验介绍,还受邀参加区外校本教研经验交流,广东省湛江市专程到来宾市参观学习.2011年,来宾市教科所、武宣县中学的校本教研经验成果被广西“校本教研”项目单位推荐由《广西教育》杂志公开发表.课题组成员周咏冰老师撰写的论文《让学生在“植树活动”中感悟数学思想》发表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刊物《小学数学》2011年第3期上.同时,更多的教师在本次课题研究中获得快速成长,总课题组成员、各单位校本教研项目负责人、子课题负责人等成为来宾市骨干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

三、研究反思

校本教研核心精神的体现不甚理想

我们发现,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来宾市大多数学校已开始重视教师的学习和研讨,注重引导教师的教学反思,重视骨干教师的引领,也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但是,学校在引导教师对校本教研核心精神的理解上,差距还较大,教师对校本教研的基本内涵的理解,仍存在不少误区.此外,教师负担过重,直接影响了教学研究的开展;经费和资料不足,制约了教师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二)不同的学校的校本教研氛围差异较大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凡是教师精神面貌好的学校,校本教研氛围浓厚,反之则一潭死水.在一些学校中不少教师在其学历达标、职称评上后,教研、培训、科研的热情陡减,校本教研只是部分教师的事情,未能体现校本教研的主体性.

(三)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教师群体间互动的实效性有待提高

校本教研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这一点得到绝大多数教师的认同,多数教师愿意与同行探讨和交流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希望多参加有关教研活动,但涉及到具体内容时,却发现其在主体精神和研究能力上存在欠缺.主要表现在:一是教研内容几乎都是围绕教材教法,源于自己的问题过少,校本教研的核心内涵未能真正体现;二是教师对围绕课例的教研高度认可,说明其喜欢模仿、缺乏创造性;三是教师们的反思文章写得很多,但在内容上似乎多数只是自己回顾有关疑问或问题,而不是在某种困惑的驱动下,为解决问题的行动研究,说明教师的研究能力不足;四是从教师群体视角来看,相当多的教师将自己局限在任教的学科领域,全方位互动的现象还不明显,认为“隔行如隔山”,其他学科的教研与自己无关.因此,如何在校本教研的理念下,激发教师的主体精神、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提高教师群体互动的实效、营造良好的教师文化,成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一个重要课题.

教研中学科差异、学段差异明显

无论从教师参与调查的情况、还是教师对教研成效的反映来看,来宾市校本教研偏科现象非常明显.校本教研主要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几个中考、高考学科,其他学科如音乐、美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小学科的研究积极性不高.从一些学校教研活动安排上可以看出,音乐、美术、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等小学科教师除参加技能比赛、演出等活动外,涉及自身内涵发展的活动基本没有.这种情况明确显示了中小学教研偏向考试科目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存在问题.此外,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校本教研中,以初中学段最为薄弱.学校领导对教研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是小学、高中高于初中.如何提高初中校本教研的质量应是我们今后关注的重点.

(五)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实践

一些机制的作用机理、构筑过程、操作策略、反馈修正等有待进一步思考,比如,如何围绕学校和教师所遇到的真实的教育教学问题而非校外机构或单位所要求或布置的问题开展研究?如何在分析经验与问题基础上,将校本教研与学校原有的教研制度有效整合?如何在校本教研中实现“伙伴共生”的合作的教师文化,从而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些都是校本教研制度本身所无法回避的问题.(责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