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教师学术评价的问题与

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003 浏览:97304

[摘 要]科学、合理的教师学术评价对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忠实于自己的办学定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教师学术评价存在功利性、片面性、简单化和行政化等问题.改进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教师学术评价,一是要将教学学术作为教师学术评价的核心内容,二是要加强教师学术评价制度建设,三是要改进教师学术评价的方法.

[关 键 词]地方高校教师评价学术评价

[作者简介]陈忠勇(1969- ),男,贵州毕节人,毕节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贵州毕节5517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毕节试验区高等教育特色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YJA880013)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062-02

高等学校是学术组织,学术活动是高等学校的基本生存方式.地方新建本科高校作为我国高等学校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怎么写作职能的实现,必须以学术活动作为基础.教师作为高等学校学术活动的主体,对其评价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学术评价

“学术”一词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学”,即学问,偏重于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是“术”,偏重于应用,“学术”既表示理论的知识,又表示应用的知识,是知识的两种形态,是对主客观世界的理性思考与认识,包括对真理的探求和应用两个方面.学术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学术机构或人员的学术目的、学术过程、学术成果、学术媒体展开的价值判断活动.换言之,学术评价是指衡量学术活动及其相关事项的作用、影响或价值.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学术评价分为不同的类型和层次.从评价对象上分,有学术计划评价、学术项目评价、学术机构评价、学术人员评价、学术成果评价和学术媒体评价;从评价内容上分,有自然科学技术评价和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从评价层次上分,有国家学术实力评价、省市地方学术实力评价和基层学术实力评价;从时间上分,有前期评价、中期评价和后期评价.本文以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教师学术评价作为研究对象,属于学术人员评价的范畴.

二、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教师学术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功利性.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教师学术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彰显学术的精神,客观公正地对待教师,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处于弱势地位,为了迅速提升核心竞争力,往往会频繁地对教师进行学术考核与评价.但是,由于评价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承载过分强烈的功利性目标,致使学术评价异化为学术评比,学校和教师看重的是能够带来直接利益的科研经费的数量、科研论文的数量与级别,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则未能受到应有的关注.

2.片面性.欧内斯特·波伊尔将学术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发现的学术,二是综合的学术,三是应用的学术,四是教学的学术.在他看来,不仅基础性、原创性、综合性的研究是学术活动,运用科学的基本原理去解决实践问题的活动以及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学术活动.欧内斯特·波伊尔的观点得到了世界高等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对我们理解学术的内涵具有重要启示.如果把学术活动仅仅理解为对真理的非实用性的探索或者仅仅把学术理解为基础性的研究,则大大消解了高等学校进行学术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地方新建本科高等学校大多定位于教学型、应用型、怎么写作型本科高校,因此,对教师的学术评价应当综合权衡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怎么写作方面的贡献,重点应当放在其对教学的贡献上.但是,由于对学术内涵的片面理解以及教学学术难以量化,导致教师学术评价大多演变为对教师科研业绩的评价,造成广大教师重视科学研究而轻视教学工作,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证.

3.简单化.学术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专业人才和适当的程序,需要丰富的经验、卓越的智慧甚至需要同情心.教师学术评价不仅要衡量其学术水平、学术成果,而且还需要考察其学术品质.但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教师学术评价往往采用简单化的做法:一是指照搬研究型大学教师学术评价的模式或方法,脱离自己的办学实际和办学定位,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甚至将教师逼上“绝路”,造成学术失范和学术泡沫.二是指简单地使用量化的评价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明了,便于操作,能促进教师多出成果、快出成果,但是这种单纯注重学术GDP指标的做法缺乏充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造成教师只重数量、不重质量,为了追求“高产”而不顾学术的规范.

4.行政化.学术评价行政化是指原本应该由学术人员来制定评价制度和评价标准并主导的学术评价活动,演变为由行政人员利用行政的力量,依据行政的逻辑,采取行政管理的方式主导的活动.传统文化的影响、政治经济体制的制约、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学术评价行政化的产生的基本原因.在高校的学术评价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本来应该是学术权力主体,包括学术研究群体和学术研究个体.但是,近几年来,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教师学术评价活动中,行政管理机构主导评价活动,制定评价制度和规则,过度地采取行政管理的办法参与或主导学术评价活动,行政性因素在评价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评价中的学术性因素越来越淡化.学术评价行政化带来了暂时学术成果的迅速增多,学术研究的热情急骤高涨,为学校的学术管理活动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教师学术评价的行政化亦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学术研究的风气变得浮躁,大量学术垃圾产生,创新性的学术成果减少,学术生态受到严重破坏.

三、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教师学术评价的对策

1.以教学学术作为教师学术评价的核心内容.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应当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办成教学型、应用型的本科高校.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往往有意无意地效仿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模式,偏离自身的办学定位,导致本应作为学校中心工作的教学活动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人才培养质量下滑,学术泡沫和学术垃圾滋生,学术环境恶化,学校的生存空间变小,多样化、特色化丧失,造成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偏离自身办学定位的原因,既有源于外在的控制而产生的“身不由己”,也有由于办学基础薄弱而导致的“力不从心”,更有由于认识模糊而导致的“随波逐流”.要使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回归其办学定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矫正其学术评价的目标取向,彰显教师教学学术的价值.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欲彰显教师教学学术的价值,必须批判“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的“不痛不痒”提法.“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的提法,表面上看,充满道理,但认真分析,却是主次难分.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教师可以、而且应该从事科学研究,但基于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发展定位,其科学研究主要应为教学怎么写作,对地方新本科高校来说,应当将教学学术作为教师学术评价的核心内容.2.加强教师学术评价制度建设.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一种规则或规则体系,它能够有效化解纠纷,减少成本,抑制机会主义蔓延,是社会发展的内生变量,其代表人物道格拉斯·C.诺思曾说过:“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规章制度以其特有的行政强制性和纪律约束力,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和规范作用,可以统一组织成员的思想认识,保证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沿着既定的目标运行.


学术评价制度对学术活动的开展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和规范作用.“好”的学术评价制度可以增强学术主体的权利意识、自主意识和创新意义,提高学术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术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而“坏”的学术评价制度则会成为学术主体学术活动的牢笼,压抑学术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甚至成为诱发学术腐败的温床.近年来,在外部评估和内部提升竞争力的双重压力下,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纷纷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学校发展定位制定了一系列教师学术评价规章制度,内容涵盖职称评审、论文发表、科研奖励、课题资助、学术交流、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遴选等.但是,目前各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远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学术评价体系,学术评价标准和评价规范尚欠完备.当前亟须建立对教师教学学术和社会怎么写作学术的评价制度,使教师学术评价制度构成完整统一的体系.

3.改进教师学术评价方法.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有利于评价目的的实现.如果评价方法不当,可能会导致事与愿违.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教师学术评价方法的改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定量评价方法与定性评价方法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是两种重要的评价类型.定量评价重视量的方面,用数字说话,精确、明了;定性评价重视质的方面,概括性强,意义明确,任何事物都同时具有质和量的规定性,两种评价在单独使用中都会有局限性,在教师学术评价中应强调将定量的评价与定性的评价相结合.(2)坚持分类评价.教师学术评价作为一种衡量教师学术能力或学术贡献的手段,应该有一定标准,但是由于评价对象的复杂多样性,这就需要对评价对象进行分类,使评价对象具有横向的可比性,使评价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准确性.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纯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等应当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指标.(3)注重公开、公平和公正.公开是手段,公平和公正是目的.只有公平、公正的学术评价,才能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学术氛围,推进学术健康发展.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教师学术评价要避免“学霸式”和“官僚化”的评价,采用、公开、公正的评价机制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李伯重.论学术与学术标准[J].社会科学论坛,2005(3).

[2]叶继元.学术规范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美)欧内斯特·波伊尔.学术水平的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A].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日本、英国、联邦德国、美国、俄罗斯教育改革文件和报告选编(第五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汪洪涛.制度经济学:制度及制度变迁性质解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