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讨·运用

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64 浏览:7788

自课堂教学改革以来,种种陈规陋习逐渐被打破.顺应时代潮流,追求课堂教学高品位已经成为众多教师努力的方向.自去年,笔者就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在教学中,强调自学、讨论和运用,经过近两年的试验,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产生了一些想法,这里一并提出来,希望同行赐教.

一、具体做法

第一步,自学.

自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获取知识的有效手段,因此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具体做法是:在向学生阐明学习目标后,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或生字表扫清文字障碍,读熟课文,感知课文,发现课文中的问题.能自行解决的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记录下来,以备在第二步讨论中解决.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给个别学生解疑答难,并以此了解学生自学中的难点和疑点,以便心中有数.

开始采用这个方法时,大多数学生不大习惯,作为教师要耐心引导,教给他们自学的方法,如怎样提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等.教学《包身工》一文时,笔者教会学生如何提出如下问题:快速读课文,作者写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选取了哪些材料?不是说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吗?怎么只写到五点钟上班就中断了呢?再读课文,还有没有呢?文章不仅写了几个反映包身工悲惨生活的生活场景,还有别的内容,都是些什么呢?为什么描写了包身工的悲催生活,还要议论包身工制度?这样,给学生做出示范,然后再让学生自学.有时还可以提示学生问题在哪一页、哪一段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最终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学会了自主发现、自主探索.

第二步,讨论.

讨论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通过自学,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但是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就会产生不同的见解,有的甚至会得出相反的结论.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进一步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该让他们有个讨论的机会,让他们互相切磋,相互交流,明辨是非,取长补短,求得正确结论.这样做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不仅使学生消化吸收知识,而且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有的放矢地启发、引导和解惑.


讨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学生之间的讨论;另一种是师生之间的讨论.这一步的具体做法如下:

先让学生将自己在自学环节中记录的疑难问题展示给全班同学,由学生自发组成小组(对同一问题产生兴趣的为一组)进行讨论.这时教师可巡回启发诱导,也可以参加某个小组的讨论,及时发现学生讨论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因材施教.然后让一个讨论小组的代表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如果这个小组回答得非常令人满意,也不要轻易放过去,还要问一下其他小组有无不同意见,如果没有这个问题就可以过去了,不需要教师再讲解.如果这个小组回答得不完整或有错误,可让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或纠正,如果还不完整或有错误的话,这个问题就是教材的难点了,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在讲解时,除了给学生补充或纠正外,还要向学生讲清补充或纠正的理由,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步,运用.

运用就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学到的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中,并使之转化为智能技巧,从而使学习不断深化.大纲明确规定,语文教学最终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但学而不用或学而不知如何用则是目前大部分学生存在的致命弱点,这是怎样造成的呢?笔者认为很重要的一方面在于我们课堂教学上的缺陷,课堂上从不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却要求学生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岂不是天方夜谭.因此,要认真扎实地搞好这一步.

其实语文学科的知识运用内容很广,涉及到字、词、句、段、篇等各个方面.那么,作为教师,一定要设计出有目标、有层次的练习题,进行分类指导,分层练习.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按照教学目标将题目分为针对性练习、延伸性练习、提高性练习.针对性练习要求全体学生能独立完成,熟练掌握;延伸性练习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中下等程度的学生在点拨下也能掌握;提高性练习不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但是在点拨下要能理解.总之,设计练习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通过做练习,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二、课改的成效

第一,较好地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把以教师的“教”为主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把单纯的知识传授变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目前,大部分学生都学会了学习.

第二,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经过近两年的训练,学生已学会看书,并能独立地分析解决教材上的问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第三,活跃了课堂气氛,发展了学生智力,培养了学生能力.学生通过自学,对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所以在讨论时能各抒己见,相互争论,相互学习,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两点想法

(一)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

有人把教师比作编辑、导演和演员.笔者认为这比喻很好,既然是编导,就要注重艺术风格;既然是演员,就会体现一定的表演风格.在设计教学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当一个好编导.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精心设计一些难易适中的题目,调动全体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充分考虑如何开拓广阔的天地,让学生施展才能,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取得良好的总体效益.在组织教学时,教师要做一个好演员,不要有太强的表演欲,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教师要以虔诚的态度耐心地听取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尊重所有的学生以自己特有的个性参与到课堂生活中来,千万不可以用参考书的结论去统一全班学生的思想,对同一个问题,应允许大家有不同意见,只要他们能讲得合情合理.教师要寓讲解于讨论之中,目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传授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以提高自学能力.总之,教师的作用是当好称职的“编导”、大度的“演员”.

(二)要认准改革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课堂教学改革”已被喊了好多年了,但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重讲轻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理解轻运用等现象.这说明还有许多老师没有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已到了不改不行的关头,还需要学习新理论、新方法.众所周知,今天的中国需要的是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的人才,而这种人才用以前那种教学方法是很难培养出来的,形势逼着我们必须改革,否则,早晚将被淘汰.那么,怎么改?笔者认为,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在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同时把着眼点放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上.近年来,笔者在教学中,一直遵循“少、精、活”三个字.“少”就是课堂上教师少讲几句,把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精”就是教师解说教材要精当,讲解的语言要精炼,做到简明易懂,引人入胜;“活”就是灵活使用教材和教法,注意启迪思维,抓好思路,引导学生怎样学习,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课改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在改革大潮风起云涌的今天,笔者希望所有的同仁都能顺应时代潮流,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教法,早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张宗云江苏省邳州市中等专业学校22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