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生代学生的德育教育

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99 浏览:7186

我国一般将1980年之后出生的人群称为新生代,以此来表明这一代人与之前群体在生活方式、个性特征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明显不同.中小学教师是最先感受到新生代群体特征的专业工作者之一,他们在对80后的学生的教育中发现了其与之前学生的不同.这些新生代的学生的出现为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要求教育工作者只有在了解这些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的调整自身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同时新生代是一个宽泛的人群界定,其中的80后、90后与00后的学生都表现出了相互迥异的性格特点,并且同龄的学生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一情况说明对新生代学生的教育在难度上不断增加,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挑战.本文首先分析了造成新生代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基础,而后阐述了在该情况下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探讨教育工作者如何更好的对这些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新生代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基础

中国的新生代群体因其独特的特征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种特点表现为其与80年代之前出生的群体在生活方式、个性特征和价值观上有很大的不同,并且这些群体内部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一情况具有深刻的社会基础,主要是由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第一,社会转型的影响.上个世纪50年代由德国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提出了代际差异理论,他认为“代”是在社会与历史过程中具有共同位置的一群人,这种共同位置使这些人具有相似的经历,并使他们具有类似的思考、体验和行动模式.也就是说社会的转型与变迁会带来代际的差异,这也是新生代受到关注的主要原因.廖小平认为改革开放是引起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的主要原因.

第二,外来文化的影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中国之外的文化观念,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文化也开始更多的渗入到中国,并不断的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融合和冲突,对中国人,尤其是其中新生代群体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塑造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新生代的学生群体在网络等方面的信息工具的使用上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对外来文化也具有较高的包容性和接受程度.

第三,个体成长环境的差异.个体在价值观的形成上会受到其所处的生活环境的影响,经历相同事件的个体会因自身所处的社会阶层、性别、种族或是国家文化等因素的差异而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和接受这些事件,从而产生同一代群内部的差异,有时这些差异在程度上甚至超过了代际差异.新生代成长的年代也是我国社会阶层不断分化的时期,社会阶层的不同常常代表着不同阶层的群体之间在收入水平、富裕程度、接受教育程度、社会声望、生活方式、社会评价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现在广受关注的“富二代”、“农二代”、“穷二代”和“官二代”群体都是社会阶层多元化的一种外在体现.出身不同阶层的新生代学生具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社会网络(关系),在价值观、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均存在差异.

从这两方面来看,新生代学生价值观很大程度上来自中国的社会变迁,而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全球化等方面的社会变迁依然处于不断深入的阶段,这说明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遇到的学生会具有更加多样性的特点,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德育工作中具有更多的包容性,并以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方式来完成德育工作,以此在新生代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起到导向作用.

二、新生代学生价值观多元化情况下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新生代学生的这些特点一方面使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在新的时期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德育教育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其更加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要求的重要教育方式.具体而言,面对新生代学生的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

1.德育是塑造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教育方式

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生选择有正确的导向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青年学生有正确的导向作用,促进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实现人生价值.学生一般处于成长期,这一阶段的个体常常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可塑性,同时新生代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心理上则表现为仍比较脆弱和浮躁,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该时期的学习生活会对学生的性格塑造和核心价值理念形成具有巨大的影响.

2.加强德育教育是构建主导价值观的必要途径

每个时代都需要一种能为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并以此作为人们行为的导向,去协调他们的行为,推动社会稳定发展.当前的中国在文化与价值观上呈现出多元共存的现象,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冲突与交融.在价值多元且彼此冲突的情况下,更需要一种主导的价值观念系统来使多元价值之间保持合理张力.就学校教育而言,构建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主导价值体系,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核心,不至于在多元价值选择中产生迷失.

同时,文化的多元化与全球化是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方面无法抗拒经济繁荣的诱惑,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经济强势国家对其进行的文化渗透.在这种情况下,既要提倡拿来主义,又要对外来文化保持必要的警惕,以防止文化的多样性损害其对国民的精神号召力,这也是学校的德育教育必须构建主导价值观的重要理由.

三、新形势下的德育教育创新

1.研究新生代学生的新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80、90后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生往往有比较强的自我独立意识,(下转17页)

(上接9页)这就意味着传统的主要以“道德劝告”加“纪律规训”的德育教育方法可能难以引起新生代学生的共鸣,甚至有可能激发逆反心理,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起一种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学生本位”的教学理念.这必然也对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2.注重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目前我国学校的德育教育过于关注教育的“过程”,即注重培养学生品德的形式,却忽视了品德的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形式主义突出的问题,而道德教育应该是形式与内容的相互统一.德育内容体系具有动态性、广泛性的特点,在德育教学中灌输过于抽象的道德原则常常会难以被学生理解,只有当学生的心理水平特别是抽象思维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才可能收到效果.因此,德育内容的编定首先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青少年身心发展到了什么水平,社会生活经验积累了多少,这些都制约着青少年的接受能力.

3.德育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德育教师要教会学生选择,以发展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与实践能力为重点,而这需要教师从训导者的角色转变为顾问、指导者的角色.因此,道德教育试图仅以讲解、说服、灌输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灌输是远远不够的.它要求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真正地、平等地善待学生,须知学生才是其自己德性的创造主体.在教会选择的道德教育中,需要学校和教师对学生有宽容之心,这是德育教师的必备素质.具体地说,学校与教师不能更多地对学生宣布一些道德戒律,而应该提出一些允许学生思考的道德要求;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导向性意见,而是首先倾听学生的各种想法;不要强求学生接受学校与教师的立场,而是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对学生作出一锤定音的道德裁决,而是进行富有启发性的道德评价.


4.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深化德育教育

新生代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个性上也更加敏感,所以教师需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及时发现问题,更好的利用即时发生的事件来进行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这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谈举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所作所为.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或课余时间细致观察全班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要事事留心、处处注意、时时观察,尤其在学生最不经意的时候观察他们的行动和情绪变化,以更好的完成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的引导.

5.引导学生理解德育的意义

德育的本质意义就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道德人格.如果我们从德育本质意义出发来理解德育,那么学校的德育教育就会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性、愿望的尊重结合起来,调动他们作为道德参与者的积极性;就会激发他们完善自我、改造社会的热情;就会唤起他们自我教育的欲求;就会鼓励他们不仅做先进道德思想的理解者、接受者,而且做先进道德思想的探索者和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