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课题写好教育文

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239 浏览:19934

微型课题是当前中小学教师开展研究的一种普适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径和载体.笔者对微型课题研究亲力亲为,并在南通市范围内发起、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微型课题研究“运动”.(有关情况可参见2008年第2期《天津教育》载《冯卫东谈微型课题》一文,或2008年第5期《人民教育》载本人《微型课题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一文.)

经由大量的研究活动,我认为,微型课题是教师为解决一个具体的、较为微观的现实问题而建构和确立的“具体而微”(具有一般课题大致体式而相对较小)的研究课题.它往往会用到常规课题研究的一些研究方法,又相对简单,不追求方法自身的严密性.它与实践操作或行为改进紧密互动,又有机融合,更注重过程本身.它不强调研究的学术性、规范性,较为自由,是一种平民化或草根化的研究样式,因而不(一定)需要教育或学校行政以及科研机构的认定,倡导自主、自立、自为、自用.它怎么写作于教育实践者的日常工作,但又在实践的反思、经验的积累中养成理性智慧,以此指导和改进研究者将来的工作.

微型课题研究的方式、路径、表现等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我们平时所做的许多研究大致就在广义的“微型课题”研究范畴之内.微型课题常常以论文写作作为其终端成果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较为成功、较为优秀的教育教学论文,又往往是以显在或隐在、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开展的微型课题研究的文本成果:微型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完全可以实现“对接”、“并联”,完全可以达致“一体两用”之效.

下面,我举几个例子,谈谈如何借助微型课题研究写好教育教学论文这一问题,其中也会适当涉及微型课题研究的一些方法、一些“注意点”.

这是几年前南通市中小学大规模推进微型课题研究之初,为了给广大教师提供一点借鉴,而由我“构划”出来的.我为此写了一个较为详尽的“实施方案”:

教师“口头禅”现象成因分析与矫治对策研究

【研究缘起】

我在做教师时,经常不经意间就冒出一两句“口头禅”,如“是不是”“对不对”等等.到市教科中心工作后,在各地听课时,发现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口头禅”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它有不少消极作用,如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容易导致学生分心或者造成他们厌烦的心理,使教师教学形象有所损害等等.总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研究目的或意旨】

通过研究,使“口头禅”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释”与矫治,进而更好地改进课堂教学面貌,彰显教师的教学风采.

【研究方法】

一是调查法.听不同年级、年龄、学科教师的课共不下20节,除采用一般听课方法,还随时记录上课教师“口头禅”的具体语词、频次、易发情境等,然后进行归纳,力求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二是访谈法,也可以是“沙龙法”.征询访谈对象对“口头禅”现象的看法,和他们商讨改变的策略等等.有时还可以举办小型论坛,进行集体“会诊”.

三是文献法.可以以“口头禅”或“口头禅、心理”“口头禅、教师”“口头禅、课堂教学”“教师、语言”等为关 键 词,尽可能多地搜集有效信息.

四是“实验法”.如有条件,可与心理老师等一起进行一些“实验”.如,一位心理医生请一个口吃严重者故意把话说得更结巴,结果一周后久治难愈的口吃现象大大减轻.仿此,亦可用“实验”,请“口头禅”重的教师故意多说,看此种不同一般的心理暗示能否起效.

【研究程序】

先调查,后访谈;再结合运用文献法和“实验法”,对“口头禅”现象进行多视角、多方位和多层面的观察、分析、比较,基本弄清一般成因、易发或多发情境等规律性问题,然后寻找、总结、概括应对办法或策略,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

【研究预期成果】

除实现优化教师言语行为、改进课堂教学面貌等目的,还可以写作、发表数篇文章,如《从优化心理入手,矫治教师“口头禅”现象》《教师“口头禅”与教育理念》等等.


由此可见,微型课题(或研究方案)大致有以下要素:

(一)具体的对象指陈.最忌无的放矢,或者“的”虽有,却模糊不清,或摇摆不定.“的”当然不是一个较大的区间,应该是具体的、微小的和清晰的,我们要努力使之精准化.

(二)现实的触动描述.这一触动最好不是来自某一理论,甚或来自一个抽象概念,而是来自教育教学实践的现场,来自某一个现实问题或困惑.

(三)鲜明的意旨表达.对于要达成的一定目的,最好能思考明白,交代清楚.

(四)可行的方法设计.一是在一般的道理或方法论上说得通.二是这种方法对于研究者而言是合适的,“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五)清晰的程序勾勒.即揭明研究的路径,先做什么,然后再做什么,要尽力做到全局一盘棋,了然于胸间.

(六)大致的成果预期.研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可能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因此,对于成果的预期,宜粗不宜细.

作为一位专职研究人员,我是这样“构划”、大致也是这样实施的.如,从研究方法的角度说,我虽然没有就此开展专题调查或访谈,但在平时进行课堂观摩或与教师谈话时,都会有意无意涉及“口头禅”问题,注意获取、掌握有关信息,进而形成和不断丰富自己在这方面的感性认知.我还通过“中国知网”,尽可能地将前述“方案”中有关“教师、语言”、“口头禅、心理”等关 键 词的文章“一览无余”,较为详尽地了解了此前人们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我就教师“口头禅”问题发表了一些观点,如《解“禅”:让教学语言“一身轻松”》(《福建教育》),兹节录于下:

等所谓“解‘禅’”,指通过个人有意识的行为对“口头禅”现象进行自我干预,使之得以减少、减轻、消除,从而使教学语言(更为)干净利落,(更为)有力有效.

等优秀教师或真正的名师,几乎无一不在教学语言方面有上乘表现.语言不仅是教学“思想的物质外壳”,“语言本身就是思想”(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而没有教学思想,或者虽有却不免朦胧或粗陋——须知,语言的暧昧与拖沓往往表征着思想的朦胧和粗陋——的教师,他的教学行走又岂能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