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推进为契机,构建幼儿园教师全面的赏识教育

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246 浏览:11900

贯彻实施《纲要》的方向是指引幼儿快乐地学习,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我们要将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放在贯彻《纲要》、突出对幼儿的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的关注,使幼儿能在愉快的童年生活中获得富有个性特色的发展.

一、好心情、好教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自从参加了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专题讲座之后,笔者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在心灵深处激起了很强的震撼力和影响力.赏识教育是让幼儿快乐学习、收获成功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

二、好教师、好幼儿

幼儿园课程,其核心的理念就是幼儿的发展,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属点都指向了幼儿的发展.“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在这一切人中包括教师和周围的小朋友.有这样一个实例:有位家长非常关注孩子周围的一切人,孩子上园之前选择教师,上园之后选择孩子周围的小朋友,当这位家长得知孩子有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是一个单亲家庭且性格内向的孩子时,这位家长联系教师让班里学习好、性格好的孩子与他的孩子做朋友,很显然这位家长的做法很偏激.对于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幼儿而言,在这“一切人”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说课程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幼儿的发展,但关键是教师的发展.可见,教师是课程发展的主力,也是课程发展的阻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主体作用要充分体现出来.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生活在赞美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生活在指责声中,他就学会了自卑.

三、找准教师的“赏识点”

1.做有自信的教师.一位哲学家曾说过:“谁拥有了自信心谁就成功了一半.”自信是教师充分发挥潜能的前提.教师良好的自信心能使其在工作中积极创造,不断实现自我,并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因此,在工作中笔者十分注重自信心的培养.赏识教育的学习使笔者认识到不仅在幼儿身上要实施赏识教育,作为业务园长的笔者也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教师,因为每一位教师的身上都有各自的优点.

2.做有感觉的教师.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惟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幼儿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感受力,也就是说要做一个有感觉的教师,去仔细地观察幼儿,关心他们的需要,理解他们的情感,记录他们的言行,以协助他们的发展.

3.做有创意的教师.新《纲要》中特别强调要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新的教育理念引领下,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幼儿是一个能自己认识、思考、发现、幻想和表达的人,我们应站在幼儿的立场上以他们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我们要用欣赏的目光去注视他们,聆听童声,童真,给予幼儿尽兴表达与表现的机会.因此,在我园的课程实践与研究过程中,教师常常举行有创意的活动:主题参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节日庆祝活动、亲子派对活动等.

4.做会反思的教师.“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要求教师学会反思,即强调教师从反思入手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四、把握好教育幼儿的“赏识度”

1.要认识到赏识教育不是对幼儿的简单表扬.因为表扬往往是幼儿做了让人满意的具体事情,而赏识则是从本质上信任和看得起幼儿,通过及时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找到“我能行”“我真棒”的感觉.

2.要认识到赏识教育并不排斥批评和惩罚,只不过主张批评适度适时,惩罚也以不伤害幼儿的尊严为前提.事实上,惩戒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教师如果能对幼儿提出有理有据的批评,幼儿完全能够感受到这种爱,并产生深刻的心理体验,从而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

3.从大的方面讲,赏识教育应该是对幼儿的一种肯定、赞赏和鼓励,批评应该从具体问题入手,目的明确.在赏识中不排斥批评,在批评时莫忘了赏识.赏识教育并不排斥批评,批评应建立于赏识基础上的适度,合理的批评本身就是一种鼓励,完全能够被幼儿所接受.这样才能使幼儿既乐观自信,又有自知之明.将赏识教育运用在日常教学中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让幼儿自主学习、轻松学习、快乐学习.


4.赏识和批评,就像鸟的两翼,缺一不可.每个幼儿都有可以赏识的地方,自然也有可批评之处.正确的赏识,可以给幼儿以极大鼓舞;恰当的批评,也会促使幼儿进步.但有些教师,手里握着赏识和批评两种武器,却戴着“惟分是举”的有色眼镜,用的是“变脸”教育法.

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们常常定期开展反思与信息交流.在这里,教师可以反思、交流各种信息:有的来自于对幼儿观察的反思;有的来自于教学实践的经验与困惑;有的是来自于对环境创设的所思所想;有的是来自于对活动计划的修改建议;还有的是来自于对课程的思考和借鉴等而重要的是,在这里,管理者改变了以往指导者的身份,而以真诚的倾听者的身份去尊重教师,聆听他们的心声与感悟,使我们每一次的交流会都充满了宽松愉悦的精神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