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结束语

更新时间:2023-12-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820 浏览:13077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想把一堂语文课上得趋近完美,结束语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在导入语的设计上煞费苦心,想方设法把学生带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忽视了课堂的结束语.导入语安排得巧妙合理固然重要,一番精彩的导入语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够先声夺人、引人入胜,而结束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重视导入语,也要讲究结束语.好的课堂结束语,能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也能起到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作用,亦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一进入课堂,便在美的享受中开始,最后又在美的陶冶中结束.

下面简要谈谈笔者对语文课堂教学结束语设计的一些看法.

一、巧设悬念式

课堂教学的结尾应讲究意在笔后、悬念迭出,回味无穷,给人一种课已结束而意未尽的感受.这就好比是评书一般,在一章一段即将结束时,故意留下一个尾巴,吊吊听众的胃口,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运用悬念作为结束语,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知识的潜力,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联想.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时,采用巧设悬念的方法,能收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

比如在《将相和》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可以设置这样的结束语:“渑池之会之后,蔺相如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在那个武将的地位远远高于文臣的时代,将相关系又将如何发展呢?最高军事统帅廉颇,会对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而谋得高位的蔺相如采取怎么样的态度呢?位极人臣、春风得意的蔺相如又会对被誉为赵国屏障的廉颇给予什么样的回应呢?”种种问题悬念的设置,紧随课上内容而来,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留下一个悬念,让学生有一个可以无限遐想的空间,他们会根据课上内容来反复地推敲,在内心形成一个自己的答案.学生进行这样一种课后的思考,更有助于课上内容的巩固和延伸,同时还可以激发出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课堂的参与度会大大地提高,学生会紧随老师的步伐,去一同感受,一同体会.

二、综合归纳式

这种方式适用于大部分的课文,在课文教授的结尾处,教师可紧扣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或借助板书,对本节课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能够提示知识内容、结构脉络和教学重点难点,又能使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将所学知识连贯起来,系统起来,加深对整篇文章的印象,而且能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比如在学习冰心的《忆读书》这篇课文时,可以这样结束全文:“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冰心能成为一个作家,与她的多读书是分不开的.只有‘多读书’、‘读好书’,你才会体会到‘读书好’.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这样的结束语,既点明了课文的结构和中心内容,还起到了教育学生的作用.


三、发散延伸式

发散延伸式,即从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使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善于触类旁通、比较分析的学习习惯,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逐步培养起课外阅读和钻研的兴趣.

在一堂语文课中,当讲完课文内容后,教师有必要将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把所学的知识向其他地方延伸,拓宽,使之升华.如果课堂上能进行适当的、有益的延伸,那么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把语文引到学生的课外生活当中去,使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真正收到实效.

在讲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篇课文里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束语:“在遭遇仕途困顿时,苏轼的自我反省是很深刻的,善于从自然、宇宙中找到处世哲理.下列词句中你更欣赏哪一句,并给个理由: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谪贬黄州时《念奴娇·赤壁怀古》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远贬岭南时《定风波》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谪贬黄州时《临江仙》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贬谪黄州时《定风波》

这样,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四、设疑启发式

设置疑问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成为激发兴趣的火花.能精心设计具有思考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练习,或继续设置些新的问题或悬念,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打开他们的思路,对课文进一步加深理解.结束语巧设疑问,是教师诱导学生深入思考,在知识的原野上纵横驰骋,从而与课文之间进行合拍、融洽、和谐交流的有效方式.

如教朱自清的《背影》,设置以下问题结束课文:“检测如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你能相信他会爱别人的父母、姐妹、兄弟吗?更进一步说一个人连自己身边的人都不爱,他能热爱自己的祖国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通过这样的结束语,帮助学生建立起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也穿插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虽小,却起到了激趣促思、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这样他们便会在盎然的学习兴趣中质疑问难,探求发现.因此,课堂结语有时要以质疑问难的方式,留给学生思考的空白点,让其在细思明辨之后,进行完型填空.这段结语打开了学生求知探索的思路,使学生在不断求知的过程中产生了越来越强的求知欲,收到了“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这一设疑发问鞭辟入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了本文的中心思想.

五、情感激发式

在每堂语文课的教授过程中,教师都应该在指导学生阅读一篇篇文质优美的课文时,自觉地深入挖掘教材中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融入整个教学过程,用以熏陶感染学生,鞭策激励学生,感召他们崇尚真理,热爱祖国,为振兴中华而奋发向上.这在教学的结束语环节也时有体现.

例如,在讲述《海燕》这篇课文时,可以这样设计结束语:“时代需要张扬坚忍不拔的刚性精神,社会期盼洋溢奋力前行的硬派之风.坚实厚重,以凌厉和富有血性方式,融入社会变革洪流之中,承担起社会赋予的责任,接受生活的苦难与磨练,顶天立地,豪情四溢.当阴柔之风甚嚣尘上,当阳刚之气荡然无存.我们需要这熠熠生辉的硬汉形象,需要这震撼人心的阳刚力量.一个忘记血性的民族,必是精神弱化的民族;一个失去血性的民族,必是失去竞争力的民族.”如此结束全文,能一下子打动人、感染人,一种民族的自豪感、使命感会充盈学生的血管和神经,使他们振奋不已,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我爱这土地》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可以以这种方式的结束语收尾:“同学们,这首诗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了这首诗,相信同学们一定感受到了那个苦难的年代,诗人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这样,教师就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美创造情绪的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其中,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语文教师在教学语言上的规范性、启发性、感染性以及教育性,对学生学习祖国语言起着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一堂语文课的结束语有着很大的潜力,当然,它需要我们认真地探索,耐心地总结,灵活地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每堂课的结束阶段,教者恰到好处的结束语,无疑将促进课文内容与学生感受的相互沟通,获得和谐交融,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感知水平.可是,语文课堂教学结束语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各有特色,教者还可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结束语方式,以求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每个教师的知识智能结构、课文的体裁和教学内容等各方面差异,结束课堂教学的方式也会因人而异,有所不同.就一堂语文课,怎样收束才会取得好的效果,这需要教师课前仔细设想,课堂上随机应变,抓住时机,灵活处理,使收束有力、有余音、有余意.无论采用哪种方法结束,教师都要精心设计,做到有计划、有准备.这样才能更有利地把握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