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文写作思维的突破

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39 浏览:9640

议论文是一种现实针对性较强的文体,所选论题针对性愈强,适应群体愈广泛,愈有前瞻性,便愈有对其深入论证的价值,受读者欢迎的程度也便愈高.有了好的选题,更要有好的论证,而论证的过程,说到底便是思维突破的过程.一篇好的议论文应注重内外兼修,求思之深无不在.笔者以“论写作教程”这一选题为例,拟从立论、论证、选材、语言四个角度,谈一谈议论文写作思维突破的一些粗浅实践:

就立论而言,中心论点是灵魂,中心论点统率下的分论点是文章的主体框架,因而,高明的查重复率,向来重视观点的确立与分析,在确立和分析观点时,若能做到在准确的基础上求新、求透、求趣,文章就会自成一格.“新”侧重于角度,“透”侧重于深度,“趣”侧重于可看度.角度是新颖独特的,内容是层层翻新的,涉笔成趣的议论文才会让人耳目一新.

那么,如何才能将思维集中于文题,达到观点“新”、“透”、“趣”的目的呢?

愚以为:明确自己在写作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首要前提.写作不一定非要将你所能想到的或掌控的观点都展示出来,以此来证明你的博学,而在于你能否在写作过程中提供一种看法,它是关于你和读者的共同感兴趣的主题的一种全新看法,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并能立即付诸实践的东西.

所以,动笔前不妨问自己:

为什么我要进行写作?

读者怎样才能喜欢我写的东西?

哪些信息是我在写作中能提供的,而其他人可能无法提供的?

希望我的写作在读者群中起到怎样的效果?

我从何种角度或以哪个观点论述这一主题,会达到与众不同或更好的效果?

以“论写作教程”为例,我们的常规思维大多是:

“‘写作教程’的概念内涵有哪些?有哪些类型的‘写作教程’?他们的生存状态如何?这些‘写作教程’为什么能够存在?有哪些原因?‘写作教程’的继续存在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但这远远不够,若想要读者喜欢,达到更好的论证效果,还得要另辟蹊径,于是我们换个角度进行追问:

如何看待写作教程现象的存在?

一般情况下“写作教程”都具备怎样的素质?

为什么他们甘心“蛰伏”、甘做“潜龙”?究竟还有何深层原因?

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让这些写作教程化暗为明,光明正大做人?

如此一连串的追问,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对论题的认知升华了,自然便有话可写了.因而,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永远不要以为自己比学生高明.只要你能激起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并把时间还给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在探究欲的表达中便可得到真正的提升.

观点做到了“新”、“透”、“趣”,但切忌精明过度,不要企图做出任何限制性的陈述,更不要企图对自己无法驾驭的重大命题发表过多看法,“蜻蜓点水”可以带来美感,“溺水而亡”就是悲剧了.例如,在《论写作教程》一文的结尾,有位同学写道:“在监督性、制度性的难题还没有被以前,我们似乎真该原谅那些可悲的错误.”至于“监督性、制度性的难题”到底有哪些,我们不必过多阐释,因为那是中学生一时半会解释不清的,反倒是这样一笔带过,却能引发有识之士的诸多联想,诸多感慨.

从论证过程来看,议论文的论证过程要求是极为严密的,无论是采用起承转合的方式,还是采用演绎归纳的方法,层次之间必须环环相扣,呈现“螺旋块状结构”的特征,而且在论据的使用上,语言要有高度概括性,一言以蔽之,议论文的逻辑特征就是规范、严正、简明,语言的使用尽可能做到充满形象性和情感性.

这就要求,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拿到文题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正面会怎样”、“反面又如何”、“最终结果呢”等问题.叩问时,可从情感层面、道德层面、价值观层面、法律层面、社会群体认知层面及自我认知层面进行深入比较,层层剖析,爬罗剔抉,萃取精要.

在行文笔法上,要避免那些套路化的写法,比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固定模式.我们可以注意议论文的常规变化,掌握一些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等,然后进行正、逆向思考,或探因析果,或由果探因等.至于论据的选用,可以是事实论据和名言警句的穿插,可以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结合,可以是比喻法或归谬法的点缀等

我们还可以注意议论文的特别变化,如采用时评、杂文等形式,往往行文更为洒脱自由,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突破限制性思维还建立在对事实材料的积累、提炼、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写作的终极目标是思考人的生命状态和意义,将人的精神从庸常中拯救出来,因此,要让我们的作品迈向真正的创作,首先要树立对当下生活现状的思考或质疑意识.

生活是作文的根,要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养成关注现实、思考现实的习惯和意识.引导他们走出自我的心灵世界,拥有一种国际视野和天下情怀.我们应该关注人类社会的一些重大的现实问题和精神困境,比如战争与和平、环境与资源、文化与教育、科技与经济、财富与道德等人类永恒的问题,比如贫富分化、汉语危机、改善民生、欧债危机、弱势群体、创造性思维、核试验等社会重要话题,再如双赢、读图时代、情感荒漠化等有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

多读一些《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环球时报》《杂文选刊》等报刊,研读社会评论、文化评论等写法,了解其论述的问题,这样我们的思考才能与社会生活同步,才能发出有力而有益的见解.其实,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书籍、阅读人生、阅读社会,关注一切可以阅读的东西.正如俄国作家鲁巴金所说:“阅读,就是在别人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学生在阅读文本后,精神获得愉悦,思想之门与智慧之窗打开,会引发对相关生活的广泛联想,会产生新的见解以及表达自我见解的强烈冲动等

突破限制性思维还体现在材料的选择上绝不趋同,这倒不是说材料一定得是别人没见过的,还包括别人想不到的.

相关主题材料的占有是写好议论文的关键.中学阶段师生都重视写作材料的占有,然而,真正能将材料用好的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不能活用材料.笔者针对这一现象,引导学生用“感悟生活法”来代替“死背素材法”,收效显著.所谓“感悟生活法”就是以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物为窗口,充实细节,并通过细节认识社会,感悟人生,丰富感情,深化思想.培养思维、锤炼语言,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和做人的品位,从而把作文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最后,语言上的变化也可作为重要一环加以斟酌.议论文,板滞或者灵活,也许同内容或文章有关,但这不是主要的.真正起关键作用的仍然是表达.如,在对“写作教程”发表看法时,有同学写道:

“我也曾将‘写作教程’划归一种职业.只是三百六十行,写作教程算哪行?‘幕后英雄’,还是‘暗地杀手’?我不想给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从来都只是‘幕后工作者’.”

这段文字句式灵活,貌似褒奖,意在反讽,表意幽微曲折,含而不露,显而不泄,表达流利而富于变化,抨击的力度十分有力.在语言表达上,我们要注意:尽量把长句拆开,化为短句;句式尽量求变化,如长短交错、单复句交错、骈散交错、陈述句与疑问句交错等.

海明威强调:“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高考作文倡导“个性化的语言”.实践证明: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是最行之有效的途径.知识可以传授,智慧只能启迪,写作更多的是源于启迪.从模仿到创造,写作的根还是生活.我总是不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外交、娱乐八卦等生活的林林总总,这些原生态的素材最具生命力和时代感,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发现,然后大胆诚恳地写出来.大脑不是别人的“跑马场”,写出来的东西一定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深入思考.


求思之深无不在的写作过程,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也是一个愉悦的过程,更是一个独特的过程.“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那些成功的先辈告诉我们一篇文章取胜靠“自我”,只有“我”,才能成为文章的魂.只要我们能反映出对生命个体命运的孜孜探求,对一个家庭命运的深深关切,对社会弊病的痛切指责以及作者真实而深刻的建议与见解;能体现当代中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度思考、人文关怀,能展现一个中学生成熟的精神风貌和时代特征,就一定能成为一篇令欣赏者击节赞赏的妙文、奇文!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文化反哺”与中学语文教学变革研究》(编号为:B-b/2009/02/053)研究成果之一】

陈磊,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泗洪.责任编校:李凤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