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创造性提问方略

更新时间:2024-04-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683 浏览:80132

【摘 要】面对现代科技发展,教学方式的变化,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呢?笔者认为教师要善于抓住问题,善于利用问题,要问之有道,本文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几个方面探讨语文教学创造性提问的方略.

【关 键 词 】高中语文 创造性提问 教学方略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课堂教学,师生之间以问题为经线,通过双方的探讨,顺利推进课堂教学程序,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这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而这一关键是问题的产生方式和之道.如果,在教学中与学生交流的话题与问题,只是一问一答,那也只能是让学生参与罢了,只有这些话题与问题形成教育链条时,才会对学生产生持久的教育影响.其实,当学生在课堂中越是积极参与活动,教师才能有足够能力来引导教学活动,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创造性提问,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避免提问主体的单一化

我们知道,在以往的教学中,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会从教学预设需要出发,在备课过程中设计一些具体的问题以便引领学生去思考,进而发现问题,同时在师生相互探讨时适时提出问题以便学生从更深、更广的层面上开拓视野,这是教学本身应有之意,也就是说,这些问题的提出者是教师,是从引发教学顺利展开的基点出发的.然而,不难发现,现在的语文课堂,问题的提出者往往还是教师,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用寥若晨星形容也不为过,这就颠倒了产生问题的主角和配角的关系,把学生变成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摆设,也似乎让我们的教学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为了学生的成长,这样的问题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为了避免提问主题的单一化,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养成提问的好习惯.

二、避免问题性质的单一化

在学习《纪念刘和珍君》的过程中,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刘和珍君死的意义是什么?学生如果只从意义去把握,那就无法欣赏到鲁迅爱憎分明的语言特色,更无法了解鲁迅的爱国热情,这样的答案就比较单一.由此可见,高中语文问题不仅仅在于文本知识,有不少还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感情的流露.由于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对问题的外延的把握上有偏差,缩小了问题的外延,以为教学中的任何一个问题的提出,都应是为掌握知识怎么写作的,由此把语文只看成求真的学科,而缺少了语文教学的诗意,多了些真的思考,少了些美的享受.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教师不要把教学提问仅仅局限在求真上,还需要求善、求美,多在激发学生兴趣上下功夫,和学生情情相融、心心相印,让自己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寸肌肤去感受、去触摸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感受震撼,让学生在上课的同时享受课堂,让学生能够随心所欲的提问,自然而然富有创造性的提问.

课堂上教师适时适度,而且富有艺术性的提问,学生适时适度,富有探究精神的提问,能够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养,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那么,在新的教学形势下,高中语文创造性的提问有哪些方略呢?

一、驱动式提问

驱动式提问要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例如,学习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时,可让学生自行质疑,“烛之武是谁?”“他有什么本领能退秦师?”“他在什么社会环境下走上历史的舞台?”疑问让学生有了探究,这种疑问会让学生集中思维和注意力,教师加以引导,学生沿着线索积极思考从而找到答案,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会去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要用感染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激发其内驱力,从而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宗旨,这种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动力.提问是激发学生认真求索的动力和关键,采用驱动式的提问,促使学生产生求知,带着一种去探索发现,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机遇.

二、启发式提问

启发式提问就是要学生突破思维常规,教师可以精心选择一些启发点,供学生去想象.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时,笔者把祥林嫂年轻时候,第一次来到鲁镇时,第二次来到鲁镇时,风雪交加的夜晚四个设计好的外貌投影到屏幕上,并设计了下列程序进行教学:①同桌对话;②文本理解;③思考问题;④借题拓展.抓住问题进行质疑并借题发挥,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受到了教育,了解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教师的提问要富有启发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擅长设疑、擅长提问.问题提得巧妙,才能激发全体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才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积极思维状态,才能鼓励学生有创意的思考,产生自己独特的个人感悟.


三、探究式提问

探究式提问便于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挖掘,了解课文更深层次的内涵,例如,在学习《劝学》时,教师提问:对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你结合现在的教育来谈谈自己的看法.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反应十分强烈,有的同学认为,学生应该尊重老师;有的同学认为,整个社会要养成重视教育的习惯,学生纷纷发言,这一问题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思想道德教育,并且还引发了学生对目前社会上人有的家长不重视教育这一怪象的关注和思考.课程改革就是要创新、探究,不但教师要探究,学生更要探究,探究式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通过创新思考,培养了思维的多向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探究因素,引导学生提出新思路、新方法,让学生在标新立异中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变形式提问

要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让学生发挥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就需要调动全体同学的参与意识,让每一位学生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呢?我觉得关键是问题设计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难易要适度.问题太深,学生启而不发,百思不得其解,就会丧失寻求答案的信心;问题太浅,就调动不了学生积极性,反而挫伤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变化的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李白的《蜀道难》一文时,讲到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笔者是这样问学生:“课文是怎样表现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学生众说纷纭,费了很大劲才让学生明白,而在另一个班再上同一节课时,我转变了提问方式:作者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浪漫主义诗风?就多了个修辞方法,结果,学生很快就搞懂了李白善于运用夸张、想象、联想的手法,这样就是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表现.仅仅换了一个角度,变了一种形式,却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所以,备课时,教师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抓住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和训练要点,再结合学生学习的思维能力、认识水平、表达水平,提出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五、分解式提问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于复杂的问题往往只提一个问题,会造成问题提得过于宽泛,学生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对问题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所以,对于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它转化为一系列小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能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尤其针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注意化大为小,循循善诱,由易及难,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到中心问题,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要让学生一下子概括出王熙凤的性格特点,学生无从下手,所以,笔者是这样分层次的提问的:1.王熙凤是怎样出场的?2.对她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3.她出场说了那些话?4.她出场做了那些事?5.文章用了哪些语言来描写她的外貌的?然后再把这些问题串联起来,总结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样的提问把大问题给予分解,便于学生逐步认识学习,自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总之,作为新形势下的高中语文教师,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必须要学会提问,做到问之有道;学会引导,做到引之有效,探讨创造性提问的方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广西梧州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