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型物理教学策略

更新时间:2024-04-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446 浏览:10448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探究型课堂教学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探究教学的设计有着不同于一般教学的特点,整个探究教学应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主动性,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型课堂教学.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在探究型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学情境是教师和学生展开对话、进行思想和心灵交换的空间.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求知,并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思考探究活动.

1.创设生活情境

物理来源于生活,物理现象和规律与生产、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情境以及一些热门科技话题来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

生活中有很多学生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但学生一般不会将它们与物理知识相联系.

2.创设实验情境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多数成果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初中物理实验是学生学习、研究物理的基础.要利用实验现象撞击学生思维的撞针,产生疑问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之中.

例如,在讲“内能”时,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对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知识很难理解,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设计一个实验)用一个大的可乐瓶,在瓶盖上打孔,孔中插入自行车胎的气门心(密封性能做到尽量好),在可乐瓶中悬挂上温度计.通过小型打气筒向瓶中打气,让学生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同时用双手去感觉瓶壁.这样就使原来比较抽象的内能概念转化成学生容易观察和感受的温度这一物理量.这样的情境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使学生通过感性认识来掌握理性知识.

二、质疑猜想,确定任务

提出疑问进行猜想,并最终确定探究任务是探究能否成功的前提.在探究型课堂教学中,面对课堂所生成的新问题,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和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对所要探究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猜想和检测设,并确定要进行探究的任务.对于学生的猜想过程,教师应尽量不要立即做出评价,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众多的问题和猜想中提炼出富有挑战性、具有可验证性、并切合探究活动主题的猜想,并确定探究任务.即对提炼出的几种比较普遍的意见分组进行验证(一个小组完成一个或每个小组同时完成所有检测设),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在任务的驱动下能顺利实施.


三、任务驱动,实验验证

驱动学生进行探究的驱动力是自己确定的任务,探究活动的成果就是利用实验等方式验证猜想完成任务.在学生实施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最早接触到的唯有任务,通过对任务的理解和分析,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完成任务的.整个探究环节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即如何完成任务来进行.分析任务是完成探究方案的关键.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组内讨论、组间交流来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的方案,对于学生的讨论教师也要适时地指导.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不要强行干预或立即否定.很好地完成任务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整个探究过程也会变得分外愉悦.

例如,在讲“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时,由于考虑到电阻的大小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因此,在设计验证方案时就得先考虑到这一因素,应该控制电路中的电流不要太大,同时每操作一次实验,要及时断开电键,避免由于电热而引起温度的变化.学生猜测可能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四个,如果让四个因素同时变化,我们将无法知道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到底是其中的哪一因素.因此,学生经过讨论决定应该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方案.首先,控制电阻的自身属性不变,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可以发现电阻两端的电压也随之变化,但电压与电流的比值(电阻)不变,验证得出结论:电阻的大小与电路中的电流无关.然后,对于其他三个正确的猜测也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验证方案:在探究电阻的大小与导线的种类的关系时,要保持导线的粗细和长度不变;在探究电阻的大小与导线的粗细的关系时,要保持导线的种类和长度不变; 在探究电阻的大小与导线的长度的关系时,要保持导线的种类和粗细不变.最后,再小组讨论确定具体的实验步骤、所需器材、记录数据、实验工作单位等.

总之,探究型课堂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设计上要着重思考如何通过情境的预设,教学模式的设计,探究活动的引导完成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