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异化与消解

更新时间:2024-04-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685 浏览:80714

[摘 要 ]“应事教育”是笔者提出的一个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概念,是职业教育中存在的脱离学生职业兴趣和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片面追求高就业率、片面追求高技能、片面追求专业化、片面追求教育的社会价值的一种不良价值倾向和行为偏差,是走向异化的职业教育.消解“应事教育”的异化,出路在于回归教育本真,让劳动指向美好生活:一是以培养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公民为目标,进行目标重设;二是坚持“双重导向”,即就业导向和职业志趣导向;三是重视加强职业人文教育.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 应事教育 异化 消解

[作者简介]陈文海(1981- ),男,广东潮州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德育与人文教育.(广东 顺德 52830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3-0005-03

职业教育热同样需要必要的冷思考.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但是,繁荣背后也孕育着深刻的危机.因此,不能忘记居安思危,同时也不能忘记居危思变.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一种异己的力量——“应事教育”倾向正在职业教育内部孕育,并且通过不同形式以不同程度表现出来,对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造成威胁,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

一、“应事教育”的表现

“应事教育”是笔者提出的一个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概念,是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一种不良价值倾向和行为偏差,是走向异化的职业教育,主要是指职业教育脱离学生职业兴趣和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片面追求高就业率,片面追求高技能,片面追求专业化,片面追求教育的社会价值的现象.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职业教育等同于职业培训

“训练”是当下教育的流行病,传统的“应试教育”把学生的学习当成训练,而职业院校也同样把职业教育变成了一种训练——职业培训.一方面,职业教育的目标被规定为培养“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当前,不少职业院校都热衷于开展针对具体就业去向的“订单式培养”,并且异化为岗位要求做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出现教师“死教”、学生“死学”的现象.以生产物的方式去培养人,这种单一的教育目的无疑会限制人的多种可能性.另一方面,坚持驯服工具论.只重视职业训练,强调知识与技能,德育只强调忠于职守、服从组织和工作需要,而忽视全面素质、个性发展、独立思考和人文精神.“应事教育”使学生只知道做事,而不知道为何做,教育成为纯粹的外加训练和控制,工作只是为了报酬.正如那个关于两个砌砖工人的古老故事所传达的,回答“我在砌砖”的只不过是一个手艺人,而回答“我在造一座大教堂”的却有艺术家或专业人员的灵魂.他们的区别就在于对活动意义的不同看法.而沦为“应事教育”的职业教育却正在培养一批又一批只知道“砌砖”却不知道“砌砖”意义的“劳动大军”.职业教育指向美好生活,为美好生活提供技能的功能被严重弱化.这样的职业学校无异于蔡元培先生所说的“养成资格之所”“贩卖知识之所”,完全沦为简单的“职业培训班”了.


(二)把职业教育等同于就业率教育

“以就业为导向,以怎么写作为宗旨”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这一指导思想,对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解决当前学生就业严峻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有的职校对“以就业为导向”这一理念的认识及其实际操作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把“以就业为导向”的概念无限扩大,泛化为“以就业为本”.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以及课程开设上,只考虑如何便于学生的一次性就业,如何提高学校的就业率,使职业教育沦为岗前培训,成为就业率教育.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把就业导向当成就业率导向.在教育评价上,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就业率展开,重视就业技巧训练,以就业率作为衡量学生和老师水平的唯一尺度.二是过分强调就业导向而忽视学生的职业志趣.职业院校学生多是“应试教育”的失利者和受害者,由于基础教育对职业教育的忽视和排斥,他们大多抱着失落、迷茫和无奈的态度进入职校.其中很多人对所学专业根本不了解,更谈不上感兴趣,而在就业导向下,他们匆匆地接受专业训练,迅速地决定甚至被决定学习领域.由于管理的方便,学生转专业和跨专业学习基本上还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就只能在“应试教育”和“应事教育”的双重打击下学习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专业和技能.他们中有些是“被就业”,有些是“检测就业”,他们的价值就是成为学校高就业率中的一个抽象数据.

(三)把学校等同于工厂

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趋势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施“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这是改革教育与社会脱节的重要举措,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因此,很多学校实施了“厂中校”“校中厂”等办学改革,推进校企“双主体”的合作办学,取得了一定成效,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一种极端倾向是,把职业学校变成纯粹“训练”的劳动工场.有些职校全面实行企业化办学,把赚钱当成办学的目的,把生产线搬进学校,校长变成老板,课堂变成生产车间,老师变成包工头,学生变成廉价劳动力.更有甚者,“通过虚检测宣传把学生招上来,学生一入校就成了廉价劳动力,被学校以‘顶岗实习’的名义外派到制造业企业,填补民工荒,在生产线上重复着一些简单的不需要多少技术的劳动.”殊不知学校就是学校,工厂就是工厂,办学校与办企业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市场规律也并不一定适合教育规律.

二、“应事教育”的危害

(一)定位失偏:“应事教育”使职业院校成为职业训练所

沦为“应事教育”的职业教育过度张扬工具理性,出现一系列的定位偏差:重就业数量、轻就业质量,重就业技巧、轻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重共性统一、轻个性多样,重控制训练、轻教化养成,等等.在学校里,多样性、个性化的教育被工具性、标准化的训练所取代,成为无视学生个性特征和职业志趣的机械式训练.长期的控制和训练使学生失去了自我灵性和职业志趣,劳动失去整体的价值追问.他们机械地完成工作任务,常常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目的也只是“混口饭吃”,人的自由与潜力在盲目的机械劳作之中消磨殆尽.审思当下,把人训练成工作工具的“应事教育”,其核心思想无异于扼杀灵性的“应试教育”,只能使学生的自然天性和潜能泯灭在机械训练之中,只能使学校成为纯粹的职业训练所.办学定位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整体发展方向,因此,总体上的定位失偏,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危害是致命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