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女性形象回归到现实心路历程

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963 浏览:34742

摘 要: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现实主义杰作《简爱》,通过文本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简爱的成长经历,本文结合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的分阶段论来分析简爱的心理成长,试图把她还原成现实中的人,从而让读者更容易地走进经典,理解经典,认识并了解经典作品中的人物.

关 键 词 :简爱 艾里克森 心理成长

19世纪中期,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出了英国现实主义杰作――《简爱》,成功地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人物形象――简爱.小说一出版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迄今已有一百多年了,这部经典的魅力依然不减.在众多的评论文章中,有的是从简爱的主体意识、反抗精神进行探究;有的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与伯莎进行比较;有的是对简爱的性格进行了分析.本文试图通过对文本的阅读,结合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分阶段的理论来分析简爱的心理成长.

艾里克森(1902―1994)是美国精神分析理论家,被称为自我心理学之父.艾里克森把个体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其中前五个阶段与弗洛伊德的划分阶段是平行的,但是,论述上两者很少有一致的地方,艾里克森并不强调性本能的作用,而把重点放在个体的社会经验上.艾里克森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殊的目标、任务和冲突,本文主要结合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中(6―12岁、12―18岁、18―25岁)这三个阶段对简爱的心理成长经历作出分析,窥探出她作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的心理成长.

一、(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简爱从自卑走向以自我为中心

艾里克森认为6岁―1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应该开始走入学校,儿童依赖的重心已由家庭转向外部世界.这一阶段儿童必须掌握重要的社会和学习技能.如果在这一阶段儿童很勤奋,获得了社会和学习技能,他们便会感到自信;若不能获得这些技能则会使儿童感到自卑.而这一阶段的主要社会动因是老师和同伴.

在小说的一开始,简爱出场时已十岁,父母双亡,作为一个孤儿被寄养在里德舅舅家里,舅舅去世前嘱托里德太太照顾她,但是里德太太却把简爱看成是一个负担,一个累赘,不仅不关爱她,而且还很粗暴地对待她.处在这个心理阶段的简爱,不仅失去了父母的疼爱,家庭的温暖,而且还没有上学的机会,但是十岁的她却已读过很多书,如《英国鸟类史》、哥尔斯密的《罗马史》等.从这我们可以看出,简爱是相当勤奋的,但是她没有机会走入学校,没有老师的教育和指导,在盖茨黑德府她能获得的有限的技能和知识都是源于自己的勤奋努力.他的表兄约翰里德当时已经十四岁,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可是他在母亲的溺爱下,回家能住上一两个月,功课不好,而且没有礼貌,经常欺负打骂简爱,另外两位同伴伊丽莎和乔治亚娜也是漠视简爱,很多时候成为约翰欺负简爱的帮凶,最重要的是在这个家庭中代表着权力的里德太太,从没有公正地对待过简爱,不仅无视儿子对简爱的打骂,而且还斥责简爱.年幼的简爱虽然勤奋地读书,但处在弱势地位的简爱在盖茨黑德府感受不到一点点人间的温情,小小的心灵装满了恐惧,渐渐地简爱从自卑的心理走向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幼小的她,无处哭诉的她,只能返回自身,把自己紧紧地包裹起来,她只能选择以自我为中心,凭借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看到的现实来评判周围的一切,周围的一切都被她否定着,经常打骂她的约翰在简爱眼中凶暴没有礼貌,“又大又胖,肤色灰暗,一副病容”,并且与他的母亲和姐妹们也没有什么感情,几乎没有任何优点;里德太太体态臃肿,对简爱气势汹汹,有的只是权威和利用权威的蛮横;伊丽莎在简爱看来是精于算计的,对她自己的母亲也是如此,“她把自己卖鸡蛋的钱存在妈妈那,并收取百分之五十或六十的利息,一个季度索讨一次,她还把账记在一个小本子上,算得分毫不差”;乔治亚娜在简爱看来只知道打扮,小说中不无讽刺地写她“把一朵朵人造花和一根根褪色的羽毛插到自己的鬈发上”;仆人艾博特十分刻薄,在里德太太的吩咐下对简爱还暴力相对;唯一对简爱很照顾的就是仆人贝茜,但是在简爱看来,贝茜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是典型的仆人而已.简爱在自我的世界里看不到别人的优点,以自我为中心的她蜷缩在她的自我世界中.

二、(12―18岁)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简爱从自我的世界走向现实世界

这个心理阶段主要考虑“我是谁”的问题,体验着角色同一与角色混乱的冲突,如果个体把自己各个方面,比如信念、性别角色、未来的职业选择等很好地整合起来,个体会获得较好的同一性,反之,则出现角色混乱.主要的社会动因是环境中的同伴.艾里克森描述了这种自我同一感,“最令人满意的同一感被体验为一种心理社会的安宁之感”.

盖茨黑德府的里德太太终于把她认为的“包袱”丢进了罗沃德寄宿学校.简爱来到了这个全新的环境,但她仍然是在自我的世界里观察着新的环境,她觉得罗沃德学校的教师没有一个使人赏心悦目,布罗克赫斯特先生拥有着一张怪脸,难看的嘴巴,一口大龇牙;学校里的年龄大的女生会欺侮年龄小的女生,仅有的一点食物餐点还要被年龄大的同学占有.这时简爱的心理还是处在前一个阶段,她小心地保护着自己,警惕着周围的一切.但是在罗沃德学校这个环境里出现了两个人对简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位是海伦彭斯,一位是坦普尔老师.海伦的身世也很悲惨,但是她却拥有一颗善良忍耐的心,对于老师苛刻的指责和体罚,她耐心忍受,宽容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她对简爱说“要是你无法避免,那你的职责就是忍受”,她灌输给简爱这样的思想:“你们的仇敌要爱他,诅咒你们的要为他祝福,恨你们的、凌弱你们的要待他好.”当简爱由于打破写字板引起了布罗克赫斯特的注意时,他当着所有师生的面把他从里德太太那听来的不分青红皂白的关于简爱的事情给披露出来,甚至要求师生都不要跟简爱说话.简爱刚踏入现实世界就被冤枉,这时,又是海伦来鼓励安慰简爱,清楚明白地把事情分析给比她年幼的简爱听,并且告诉她:“即使整个世界恨你,并且相信你很坏,只要你自己问心无愧,知道你是清白的,你就不会没有朋友.”简爱不再像在盖茨黑德府受到伤害就蜷缩在自我的世界中,她有了同伴海伦的鼓励和陪伴.同时,这里还出现了另一位人物坦普尔小姐,她是罗沃德学校的老师,她以老师的身份关心教育简爱,并写信给劳埃德先生,知道关于简爱事情的真相后,在学校师生面前为简爱澄清了事实,使简爱卸下了心头的包袱,并且拼命努力,汲取知识,她开始慢慢地走入现实世界.这个心理阶段的简爱由于生活环境的简单化而在个人心理上没有出现角色混乱,在罗沃德学校,虽然条件也很艰苦,但是在同伴和老师的帮助和影响下,她也有了自己的信念和努力的方向,她努力地学习学校里的课程,如法文、绘画等,个体获得了较好的同一性,在罗沃德的生活虽然比较单一,但是简爱并没有感到不快,她很平静的度过了八年的时间,正如艾里克森所说的体验心理社会的安宁之感.罗沃德学校的一切都在激励着她,最终她还被授予教师职务,并且满腔热情地干了两年.简爱在罗沃德的现实生活看似走入了正规,可她仍觉得少了点什么,想到外面的世界看看.

三、(18―25岁)友爱亲密对孤独――从现实的逃避到归依伴侣

如果在这个心理阶段发展得较顺利,找到比较满意的配偶,那么将来会体会到亲密感,如果由于某些原因暂时还未找到合适的配偶,那么将会体验到一种孤独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亲密的友谊关系,与他人建立恋爱或伴侣关系,没有建立亲密的友谊关系会感到孤独,主要的社会动因是爱人、配偶或亲密朋友.

在罗沃德生活了八年的简爱,优秀的她还当了两年的老师,自从坦普尔小姐离开后,她的情绪便开始萌动了,她通过登广告应征来到桑菲尔德做家庭教师.简爱的现实世界开始转移了,来到桑菲尔德开始了新的生活,这时她遇到了让她动心的男人罗彻斯特.简爱毫不避讳地诉说着她对罗彻斯特的感情,他们俩认识后,她说“我主人那没有血色的橄榄色脸,方方的大额角,宽阔乌黑的眉毛,深沉的眼睛,粗线条的五官,显得坚毅而严厉的嘴巴等按常理并不漂亮,但对我来说还胜于漂亮”,到后来“他看都不用看我就使我爱上他”.在这个阶段虽然出现了漂亮高贵的英格拉姆小姐,但是毫不影响罗彻斯特对简爱的感情.他们在一起谈话时,简爱说出的话似乎冰冷没有人情味,但是罗彻斯特却能读懂简爱眼神里透露出的真正想表达的话语,我们认为这不仅仅是因为罗彻斯特年长于简爱,更是他们彼此精神相通、心领神会的表现.简爱在这一心理阶段中,很快找到了自己的配偶,甚至她自己都不敢相信,当简爱离幸福最近时,真正的障碍出现了,原来罗彻斯特是个已婚男人,他的疯了的妻子被关在楼上的阁楼里.从小说的叙述中可以看出,简爱深受罗沃德学校里教会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从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走入现实世界的她,同样也受着现实规范的约束,年轻的她只能选择逃避,离开罗彻斯特,离开桑菲尔德.离开后的简爱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物质生活上都遭受了很大的痛苦,这时的她体验到了孤独,万事万物都逃避开了,只剩下“我要像孩子般热爱大自然”,后来得到了圣约翰、戴安娜和玛丽他们兄妹三人的帮助,在莫尔敦女子学校当上了老师,并且从戴安娜和玛丽身上学习到了她以前没有掌握的知识,渐渐与他们建立了亲密的友谊关系,到后来简爱得知他们原来是自己的表亲,孤独的简爱因为在世上又有了亲人而感到欣喜若狂,把从约翰叔父那继承的两万英镑也分成了四份,他们四人各得一份.简爱的心理不断成长,从逃避现实又开始慢慢走入现实,并且以更好的心态面临生活中的一切,得到了亲人的关心又有了金钱作为生活的支撑的她却仍然感到有些孤寂.这里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圣约翰表哥向简爱求婚,希望简爱能和他一起去印度传教,这时的简爱已不再年幼,她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事了,她清楚地知道表哥不是自己合适的爱人,而且圣约翰也不是因为爱她才向她求婚,只是因为简爱的优秀品质适合陪伴他的传教士的人生,所以她不可能选择表哥作为自己的配偶.简爱在辨清现实的同时,也在审视自己的内心,她发现罗彻斯特仍深藏于心底,小说中这样写道:“我仍旧思念他,因为这不是阳光就能驱散的雾气等是刻在碑文上的一个名字,注定要像刻着它的大理石那样长存.”简爱最终选择回到桑菲尔德,当她看到断臂失明后的罗彻斯特,并没有因为罗彻斯特没落的境遇而有一点改变,她依然选择皈依罗彻斯特,因为她对罗彻斯特的爱就像罗彻斯特对她的爱一样是发自内心的深刻的爱.简爱知道了她走后,罗彻斯特的妻子伯莎一把火把桑菲尔德庄园烧为灰烬了,罗彻斯特为了救伯莎而受伤,最终伯莎还是没能被救出.简爱因为阻碍他们在一起的障碍的消失,更坚定了陪伴罗彻斯特的信念.她找到了心爱的配偶并最终归依了罗彻斯特,就像童话中公主和王子的故事一样,他们一起过上了甜蜜幸福的生活.


众多的评论者都从女性主义角度,援引西蒙娜德波伏娃的观点:“她们只是一种对象性存在,没有自由意志,没有真实的人的生活,她们只是一个美好但没有生命的对象.”我们无意于去辩驳这一观点对简爱女性反抗等方面所作的述评.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简爱作为一个现实生活中一个个体的心理成长历程,我们把她还原成现实生活中的人对她心理成长历程作出了分析,这样会让我们更易于走进经典,理解经典,认识并了解经典中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