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媒体食品安全报道

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140 浏览:19144

【摘 要】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而大众传媒对食品安全的报道直接影响着公众的认知,同时媒体的报道对相关行业起着监督作用.食品安全问题与国家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本文以《经济日报》的食品安全报道为例进行文本分析,进而探讨财经媒体关于食品安全报道的优势与不足.

【关 键 词】食品安全报道;财经媒体;经济日报

1974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世界粮食大会上通过了《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第一次提出了“食品安全”的概念.经过近40年的发展,“食品安全”的含义不断扩大,包含了以下几个大的方面:从数量的角度,要求人们既能写得到、又写得起需要的基本食品;从质量的角度,要求食品的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从发展的角度,要求食品的获取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由此可见,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才能得到全面解决.然而在我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诚信问题的爆发,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另外,食品安全问题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首先,食品安全关系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粗放型增长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质量标准低,产品质量差,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严重,食品安全问题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其次,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企业的生存环境.再次,食品安全问题还涉及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食品安全报道是经济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探讨财经类媒体如何进行食品安全报道,一方面希望找出这类媒体针对食品安全报道的优势,以期对经济新闻实践有所帮助;另一方面试图对报道的不足之处加以分析并给出合理的意见.本文之所以选择《经济日报》作为样本,因为该报纸是“三大报”之一,有着较强的品牌影响力和公信力,其宗旨是指导经济工作、提供情况、提供经验、提供信息、指导消费、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可以说《经济日报》是财经类报纸中的典型,其报道有着一定的示范作用,因此,对该报纸的相关报道进行解读是有意义的.

一、方法说明

本文以《经济日报》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的食品安全报道为考察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制定内容分析指标,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整理.因为内容分析法能够分析明显的传播内容、客观性、系统性、定量性,它将为本转化为数字,利用文本相关的参数检验,能够从不同层次对新闻文本进行分析.另外,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依据制定的编码规则对所选定文本进行量化统计,将统计的结果通过SPSS软件进行分析,得到相关的分析数据,然后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

二、文本主要内容分析

本文的分析对象是《经济日报》2011年全年的食品安全报道,通过查阅,找出该报纸一年间的食品安全报道共113篇,进而对这113篇报道从报道的时间、版面、标题、立场等多方面制定了内容分析的指标,以下内容是对文本的分析结果:

(一)报道数量、版面及体裁分析

上图是《经济日报》201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食品安全报道数量的时间分布图,如图中所示,该报纸的食品安全报道虽然每个月都有所涉及,但是篇幅不多,且报道多集中在三、四、五月,其主要原因是2011年三月的“抢盐风波”,事件,四月的染色馒头和牛肉膏事件,五月的塑化剂事件等又一次引发了各界对食品安全以及食品添加剂的讨论,因此,报道也随之增加.在报道的版面分布上,113篇报道只有1篇报道是在头版上刊发的,可见在众多题材中,食品安全报道并不属于财经类媒体关注的重点.另外,从报道体裁方面来看,消息和通讯所占比例最大,而深度报道只有3篇,评论有8篇,可见此类媒体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多为信息传递,缺乏深度的解读和分析.

(二)报道内容分析

本文从各篇报道的标题、立场、报道主题等方面对文本进行了数据分析.就报道的立场来看,《经济日报》的食品安全报道立场多为中立,其次是正面的宣传,极少有负面的批评报道,其具体数据如下图所示.

关于报道的主题的分布,如下图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其它”类别包含了相关知识的介绍,也有对相关企业的宣传报道.从报道主题来看,该媒体涉及最多的报道是“行政监管”,既侧重于报道政府的相关作为和话语权.

另外,本文还就报道的区域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如下图所示:

上图很直观地反映出,在报道地域方面,涉及到具体地域的共有37篇报道,其中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所占比例最大,而关于农村的食品安全报道几乎没有涉及到,这种不全面的报道范围不利于信息的有效传播.同时我们发现,在经济水平不发达的地区,存在着明显的信息接收和反馈的不平衡现象,而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农村的食品安全问题更令人担忧和值得关注,因此,媒体在报道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区域间的平衡报道.

三、基于文本分析的结论

本文通过对各篇报道进行文本分析,发现该媒体的食品安全报道具有以下特点:(1)报道语言平实稳重,具有大报风范.在文本分析中,有一项对文章标题是否含有“致癌”、“致命”、“有毒”等关 键 词进行统计,结果显示113篇报道中没有一篇文章的标题用到这些耸人听闻的词汇,不混淆视听,不妄下结论,这是《经济日报》这样的权威媒体应有的大报风范.(2)侧重于宏观的政策解读,具有较强的权威性.正如上文分析过的报道主题,相关政策法规解读和会议记录等主题占了很大比例,却很少有对个案的关注.例如2011年3月的“抢盐风波”,大多数媒体会针对具体事件进行报道,《经济日报》却反其道而行之,尽管没有对该事件进行详细的报道,却连续刊发了四篇与此事相关的文章,分别是3月17日的《中盐总公司发布声明食盐储备充足能够满足群众需求》和3月18日的《卫生部指出吃碘盐不能预防放射性碘摄入》、《表示我国食盐生产和供应有充分保障》、《商务部表示我国食盐供应完全有保障》,四篇均为消息,短小但有很强的权威性,有效地制止了谣言的扩散,同时能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正因为该报纸政策性的信息资源丰富,所以能有效地引导舆论,制止谣言,安抚人心.


尽管有以上特点,但也不能忽视《经济日报》这类主流媒体在食品安全报道方面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报道缺乏专业性.食品安全报道涉及的相关食品标准较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媒体在报道食品质量安全卫生问题时,要尽量了解国际国内有关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了解食品安全质量卫生相关常识,同时加强和相关部门沟通,在事件报道中坚持客观、科学、准确、真实的原则,既不能耸人听闻、恫吓式误导,也不能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告知性传播.现有的一些媒体报道对涉及到的科学参数和专业术语丝毫不解释,虽然也对食品安全事件信息进行传播,但是却不能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在研究分析的113篇报道中,只有5篇报道用到了食品安全领域的专业术语,而在这5篇报道中,只有3篇报道对专业术语进行解释.不难看出,食品安全报道整体上而言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撑,相对于财经媒体的其他报道而言,比如房地产报道、证券报道等等,理论层面的报道少之又少.这也是食品安全报道缺乏深度报道的原因之一.(2)过度强调政府的话语权,导致消费者话语式微.从内容分析的结果来看,报道大多凸显政府立场,对消费者的利益关注不足.主要表现在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多以宏观角度为主,多为站在政府的立场上,以专家的姿态来解读相关法律、政策及监管等方面的信息,而报道焦点一般也锁定在食品安全监管、食品召回制度,干部考核任用制度、食品安全法等方面,对消费者维权、受害者索赔及生活状态的关注很欠缺,出现“一边倒”的现象.同时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刻板乏味、缺乏人情味,缺乏对受众生活细节的具体描述,过于生硬、增加阅读障碍.

四、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尽管财经类媒体在食品安全报道中有独特的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报道仍缺乏专业性,另外,食品安全报道是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然后,诸如《经济日报》这样的财经媒体在报道时对普通群众的关照尚且不够,因此,财经类媒体的食品安全报道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期待财经媒体能建立起一个运转良好的食品安全信息传播体系.